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性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性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得到不断深化。广大教师正积极为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而不断进行着尝试。

[关键词]观念;策略;主体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体现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感觉效果不错。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相信学生

先说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做实验,经过一番测试后向任课老师郑重其事地提交了一份“有最佳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这些任课教师信以为真,于是对这些学生满怀期待并暗中予以特别关注。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该校,结果发现这批学生的进步非常明显,远远超出其他学生。其实,那份学生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非常随机地抽取的,根本没经过什么专家测试。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

相信学生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大胆地突破既有的 “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一种安全的、平等的、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当然,相信学生,并不意味着无限放任或者放纵学生,而是要求教师转变课堂角色,摆正位置,真正成为有效学习的促进者、设计者和组织参与者。善于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成分的体现,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积极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心理状态,产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那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呢?可以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学生身边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来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发挥情感魅力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有兴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一次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森林里色彩鲜艳的绿草、红花、草屋、大树,还有各种动物在为小熊过生日的热闹场面。然后展示小熊因蛋糕的切法不满意而与他爸爸吵架的场面。接着揭示小熊因蛋糕的切法不满意的原因:他爸爸在切蛋糕时,把一个三层同样大的蛋糕按照喜好分到小熊、小猴、小鹿手里,三位小朋友再把三个蛋糕分给其他小朋友时,既想切法不同,又想让小朋友满意,就让熊爸爸帮忙。熊爸爸把第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给小猪,把第二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取2份给小羊,把第三个蛋糕平均分成6份,去3份给小袋鼠。这时候,有的小朋友开心地笑了,有的小朋友却撅起了嘴。为什么呢?这时,同学们热情高涨,一下子投入到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的状态中。

三、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不悟。”质疑是心智活动的“启动器”。 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生是难有创造力的。小学数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善于设计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教学的关键处,不断设置问题情境,改变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古板的教学模式,而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在疑中问,在问中思。这样,才能正真把学生放在主置上,才能正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收获。

四、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独立能力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课堂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的动手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准确地概括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说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如笔者在教学“千克与克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称一称一袋盐有多重,知道1袋盐正好重1千克。再让学生掂一掂一袋盐,感受1千克有多重。为加深印象,接着,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说一说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说后再称一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最后再让学生看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质量约为一千克。在认识“克”时也参照“认识千克”的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个案例表明,动手操作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如果单纯的用讲授的方法,教师很难讲清“1千克”、“1克”的质量观念。学生也很难明白。再如,笔者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在导入激励并出示例题(给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粘一周红色丝带,需要多少丝带?)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已准备好的红丝带、直尺动手想办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了不同的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了讨论,最后总结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种凭借实践操作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的过程中充分获得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