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文言语感在文言断句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文言语感在文言断句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求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但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重视文言断句训练是提升学生文言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培养文言语感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措施,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诵读法的贯彻落实,从而为文言语感的培养打开一扇大门。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语感 心理机制 文言 断句 诵读

一、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必修目标,是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而选修目标与之基本一致,是“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关于“浅易”文言文的评判标准,多年担任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的柳士镇教授的解释是: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较少。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如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主谓倒置等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等。第三,从文章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知识或背景情况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无须在阅读之前首先了解过于复杂的背景材料或逐个理解出现的许多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一提文言文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却没有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这与不重视甚至放弃“句读训练”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教师不进行句读训练呢?首先是教材中白文内容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初高中语文教材有关句读训练的习题只有寥寥数处,且多集中在高中教材,即使是公认编得较为出色的现行的苏教版也只出现了一次,即在必修3“寻觅文言津梁”专题“融会贯通”板块里。初中教材基本是一片空白。其次是考试不重视,作为语文教学指挥棒的高考也只是从2007年江苏高考文科试题中开始恢复断句而不是句读考查,中考则基本不涉及。教材不出现或很少涉及,考试不作要求,其结果是教师、学生越来越不重视文言文句读的学习,使得文言文的教学也就越来越吃力不讨好了。因此,我们应当培养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句读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古文。

三、语感训练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如果一个高中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感,就不可能拥有高的语文素养。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有较强的语感包括文言语感,那么,他的语文素养就不会低。因为,“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涵盖面比语文能力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又不仅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希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

语感是言语者的重要心理活动,是母语和文言文特别是文言断句学习的终极培养目标。有了良好的语感,表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达到了理想的境界,就能够保证断句的合理准确与迅速。所以,对语感特别是文言语感进行深入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文言断句引入语感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为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要把握语感的本质特征,必须了解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只有从语言学、心理学角度对语感的性质和特征进行重点分析,我们才能对语感本质作进一步的认识。根据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语言感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因素。在大脑主管言语的区域里,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刺激形成了与之相应的言语活动联系系统——言语动力定型。由于言语动力定型中,构成其特有的动作方式的各个环节的动作,是按一定的程序构成的,因而,当这种言语动力定型建立并巩固之后,某种言语活动信号一旦出现就可以自动地引起这一言语动力定型内各个动作的反应。于是,这种言语活动就可以自动化的形式发生。这正是语感迅速直接地认知语言的心理基础。

由此可见,只要对文言材料这一语言客体进行反复训练和实践,学生就有可能形成文言动力定型并予以储存。一旦接到对文言段落或篇章进行断句的要求,学生就可以自动与储存好的文言动力定型相接触,经过过滤而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

五、根据语感的心理机制,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的形成,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主要是后天的培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诵读,因为诵读是基础也是关键,强化诵训练读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首先,诵读能品出文言的音乐美感从而帮助断句。著名的古代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先生指出,中国语词具有弹性作用。也就是说,“中国语词的流动性很大,可以为单音,同时也可以为复音,随宜而施,初无一定”。他又指出,中国语言文字的单音缀和孤立的特性,格外能显示音节美;单音缀的语言所构成的语词,同样也能帮助文辞中的音节之美;双声叠韵的配合则可以自由比拟外界的任何声音。

其次,诵读若能“因声求气”,文言断句就能事半功倍。古今学者都十分强调因声求气。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再次,诵读必须养成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诵读的指导,多利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分角色诵读、配乐诵读、男女生分别诵读、诵读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增强他们对文言文的欣赏和感悟能力。例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分角色诵读的形式,读出项羽的自矜功伐,读出刘邦的委曲求全,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总之,勤于诵读,就能积累对文言文音乐性的敏感,就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断起句来,就能游刃有余了。

参考文献:

[1]卞安宇.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11).

[2]刘连庚.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1).

[3]李海林.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育.语文学习,1992(10).

[4]韦志成.论语感及其训练.中学语文,1993(1).

[5]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1993(3).

[6]杨炳辉.语法教学必须与培养语感相结合.语文学习,1993(4).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