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深究我国石油进口特性和经济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究我国石油进口特性和经济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我国石油进口特点

我国石油市场开放尚不足1O年时间,应当说1997年之前的我国石油市场与国际市场是隔开的,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没有必然的联系,进口石油数量与国际市场价格涨跌也没有必然联系,不存在国际油价上涨、进口数量增加的情况。但从1998年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使得国内成品油市场开始与国际市场油价接轨,从按季度计算的石油进口数量和国际市场价格来看,存在着“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进口量增加、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进口量相对较少”的现象。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石油市场出现的这种现象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价降量减阶段。

1997年一季度,国际市场油价从近25美元/桶开始下跌,到1999年一季度下跌到最低点13美元/桶左右;1997年四季度我国累计进口原油1138万吨.到1998年四季度降到380万吨。

第二阶段:价升量增阶段。

1999年一季度起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攀升.2000年四季度升到最高点33美元/桶。期间我国原油的进口量也从1998年四季度的80万吨上升到2000年一季度的1712万吨。

第三阶段:再次价降量减阶段。

2000年四季度以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由最高点逐步回落,到2002年季度回落到20美元/桶左右,这期间我国原油进口量有一些波动.但总趋势是减少的,2001年一季度进口量减为1359万吨。但二季度又升到1842万吨此后逐步下降。到2001年四季度减少为1225万吨。

第四阶段:再次价升量增阶段。

2002年一季度以后,国际市场油价逐步回升,2002年三季度进口量增加到1878万吨,四季度减为1764万吨,2003年一季度进口又增加到2140万吨。2003年一季度之后,受美元贬值、基金炒作、地缘政治、消费扩大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并且进入了高油价时代(尽管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出现急剧下跌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石油进口量出现了前所未有交易活跃期。据统计2003~2005年之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分别为31美元、41美元、56美元,而期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分别为0.974亿吨、1.436亿吨、1.36亿吨。

二、原因浅析

1、市场缺乏有效竞争

当前,我国石油市场形成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三大市场主体。三大集团在生产进出口、加工、销售等环节均占统治地位。进口原油由两大集团公司进行加工,在东北、西北地区基本上是中国石油独占市场,而沿海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则是中国石化占据绝大多数市场。这样的市场结构难以形成更为有效的市场竞争,而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就不可能成为有高效率的市场,没有高效率的市场,不会促使企业有效率的经营。

2、原油进口体制促进企业价格高时多进口

长期以来,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是依靠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原油非国营贸易有严格的数量限制;而国营贸易部分则没有数量限制,且均通过联合石油、联合石化、中化、珠海振戎四家企业石油进口。前两者分别属于两大集团控股企业,中化集团历史上是独立承担进口原油的企业。这四家企业都是按照原油进口额收取一定比例的进口手续费。进口油价高,企业收入也相应提高,因此企业在价格高时有积极性多进口。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两大集团分别对联合石油、联合石化体制进行了调整,成为全资子公司后,这种现象已经基本消除。

3、政府对原油供给市场调控手段不足

我国的石油完全靠两大集团保障供给,对市场可能产生的波动缺乏必要的物资储备。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尚没有规定各级石油经营企业最低储备义务;归属于政府的战略性石油储备也才刚刚起步。面对市场价格需求波动,市场供给相对脆弱,应对石油价格上涨和需求增加,缺乏必要诸如棉花、食糖等物质的宏观调控手段。这也是我国在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面对国内对石油产品旺盛的刚性需求,政府不得不要求两大集团公司增加进口的主要原因。

4、定价体制难以应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

根据1998年国家出台的《原油与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国内采油企业的原油出厂价格基本围绕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而在成品油方面,仍采取新加坡、纽约、鹿特丹三地“盯价”,由国家计委在进口完税成本的基础上加国内合理流通费用确定零售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在“中准价”上下8%左右的范围内确定零售价。这种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成品油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的政策,导致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这种上游产品原油和下游产品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的异步性也是造成近些年部分地区发生“油荒”的直接原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实中国石油市场的不对称性:中国石油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在迅速提高,但石油供应仍处于过渡垄断之中。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不完善,扭曲了供求关系和对未来价格的有效期望。中国石油用户既不能有效预见石油市场的风险,也不能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和市场化手段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