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景观雕塑场所性表达的两种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景观雕塑场所性表达的两种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以景观雕塑的“场所性”为出发点区分了其两种不同的场所特性,并针对两者之间的差异提出景观雕塑场所性表达“由表及里”和“由里而表”两种基本途径,并结合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实践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景观雕塑;场所性;自发性与被动性;由表及里;由里而表;表里之间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laceness” of landscape sculpture, and distinguishes the two kinds of different features of placenes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also includes two approaches about the expression of placeness of landscape sculpture in relation to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and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and it includes the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m which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modern western landscape sculpture.

Key Words:Landscape Sculpture, Placeness, Spontaneous and Passivity,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Between Outside and Inside

“场所性”多以文化为背景,涵盖新兴的环境设计理论和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复杂适应性理论”。景观雕塑以场所性为前提表达设计的精神性,通过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同样的地点,解释作品意识的形成和过程。在西方,现代城市设计在战后几十年中的核心主张就是“场所理论”,若把场所理论看作是X射线来透视场所需要参与的客体要素形象,透过“以意识为中心”(主体意识)感受环境的内在结构和表层特征来研究“场所”范围内的作品形式,出发策略便可选择以“由表及里”或“由里而表”两种策略作为方法论。基于场所理论所产生的景观雕塑主体形象的两种生成途径,最终的结果需以契合环境为目标,而避免客体因素对场所的入侵。

自发性与被动性

从景观雕塑对环境的参与反推其固有的精神本质,以此定义场所性发生的两种模式,一种为客体固有存在的文化本质与主体文化意识的契合;一种为客体外在作用的文化塑形对主体文化意识的引领。然而,实质环境固有的身份特征一般不易改变,而非身份特征则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如:阳光、湿度、风向、植物群落等。因此本文尝试把作为具有不变性和变异性特点的场所做如下解释:

1.不变性,即“自发性”场所:指场所环境具有鲜明的空间结构、时光氛围突出,固有特征不易改变。诸如繁华商业街区、历史遗迹或大学校区等。

2.变异性,即“被动性”场所:指场所总体空间环境特征模糊、内部结构混乱,外部条件自由松散等。诸如城市组团的边缘交合区、商业与居住混合区或高速公路分割区等。

相应地,对于以上两种不同场所,景观雕塑的生成设计就可以采用不同的介入策略。“自发性”的场所特性因为空间特征明确、意义突出,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的生成设计途径:即通过与意义载体的对话、对场地记忆的尊重、对已有肌理的延续等对其做出应答式回应,体现场所的本来特征,生成自然的设计表达。对于“被动性”的场所特性而言,则可以采取逆向的 “由里而表”的生成设计途径:即通过对作品本身的环境性、文化性、艺术性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环境周边斑块因子定位的手段来对作品形式进行试验性的解读,将“隐蔽”的场所特性内化于生成设计本源的概念之中,并借由这一概念的展开将场所特性显现出来,以便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对设计主体进行塑形。“由表及里”倾向于设计与城市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由里而表”则倾向于注重以景观雕塑自身意义的引导来生成设计。

由表及里

以洛杉矶伯欣广场景观雕塑的改建项目为例,则集中体现了“由表及里”的生成设计途径。伯欣广场基址位于洛杉矶第五、六街之间,该地段具有典型的“自发性”场所特性:1866年伯欣广场曾经是城市的象征,20世纪50年代建成地下停车场,70、80年代逐渐破败,沦为无家可归者和毒贩的聚集地。原广场的城市肌理包括两种图底关系,一种为景观雕塑实体与外部空间的图底关系,一种为广场上及广场周边单调无变化的树缘线和街边建筑立面为“背景”的图底关系。“自发性”场所特征在历史经历和环境变迁中已经有所显现,伯欣广场景观雕塑的改建工程运用“由表及里”的设计策略,从逝去的历史记忆中重新寻找孕育城市地标的办法,借由与“自发性”要素“应答式”的对话,将概念设计从无形走向有形。景观雕塑塔采用与广场周围公共建筑相同的方整轮廓进行设计,以城市环境特征赋予其厚重、严肃、神秘的形象,通过与公众的对话,转移场地原有印象。作品以重紫色进行饰面,体现其作为“主”的地位,这种针对实体环境所采用的“嵌入式”的、“移转观念”的生成设计策略,结合当代设计多变的手段,实现了自发性景观雕塑与人的和谐对话。作品移转了之前衰落的广场印象,塑造了全新的城市理想,契合了政府对伯欣广场改造的期望。作品通过“形”与“意”的表达,解释了“由表及里”设计策略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改建后的景观雕塑作为广场观赏的“主景”存在,标识性鲜明,与公众产生极大共鸣。

德国20世纪中期的矿区,在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中曾营建了一系列的以“大地”为主题的景观雕塑,是“由表及里”生成设计的典型案例。德国柯布斯附近方圆4,000km2的土地下生产褐煤,100多年来褐煤的开采为当地带来了电力工业、热力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荒芜的、失去自然生机的环境和数十座60-100m深的露天矿坑。1970年代开始,矿区逐渐减少煤炭开采,种植树木,医治地区环境创伤,使地区成为旅游、休闲的圣地。1990年代,矿区不断邀请各国艺术家以巨大的矿坑为背景,创造景观雕塑作品。艺术家从个人对场所的体验和专业经验中去寻找解决基地环境重塑的办法,而不去模仿已经存在的某种形式,其结果是设计体现出了连贯性的情感关照,很好的体现了景观雕塑的场所特征。“由表及里”的环境规划指导理念,使废弃设备、矿坑、和艺术作品交融在一起,形成荒野的、浪漫的景观雕塑,每年吸引上百万的游人,也为地区带来了人气。

“由表及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空间层面上的,在“自发性”场所特性有历史承载的环境下,生成设计往往是从外部精神入手,以外在精神引导内在环境。“由表及里”强调景观雕塑生成设计不应过多的干涉场地固有的精神实质,而是要着重处理一些准确的契合环境的景观作品。

由里而表

以栖居学为理论基础,观察受众对于场所的关注,发现大多数群体很难发现场所的“被动性”特征,而对于某些特定场所的理解或许只针对设计师的思考感悟而言。杰里科(Geoffery Jellicoe 1900-1996)的作品《肯尼迪纪念碑》则是“由里而表”的生成设计策略的一个典型案例。从其景观所处的环境来看,原地段为“被动性”场所:用地处于两山之间,周边为原野,虽临近泰晤士河,但人流罕至,周边无承载历史意义的构筑物。杰里科采用一条小石块铺砌的小路蜿蜒穿过一片自然生长的树林,引导参观者到山腰的长方形纪念碑处,白色大理石的纪念碑主体,以每年11月份叶色绯红的美国橡树作为背景,而11月正是肯尼迪遇难的季节,场所氛围厚重。纪念碑与环境和谐相处,安静平和,引人凝思遐想。在一片开敞的草地上踏着一条规整的小路到达杰里科特意设计的冥想石凳处,俯瞰泰晤士河和绿色的原野,场所从厚重过渡为开敞。“被动性”的场所特点通过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参与很好地将作品性格衬托出来,通过潜意识的作品心理导向来解释场所特性,记叙了一个人的生、死和灵魂,抑或感受到物质世界中看不到的某种生活含义。

艺术家是野口勇(1904-1988)的查斯・曼哈顿银行下沉庭院景观雕塑也是“由里而表”生成设计策略的一件作品。1964年,野口勇为查斯・曼哈顿银行(Chase Manhaattan Bank)设计了一个圆形的下沉庭院,这个庭院是日本枯山水庭院的新版本。从日本专门精心挑选来的黑色石头隆起一个个小圆丘,配合以花岗岩铺装成的环状花纹和波浪线,好像耙过的沙地。夏天时,喷泉喷出细细的水柱,使庭院里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水雾,散布的石峰仿佛是大海中的几座孤岛。作品利用日本园林文化“禅”的概念,以石组布置来均衡场地构图,将广场划分为动静两个空间,作品解脱了规则式广场的束缚,在情感较弱的场所中触摸景观及雕塑的精神实质,通过概念移植的方式使场所有了灵性,打破了以往广场景观雕塑的教条式设计,作品很好的协调了场所生硬的特征并联系了受众希望感受“新奇”的普遍心态。

“由里而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作品内在结构和外在层面形象之间的对话,在“被动性”场所特性无历史承载的环境下,生成设计往往是从作品精神本质入手,以内在精神引导外在环境,通过艺术表现来引导作品形式。

表里之间

“由表及里”“由里而表”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含关系,“由表及里”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对周围环境进行解读回应的“由里而表”。在场所意义密集的区域中往往需要将两种策略凝结为一种设计手段,在此过程中,两种策略强调配合而无所谓哪一种策略消极避让另外一种。无论“自发性”、“被动性”还是“由表及里”“由里而表”,对于景观雕塑而言,在理解并运用两种策略的关键在于定位场所特性,配合环境设计作品而避免作品入侵环境。正如西蒙兹所说:“对每一块场地,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对每一种用途,都有一块理想的场地。”无论是时髦的材料也好,高超的设计手法也好,景观雕塑设计都需保有质朴的心态,明确的场所意识,才可从“自发性”“被动性”的场所中发现设计的突破点,并有效运用“表里之间”策略探索出景观雕塑生成设计的最佳解决途径。

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资助

(王冬冬、郭晋平 山西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美)詹姆士・科纳.吴琨,韩晓晔译.论当代景观雕塑建筑学的复兴[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