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危险因素及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其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危险因素及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其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究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其早期诊断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

5月-2016年3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患者33例作为试验组,同时将同期住院的黄疸新生儿33例作为对照组。对于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粪便与血清的采集,比较患儿血清与粪便中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含量,并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危险因素。结果:试验组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113-02

doi:10.14033/ki.cfmr.2016.19.06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alitis,NEC)是一种常见于早产儿与低体重儿的获得性肠道炎症疾病,严重时常常导致多器官甚至多系统发生剧烈的炎症反应,病死率最高可达到五成[1]。因此对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及时诊断具有格外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发现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于该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更外重要的意义。肠脂肪结合蛋白(I-FABP)主要分布在小肠黏膜绒毛的顶端细胞中,具有较好的器官特异性,而临床研究表明血清I-FABP对早期诊断肠道缺血及坏死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3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患者33例作为试验组,同时将同期住院的黄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试验组:33例,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6~33 d,平均12.22 d,体重2.90~4.33 kg,平均3.65 kg。对照组:33例,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6~34 d,平均11.22 d,体重2.90~4.36 kg,平均3.60 kg。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患儿均符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组时均采集粪便5~10 g、血清2 ml。利用相关试剂盒检测其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试验组确认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时的含量。并调查两组研究对象相关影响因素。

1.3 判定标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危险因素可能包括NEC发病前合并肺炎、NEC发病前合并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EC发病前合并呼吸衰竭,通过检测两组患儿以上疾病的发生情况来进行危险因素的探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含量(8.100±6.335)ng/ml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325±1.15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常见于早产儿与低体重儿的获得性肠道炎症疾病,严重时常常导致多器官甚至多系统发生剧烈的炎症反应,病死率最高可达到五成[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肠黏膜损伤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局部或弥漫性坏死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全身非特异性败血症以及腹胀、呕吐、腹泻或便血三联征。本次探究主要研究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于该种疾病的早期诊断。

肠脂肪结合蛋白(I-FABP)主要分布在小肠黏膜绒毛的顶端细胞中,具有较好的器官特异性,而临床研究表明血清I-FABP对早期诊断肠道缺血及坏死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3]。本研究中,一方面检测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血清与粪便I-FABP的表达变化,评价了I-FABP蛋白检测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探究了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以提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准确率,指导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中,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含量(8.100±6.335)ng/ml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325±1.15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传统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WBC、PLT,CRP,OBT。文献[4]研究显示,WBC是预测NEC患儿死亡和肠穿孔的指标;PLT减少是NEC发生的重要标志;CRP是一项急性反应时相蛋白,高水平的CRP预示可能出现并发症。但传统的实验室检查并不能准确地诊断早期的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因此对于治疗并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准确率,指导临床治疗[5-9]。临床观察显示,针对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的发生除了文中提及的影响因素外,早期的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的发生还与肠壁的缺血缺氧以及饮食营养有关,肠壁缺氧缺血、机体缺氧时血液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供应。此时,肠系膜血管收缩、肠道血流量减少至正常的35%~50%,如缺血持续存在或缺血后再灌注发生,则可引起肠黏膜损伤。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晚期的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与细菌感染有极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NEC发病前合并肺炎、NEC发病前合并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EC发病前合并呼吸衰竭等。同时在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的初期,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异常的增高,说明该检测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具有确切的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准确率,以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皇甫春荣,李平,田云粉.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在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11):1125-1128.

[2]李粹,任雪云,蔡文仙.细胞因子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山东医药,2013,53(14):50-51.

[3]张妮,朱炜,朱家睿,等.瓜氨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肠三叶因子在儿童危重症急性胃肠损伤诊断中的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5,33(7):650-654.

[4]官学.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与临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26-27.

[5]陈盛,吕勤.53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11):1216-1217+1228.

[6]王瑞芹,郑冬凌,赵晓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225-227.

[7]胡佳,刘玲,石碧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4例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贵州医药,2015,39(12):1087-1088.

[8]刘素佳.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危险因素及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其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5.

[9]关海山,闫安平,刘艳红.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3):175-178.

(收稿日期:2016-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