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宗教建筑的隐性美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宗教建筑的隐性美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从最初提供给人类防御、防寒和避风雨等作用的庇护所到现在能满足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需求的场所,建造时始终有意识无意识地追求着形式和功能上的美。美存在显性和隐性之分,就建筑而言,直接反应给视觉呈现出来的美可以称之为显性美;当建筑使不同的人产生相同的或不同的意识和思想时,可以说这是建筑的隐性艺术之美。建筑作为美的主体和客体,不同性质的建筑给人不同感受的隐性之美,如宗教建筑,为信众提供精神寄托之所,引导人们去寻求心目中构想的美妙世界,而这种“美妙世界”正是宗教建筑蕴含的隐性美。本文从宗教建筑的角度浅析建筑的隐性美学艺术。

一、 宗教建筑的隐性艺术渊源

原始宗教是典型的膜拜艺术,和精神家园是通过信徒幻想的。他们把愿望通过幻想去想象地进行一种行为,从而产生了宗教艺术。宗教在某种意义上犹如神话,而“神话主要是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用幻想的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与愿望,对自然和社会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与传述的故事,就是关于神超凡行为的故事”。(图1)

“凡是把许多灵魂团结在一起的就是神圣的”,诗人歌德说。而宗教建筑正是能够让有共同信仰的许多灵魂和他们心目中的“神的灵魂”团结在一起的物质化、现实化的场所,以形成“种族领域”。宗教建筑是宗教艺术的一种形式,不同的宗教有其各自要求的建筑风格、形制、布局、色彩、材料等。宗教建筑不仅受其宗教思想、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其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影响。而这些影响就是其艺术特性产生的条件,如: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成就之一是它内部灿烂夺目的色彩效果,以此来体现信众精神世界的神圣和神秘。“深山藏古寺”五台山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因势而建,地势和环境给佛教建筑渲染了气氛并增添了神秘感。

二、 宗教建筑自身散发的隐性艺术气息

宗教借助建筑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建筑形式、装饰等形象地向大众展现出具有神灵气息的“精神家园”,而建筑借助宗教的特有文化和功能将人们吸引在一起,为信众提供一个祈求、祷告并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与神灵对话的场所。从哲学角度讲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宗教建筑的隐性美是通过建筑的现实物质形式,由观赏者想象、领悟从而挖掘出来的美。这种精神层面的美由不同的人可以感受到相同的美或不同的美。巴西利亚大教堂(图2 )外形线条简洁,教堂内光线明亮、空间宽敞,体现着现代气息。建筑外形像王冠,四周有水池相围,当阳光照在水池上,水波闪动反射在教堂内的玻璃窗上,使教堂内光线一闪一闪,给人一种既神秘又悦目的感觉。教堂的主要部分在地下,露出地面的是一只状若荆冠、覆盖玻璃的金属顶盖,顶盖下是悬在空中的神像,基督和圣徒们犹如身在蓝天白云中。(图3)

从宏观角度看待宗教建筑的隐性美

我们将每个宗教属性的建筑作为一个因子,分析得出这个因子具有发散性和吸引性,宗教的传播,建筑起到载体的作用。传教士到达一个地方,教义被当地信众接受后,这时宗教建筑就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展示出无限的魅力,它除了建筑的基本功能外,更多作用是形成一个场所,从而散发着宗教传播中的绘画、雕塑、民俗、音乐、文字、舞蹈等艺术气息。它是宗教在一个区域内传播的辐射中心,同时,宗教建筑又具有吸引性,无论教堂还是寺庙,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建筑形象特征,建筑形象在信众心目中形成一种符号性、标志性的向往对象,他们认为在这里可以与神灵接近,这里是通往“精神家园”的路。内蒙古包头市的昆都仑召是一个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形式、装饰纹样、色彩等特征,在当地信徒心目中产生的是一种被提炼过的具有神圣意味的符号。(图4)

宗教建筑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物质,它的隐性美学艺术体现在:它使信众认为神灵存在于此,并使他们意识中虚幻世界的微缩形式的表达;作为个人或民族的精神据点具有传播和吸纳的无形力量。

宗教建筑塑造了美并超越了美

建筑的形式、纹样、色彩等是显而易见人们可以直观的对象(图5),而通过这些显性元素所蕴含的美及自我“内心驻留”的美则是隐性的、丰富的、无限的。

拜占庭历史学家普洛可比乌斯(Procopieus)描述走进教堂时的印象:“人们觉得自己好像来到了一个可爱的百花园盛开的草地,可以欣赏紫色的花、绿色的花,有些是艳红的,有些闪着白光。大自然像画家一样把其余的染成斑驳的色彩。一个人到这里祈祷的时候,立即会相信,并非人力,并非艺术,而是只有上帝的恩泽才能使教堂成为这样,他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得离上帝不远……”。宗教建筑实体存在的各种美都试图给人们幻想和发散的空间。教堂内部弥漫着神秘的气氛,阳光照耀时把教堂内部渲染的五彩缤纷,教徒们感受到这正是上帝居处的景象。(图6)物质产生美并引导人们对美想象和理解。注视物质的美丽能导致对神的理解,可以利用尘世的光辉,用贵金属、宝石、马赛克、彩色玻璃等的光彩引导信徒接受神的启示。教堂建筑向上的动势,体现着对“天国”的向往。比较直白的是宗教建筑中的彩画和浮雕艺术,更容易使人们发现隐性之美。比如,西方大多数教堂内部的穹顶、发券之内、墙壁上等刻画出耶稣基督“众王之王”、“复活升天”和“最后的审判”等宗教故事场景。这些艺术的表现除了装饰之外,更多地给人们营造一种神圣的、神秘的氛围和无形的、渗入人心的艺术力量。(图7)

宗教建筑在空间格局和对自然现象的运用上也给人们领悟宗教建筑隐性美学艺术的启示。西方教堂内部空间高敞宽阔、空间层次丰富,引起空间漫无际涯的幻觉和对神灵望而生畏的感受。(图8)大自然中无形的元素更是能表现出无限的美,给人无限的遐想。“我认为当绿色、水、光和风从纯自然中抽象出来为人类的意志服务时,我们就接近了神圣”。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巧妙地利用无形的自然元素如光、水、风等设计了肃静的、神圣的、神秘的,能够让人们去看、去听、去沉思的场所。此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安藤通过建筑而表现出来的画面,他们心中也构画了自我的神圣世界。这种“神圣世界”是通过安藤的建筑而散发出来的隐性之美。

三、“自我建筑”的隐性艺术之美

同一宗教建筑可以使不同的人发现相同的美或不同美。郎香教堂给人们许多建筑隐喻,它们是合拢的双手、浮水的鸭子、一艘航空母舰、一种修女的帽子、攀肩并立的两个修士、一只大钟、一架起飞中的飞机……。这种美是无形的、隐性的,是“自我建筑”之美。

建筑隐喻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起作用的,读者通过感官使客观建筑在内心驻留从而形成“自我建筑”。这时建筑在读者心中已经是一种符号、标志而存在。如天主教堂十字呈现的基督精神,清真寺壁龛朝向所显示的麦加神圣,宗教建筑成为人们的一种意识督导,从精神层面上能够给人寄托、希望、归宿和慰藉等心理作用。

“建筑的本质是让人类安居下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这是从物质客观存在和原始基本功能层面给建筑的定义。优秀的建筑是有生命的,它所散发出来的隐性美完全大于其形式美、色彩美、技术美等等,一定意义上建筑的隐性美是一种力量。本文通过宗教建筑来强调建筑蕴含的灵魂艺术,诸如庙坛建筑、陵墓建筑、纪念性建筑、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和生产性建筑等等都具有不同属性的隐性之美。历史上许多光辉的建筑给人们不仅呈现出优美的形式而且流露着饱满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如希腊神庙、埃及金字塔、中国天坛。现在我们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智慧更多地为建筑赋予积极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2. 孙大章、喻维国:《宗教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3. 夏娃:《建筑艺术简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白庚胜:《宗教建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

5. 雷翔:《神灵的故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6. 安东尼奥・埃斯珀斯托:《安藤忠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7. 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王葆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张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