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肥厚性硬膜炎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肥厚性硬膜炎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肥厚性硬膜炎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4例确诊的肥厚性硬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影像检查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14例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平均发病年龄(54.9±11.5)岁;14例中以头痛或头晕为首发症状10例;10例MRI平扫表现为大脑镰及小脑幕部位硬膜弥漫性增厚,4例为局限性增厚;Gd-DTPA增强扫描,增厚的硬膜呈明显均匀一致的强化。结论 肥厚性硬膜炎的MR表现以硬膜弥漫或局限增厚为主要特征,结合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肥厚性硬膜炎;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诊断

肥厚性硬膜炎(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是神经系统少见疾病,又称慢性肥厚性硬膜炎,包括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gitis,HCP)及肥厚性脊髓硬膜炎(Idiopathic hypertrophic spinal pachymeningitis,IHSP),是局灶性或弥漫性硬膜增厚,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多以头痛起病,容易误诊和漏诊[1-3]。笔者回顾分析14例HCP患者临床和影像检查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河北滦县人民医院、广州南方医院及广州三九脑科医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4例HC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检查资料。14例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9~71岁,平均(54.92±11.47)岁。14例为慢性起病,其中以头痛或头晕为首发症状10例,眼眶后疼痛伴视物模糊、视力下降3例,反复发作性意识障碍伴上、下肢体强直乏力1例,1例患者有松果体瘤切除病史。14例均行脑电图检查、腰穿脑脊液检查、头部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1例加扫了颈部MRI和头部CT平扫)。

1.2方法 MRI扫描8例采用GE公司Signa Exit 3.0T-MR扫描仪,采用Simens公司及Philips公司1.5T-MR扫描仪各3例,均采用头部线圈,常规行MRI平扫获得轴位及矢状位T1和T2加权像,Gd-DTPA增强扫描时均扫描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三个切面。增强扫描采用康臣或北陆公司钆喷酸葡胺注射液。

2结果

2.1临床表现 以头痛为主诉就诊10例,其中5例同时伴有头晕;10例有颅神经受累症状表现,其中为舌咽、迷走神经受累6例,表现为程度不等的吞咽困难和障碍;舌下神经受累5例,表现为伸舌偏斜和舌肌萎缩;视神经受累3例,表现为视物模糊和视力下降。以意识障碍伴上、下肢体乏力为主诉3例,以眼眶后疼痛为主诉1例。从起病至检查确诊时间21d~3年,其中尤以头痛为主诉患者病程长,早期通常被误诊为偏头痛或血管性头痛而延误治疗。

2.2脑电图及脑脊液检查 14例患者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其中4例脑脊液压力轻度升高,其余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检查均正常。14例患者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

2.3影像学表现 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MRI平扫表现为大脑镰及小脑幕部位硬膜明显增厚,其中10例为弥漫性增厚,4例为局限性增厚,增厚的硬膜在T1WI上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增厚的硬膜呈明显均匀一致的强化(图1:1-6)。1例患者行头部CT平扫检查,CT可见硬膜增厚呈等和稍低密度。另一例患者行颈椎MRI检查未见异常。

男性,70岁,因反复头痛2月余入院。头部MRI+增强显示双侧小脑天幕及后颅窝硬脑膜非对称性增厚、强化,部分呈结节状。1为T2WI,2为T1WI,3为T2-FLAIR,4-6为Gd-DTPA增强扫描,分别为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

3讨论

肥厚性硬膜炎临床少见,因早期无特征性临床症状而常被误诊为偏头痛,甚至长期延误治疗。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检查技术进步,尤其是MRI的普及和广泛临床应用,国内外对本病的认识加深,报道日渐增多。它是一组以硬脑膜或硬脊膜局灶性或弥漫性肥厚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出现慢性头痛、颅神经损害以及小脑共济失调、癫痫发作等多种多样中枢神经症状的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

3.1 HCP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HCP按病因可以分为继发性硬膜炎和特发性硬膜炎。继发性硬膜炎常见病因为感染,如结核、真菌、细菌和梅毒等,可因硬膜直接受感染或邻近感染病灶波及硬膜所致,少见的病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非感染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结节病、Wegners肉芽肿等,还可与炎症性肠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并存,恶性肿瘤(如肺癌、淋巴瘤等)的浸润及转移,医源性因素(如药物)、长期透析,其他如外伤及手术均可致病。如果经临床详细检查无确切病因或病因不明,则称为特发性硬膜炎。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特发性肥厚型硬膜炎多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免疫异常有关。Rossi等[4]硬膜活检时发现大量的CD4+细胞浸润,说明细胞免疫异常在特发性硬膜炎的机制中可能起作用。

3.2 HCP的临床表现特征 特发性HCP多见于男性,由于硬膜肥厚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颅神经麻痹及小脑共济失调。慢性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为唯一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误诊为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良性颅高压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头晕症状。由于肥厚的硬膜直接压迫颅神经,或营养神经的血管出现炎性浸润性损害,多数患者和出现脑神经损害,除嗅神经外,其余11对颅神经均可受累。根据脑膜肥厚的部位不同,所受损的颅神经也不同,文献报道以视神经受累最常见,是由于眼窝上的硬膜肥厚压迫视神经所致。依据不同的颅神经受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当增厚的硬膜压迫小脑脚,导致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受累时,可出现小脑共济失调症状,但并不常见。如肥厚的硬膜压迫静脉窦,甚至形成静脉窦血栓时,可造成颅高压表现,本组4例腰穿脑脊液检查有轻度颅内压升高。其他少见的临床表现有肢体瘫痪、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积水等。

肥厚性硬膜炎患者腰穿脑脊液检查结果多正常,少数可有脑脊液压力升高、细胞数增多及蛋白轻微升高,葡萄糖和氯化物多正常。本组除4例脑脊液压力轻度升高外,其余各项脑脊液检查指标均未见异常。因此不能单纯依靠脑脊液检查来对继发性和特发性HCP进行鉴别,需要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查[1]。也有文献报道认为患者C反映蛋白身高,脑脊液多呈感染性改变[5]。脑脊液常规生化无特异性,但特发性HCP多与免疫异常有关,所以免疫指标可作为常规检查。脑膜活检是诊断HCP的"金标准",但由于有创伤,患者难以接受,临床较少应用[1],本组14例均未行脑膜活检检查。

3.3 HCP的影像表现 头部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是目前诊断HCP最有效、最直观的方法,MRI检查无创、准确性高、重复性好,不仅可以用于HCP的检查确诊,还可用于HCP的疗效判断和随访观察。HCP的影像学表现为硬膜增厚,MRI平扫时,在T1WI上增厚的硬膜呈略低或等信号,而T2WI则呈明显低信号,与硬脑膜的纤维化有关,有时低信号的周边可伴高信号,与硬膜周围的炎性反应及浸润有关;Gd-DTPA增强扫描,增厚的硬膜可呈均匀一致的结节状或线状强化[1,3]。病变主要位于小脑幕、大脑镰、斜坡、鞍旁及海绵窦;当硬膜肥厚压迫局部导致血液回流障碍,MRI扫描可见相应的脑实质病变如脑水肿表现;当病变局限或为单侧病变时,MRI平扫可能未见明显异常,但增强扫描则能明确显示病变,应此,增强MRI扫描是诊断本病的关键步骤[6,7]。

3.4 HCP的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和以头痛为主的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头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通常可对HCP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包括病变的定位,即确定HP是位于硬脑膜、硬脊膜,还是合并受累。HCP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HP不同病因分型及有类似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疾病,例如伴硬膜肥厚的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影像学上可表现为硬膜增厚强化,貌似肥厚性硬膜炎的影像学改变,但临床上SIH的头痛多与相关,平卧时头痛症状常能缓解,SIH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是增厚的硬膜呈连续均匀线状强化,无局灶性结节样强化,脑干表面及侧裂深部脑膜无增强,与HP硬膜增厚分布及强化特点不同(图2:1-6)。腰穿脑脊液压力低于正常是SIH得主要特点之一,而HP脑脊液压力多正常和偏高[8]。

男性,35岁,反复头痛9d入院,腰穿脑脊液压力位80mmH2O。头部MRI+增强显示颅内硬脑膜对称性均匀增厚、强化,无结节状改变。1为T2WI,2为T1WI,3-6为Gd-DTPA增强扫描。

参考文献:

[1]邓淑敏,李蕾,刘芳,等.肥厚性硬膜炎8例分析及文献复习[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2,19(3):220-223.

[2]刘平,杨云鹏,杨建峰,等.肥厚性硬膜炎4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666-1667.

[3]Bosman T,Simonin C,Launay D,et al.Idiopathic 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 treated by oral methotrexate: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Rheumatol Int(2008)28:713-718.

[4]Rossi S,Giannini F,Cerase A,et al.Uncommon findings in idiopathic 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J].J Neurol,2004,251(5):548-555.

[5]Ik-Seong Park,MD,PhD,Hoon Kim,MD,PhD,Eun Yong Chung,MD,PhD.et al.Idiopathic 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Misdiagnosed as Acute Subtentorial Hematoma[J].J Korean Neurosurg Soc 48,2010:181-184.

[6]曲红丽,林青,鲁丛霞,等.肥厚性硬膜炎诊断初探[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13(1):55-56,51.

[7]Ana Rita Caldas,Mariana Brandao,Filipe Seguro Paula,et al.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 and Skull Base Osteomyelitis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Clin Med Res.2012;4(2):138-144.

[8]刘人恺,杨晓苏,肖波,等.伴硬膜肥厚的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与肥厚性硬膜炎的临床对比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17(4):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