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卓越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卓越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主学习一旦摆脱世俗,摒弃一些枷锁,它将如朗朗清空中的一轮皓月,清辉普照,因为它张扬着“我会做”“我能行”的自信,奠基着“有所作为”“追求卓越”的信念,也具体而微地体现着我们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课改;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01-01

课改,对我们老师来说,并不陌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打破了往日的沉静,又特别是咱们县的语文课程改革,可是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我们课改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卓越课堂”。卓越课堂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改不断的深入,有人对自主学习的理解,有些走调了:“你想学哪一部分,就学哪一部分”“你喜欢读哪儿就读哪儿”……这些就是老师所理解的自主。这些现象的出现让人有些担扰。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在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基于此,本人就自己在课改中的一点体会以及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理解谈一些看法。

一、强化卓越课堂教学理念,增强“自主”意识,张扬主体个性,培养自学能力

“自主”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学习,然后是自觉主动的学习。学生必须明白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必须做好,而不是给老师学习,给父母学习。(这一点思想引导,在村镇中学将花大力气去落实)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一定要增强这种认识,然后想办法激发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课改的实践在课堂,课堂的内涵是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情的全面掌握是关键。我们的学校地处边远城镇,学生对追求的思想意识是很淡漠的,80%的留守儿童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基本的行为习惯也成为盲区,这更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地难度。若说卓越课堂的实施,我只能说我们在试做,在点点深化。

卓越课堂文化的核心是坚持”以生为本”,由“师本课堂”回归“生本课堂”。在这方面,我们的学校也开展了很多工作,每周的校本教研课,每两周一次教研评论会,每月一次的示范教研课。另外,学校还开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教师用课题研究探索学校课堂教学文化改革,引导和形成课堂教学主模式和学科教学分模式,促使每一个教师都成为研究型教育工作者。

二、给学生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展示自我,寻找探索攀登的源动力

著名课程论专家钟启泉教授指出: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达成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中,“最有基本意义的是‘体验性目标’。‘体验’是作为一个人和谐发展,作为一个人全部功能的最基本的要素”。因此,语文课程教学不应当是简化的“上课―复习―考试”的模式,而应注重“活动―表现―体验”的教学模式。

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不忘记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适时给与肯定,适时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在教学的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小活动:课前五分钟的“讲话”、综合实践活动、诗歌品评会、唇枪舌战----辩论会、集中读书读报,读书笔记展示活动,百花齐放------能力展示活动,如“好记星”、“书写之星”、“诵读之音”、“幽默故事家”等等。当学生在讲台上自由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大胆的展现自己的才能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时,他们得到的是赞誉的目光,羡慕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我们会感觉到教室里如春天般温暖,每个生命都在这儿孕育着激情和希望,每一棵小苗都毫无虚假的雕饰,每一片心境的天空都如清泉洗涤过一样清澈澄净。只是识文认字的语文课在学生的心中就完全变样了,原来语文课也可以如此开心。不断积淀的自信,获得的这种“高峰体验”,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三、名师出高徒,关键在教学理念,需教给学生方法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个道理在心里如明镜似的,正如叶圣陶主张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又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那么,最具价值的知识是什么?学习心理学认为是“策略性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渔”。在教育工作中,“渔”就是落实有效的自主学习?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是否可以这样给教育工作一个建议:请给学生一支“钓竿”吧,让他们获得独钓大江之能耐。

自主学习一旦摆脱世俗,摒弃一些枷锁,它将如朗朗清空中的一轮皓月,清辉普照,因为它张扬着“我会做”“我能行”的自信,奠基着“有所作为”“追求卓越”的信念,也具体而微地体现着我们的育人目标。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我们一起践行卓越课堂的教育理念,实施这种教育模式,实现这个伟大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黄荣金.《关于“自主、探究和合作”教学的再认识》.

[2] 唐贵明.《自主、合作、探究》.

[3] 靳 彤.《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4] 刘永康.《走向深处:语文新课程教学100问》.

[5] 钟启泉.《差生教育与心理》.

[6] 叶圣陶.《在文学与教育之间》.

[7] 余文森.《新课程与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