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陇东传统饮食古今称谓之演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陇东传统饮食古今称谓之演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联系古典文学中的食品称谓,与陇东方言互相印证,论证了"饽饽、馒头、 炊饼、角(饺)子、"等称谓的古今异同,收雅俗共享之效。

关键词:饽饽 馒头 炊饼 角(饺)子

一、陇东传统饮食种类

小麦面点――面条(臊子面、汤面、酸汤面、浆水面、干拌面、杂酱面、油泼面、搓搓、扯面、拉条子、拉面、刀削面、炒面、烩面);面片;麻食;即床子面(麦面,荞面,高粱面);菜面;血面;浴面;酿皮;面筋;擀面皮儿

煮品(水饺、馄饨、夹疙瘩、)

蒸品(蒸馍、花卷、锅塌塌、合页馍、包子、蒸饺、肉疙瘩、菜疙瘩)

烙品(烧饼即干粮、石子馍、炉齿馍、狗舌头馍、锅K即锅盔、椒叶馍、油酥馍、烧蒸馍、死面饼子、煎饼、菜盒子)

煎品(煎包、煎饺、火烧、肉饼)

炸品(油条、麻花、油糕、馓子、菜角子)

点心(胪食、槽子糕、饼干)

复合(羊肉泡馍、肉夹馍、菜夹馍、油饼抹甑糕、煮馍)

杂粮花式――玉米面c、糜面c、高粱面c、高粱面卷子、高粱面梁子、高粱面条子、糜面梁子、糜面窝窝头、黏糜子面窝窝头、玉米面窝窝头、玉米面碗饽饽、贴饼子、干粮(玉米面干粮、高粱面干粮、糜面干粮)、炒面、荞面搅团、高粱面搅团、玉米面搅团、荞面,高粱面、凉粉、凉粉鱼儿

粗粮细作――黏膏(非年糕)、高粱面床子面、甑糕、粽子、焖饭

粗细间作――金裹银、金裹铜、米和(huò)面、扁豆面、W饭

粥类――米汤(清)、小米(谷米)米汤、小米稀饭(稠)、米饭(软)、干饭、豆子米汤、绿豆汤

拌汤、玉米面模糊(糊涂子)、豆面模糊、玉米糁子(砬子)、包谷碴子

二、陇东传统饮食古今谓之演变

1.饽饽bōbo

饽饽在古代是糕点的通称,因为上古时期没有几种糕点。后来有所分化,泛指面类蒸品,特指小麦面饽饽。陇东民间有“(玉米面)碗饽饽”的称谓,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棒子面饽饽”异曲同工。之所以称“碗饽饽”,是由于玉米面经发酵后特别黏糊,不像蒸小麦粉馒头一样可以轻而易举地直接用手揉成饽饽,而是预先在一只碗里加一些干面粉,再将玉米面团投入碗中,上下颠簸数次使成饽饽(扁平或曰薄饼状,上凸下平)。现代口语流行的“香饽饽”,往往被误写作“香波波”。还有“大波美女”,其实应该是“大饽美女”。

2.馒头

现代口语中,“馒头”与“蒸馍”同义,但在古汉语中,“馒头”是有馅儿的馍馍,即今谓之“包子”。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卖“人肉馒头”的黑店。又如《西游记》第55回:三藏将个荤馍馍囫囵递与女怪。“荤馍馍”就是肉包子。

老派陇东方言中将“肉包子”称为“菜馍”,此处的“菜”指肉,因为老派方言把“买肉”叫做“打菜”。还有一句歇后语为证:死娃娃打狼――凭菜堆哩。

3.炊饼

前面说了古汉语中的“馒头”等于“包子”,现在再来说“炊饼”等于“馒头”。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饼是烤熟的面食的总称,形状多扁平,圆形,而古人则将所有以面为原料制成的食品皆称为饼。宋代靖康年间(1126~1127年)有一博学大师名叫黄朝英,他在自己的百科全书似的《靖康缃素杂记》里做出结论:“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之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蒸笼而食者,呼为蒸饼。”炊饼,就是蒸饼。因为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宫廷上下都把蒸饼唤作炊饼,这种叫法也很快在民间传开。正因为如此,两种说法在民间并存,小说里才会一物异名,同时出现的。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 仁宗 庙讳‘祯’,语伪近‘蒸’,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

金元好问 《读书山雪中》诗:“何人办作陈莹中,来与先生共炊饼。”《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武大郎自清河搬来阳谷县居住,每日依旧挑卖炊饼。”《水浒传》第五十三回:“ 戴宗怀里摸出几个炊饼来自吃。”

【汤饼】tāng? bǐng(名)旧俗寿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时举行的庆贺宴会。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名。

《金史?忠义传四?毕资伦》:“提控 王禄 汤饼会,军中宴饮,宋龟山 统制时青乘隙袭破泗州西城。” 元张翥《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词:“愿年年,汤饼会,乐情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转眼间,又是满月,少不得做汤饼会,众乡绅亲友,齐来庆贺。”《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今之热汤儿I,即古之‘汤饼’也。所以如今小儿洗三下I,古谓之‘汤饼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过得两天,撤儿满月,开了个汤饼会,宴会了一天,来客倒也不少。”

4.角(饺)子

陇东方言将“角”字读juē,而《辞海》注:“饺”,旧读juē。“水饺”,陇东方言称为“煮角子”,也叫“扁食”或“匾食”。

5.括du

,各家辞书注解不一,语焉不详,一般都停留在“古代的一种面食”的层面,甚至有人言之凿凿,说“”就是“馄饨”。

陇东方言中,把“蝌蚪”叫“蛤蟆子”,由此推出,“”就是俗称“凉粉鱼儿”的面食。

括du:一种面食,将煮熟的面团从漏勺的孔里挤压到凉开水中,冷却成型后食用,形状、大小一如蝌蚪,故名“括du”。现俗称“凉粉鱼儿”。本文中言其栗极,寒栗子比鸡皮疙瘩还要大得多。

《水浒》第1回:看身上时,寒栗子比儿大小。

《水浒》第21回:武松请了对过卖的张公。

《水浒》第90 回:一个村童向地上收拾些晒干的松枝谩

6.黏面膏:陇东地区有一种食品,用“黏面”(黏糜子磨成的面)做成,通称“黏面膏”,过去逢年过节才可以吃到,因此也称为“年膏”。称“膏”者,因其成品油光滑亮,好象有油从内部渗出似的,读音也佐证了是“膏”而不是“糕”(陇东方言称这种食品的读音是阴平,不是上声!)。陇东地区代代相传,口语中总读阴平,读书人写字时往往误写为上声的“糕”。有意思的是,由于这种食品有黏性,流传到南方,名称变成了“粘糕”,二字皆误。若在陇东地区,“粘”与“年”是决计不会相混的,因为陇东方言把“粘”读为rán35。

粘(本字为“黏”):普通话有nián、zhān二音,陇东方言读音为rán35、zhān31二音。时见有人把“粘连、粘贴”中的“粘”读作nián,误也。至于“年膏”与“粘糕”则大相径庭,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糕:普通话读阴平括o,陇东方言读上声括o53,溯其源,上古是平声,到中古演化成了上声,而普通话的前身要么一直读平声,要么是后来又有分化,总之,脉络不是很清楚。

膏:普通话与陇东方言今都读阴平,但普通话的调值为ao55,陇东方言的调值为ao31。

参考文献

[1] 于俊德、于祖培[M].先周历史文化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2] 施耐庵.水浒全传[M].新世纪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要学棣,(1957――),男,甘肃省平凉市人,硕士,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现任甘肃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量遗传。

李红强,男,(1979――), 甘肃省平凉市人,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现任甘肃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