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回归生活:心理课的现实呼唤和理性追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归生活:心理课的现实呼唤和理性追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如果课堂教学没有了生活的意韵,那么对于置身其中的学生来说就失去了意义。小学心理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教学过程变得有价值,才能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

一、回归生活心理课的理性张力

心理教学生活化既是一种教育主张,也是课程价值的回归;既是课程功能提升的支撑,也是教学行为策略的彰显。基于以上认识,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梳理,初步形成了心理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路径,有效地贯彻落实了新课标精神,逐步使“新的心理课堂”成为儿童完整生命投入与成长的过程,成为他们回归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奠基过程。

心理教材是以儿童生活为主线编写的,但教材的发展仍然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过去了的生活与正在进行的生活、静态生活与动态生活、间接生活与直接生活、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对儿童有着不同的意义。如果我们只会简单地运用教材,不引入生活中大量鲜活的事例,就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依据学生心理习得的规律和教学实际,对部分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一方面将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作为最鲜活的教育资源,注重以“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实现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我注意通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等形式,使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努力活化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我来试试看》等课文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我”“我的感受”“我的故事”“我所经历的事”说起,展开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提升道德认识,实现良好道德的自我建构。再如,我在教《我送老师一朵花》一课时,播放本班学生和老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情景,有老师给同学们上课、批改作业的场面,有老师为学生盛饭、端汤的镜头,有老师检查学生午休的情景……课的一开始,便把学生带进自己的生活之中,由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让学生通过生活回味,体会老师为“我”付出的辛勤劳动,从而不断孕育理解、感激老师的积极情感。

二、回归生活,心理课的基本路径

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心理教学内容不应囿于教材提供的内容,而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教科书内容为点,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题材,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通过《父母的疼爱》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养育之恩,唤起学生对父母由衷的爱与感激。在教学时,我首先在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讲述“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用具体生动的榜样形象激发学生爱父母的情感。随后,我请班上一名叫李晶的学生介绍他在妈妈生病期间精心照顾妈妈的感人事迹。学生们用心倾听着李晶的介绍,感受着李晶孝敬父母的真情,有的学生的眼里还闪烁着感动的泪花。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学生们感到亲切可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我让学生交流“自己为父母做过些什么,今后准备怎么做?”学生们谈得很投入,计划说得也很具体。与此同时,我印发了一份“关心父母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促使学生将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养成时时处处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世界、生活的空间。课堂教学应从生活出发,为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过好教育生活和课堂生活。也只有如此,心理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1.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人有安全的需要,有归属和爱的需要。我们注意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努力使心理教学课堂成为学生温馨的港湾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摇篮。一是营造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即要在教室里营造一种家庭般的环境,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充分显现生活的特性。

2. 构建生活化的物质环境。除班级文化建设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从空间上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形式和程度。在心理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随时变更教室的环境布置,或群体互动式学习,或小组合作式学习,或伙伴互助式学习,课堂生态的变化,为课堂生活提供灵活多样的物理空间。

3. 构建生活化的精神环境。心理教育是一种道德追求活动,即心理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人的各种德性过程中,使人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享受。道德不只是规范性品格,更重要的是具有理想引导性品格。因此,在心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让课堂生活充满着爱、尊重与期待,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精神,努力在课堂生活中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他们内在的体验与感悟,使其获得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三、结语

心理教育从生活中来,最终应该回到生活中去,经由生活,改善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我们不能期待心理教育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不应期待一节课把学生心中的问号变成句号,我们只希望能通过生活化教学“敏化”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情感、态度,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希望他们带着问题来,又带着思考去,因为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他们的精神家园必须靠他们自己去建设。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