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医改总体成效初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医改总体成效初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9年的新一轮医改,是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做出的重要决策。其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具体目标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同时完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人才、信息、法制等八项支撑机制,保障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新医改实施近6年来,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效,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注重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凝练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实施路径;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深化医改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充分发挥并尊重地方实践的首创精神。

总体成效

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2009-2013年,孕产妇死亡率从31.9/10万下降到23.2/10万,婴儿死亡率从13.8‰降至9.5‰,城乡居民健康差距不断缩小。卫生总费用结构不断优化,2009-2013年,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27.5%上升到30.1%,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37.5%下降到33.9%;城乡居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2013年,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住院实际报销比分别达到73.2%和56.6%。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加强,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显著改善,城乡居民享受到10类41项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医改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机构的评估报告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医改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给予了积极评价,总体认为:中国医改在整体上将居民的需要作为优先重点,强调政府责任,引领中国卫生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七大重点领域的进展

作为医改的“抓手”,国家制定了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取得显著进展。

第一,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实现全民医保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从2008年的11.3亿人增加到2013年的13亿多人,已基本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具体体现在筹资水平逐年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筹资公平性逐步改善(图1);支付方式改革快速推进,医药费用增速有所减缓;风险保护不断加强,群众就医负担有所缓解;医保制度的发展,助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优化。

第二,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项制度创新,获得较快发展。建立基本药物遴选,保障居民常见疾病的必需用药;建立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等基本药物采购新机制,推动药品流通领域改革;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为契机,推动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提高可负担性;基本药物实施范围不断扩大,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和患者合理用药。

第三,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成效明显,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开始转变。本轮医改突出强调政府对卫生服务投入的主体责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财政补助经费基本落实,大力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软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创新人事编制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探索绩效工资制度。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转变服务模式,开展区域协同,开展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全科团队服务和签约服务,改善居民就医体验。

第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实施,落实预防为主的理念。政府补助标准不断提高,从2009年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的40元,项目类别增加到12大类,同时实施艾滋病防治、妇幼卫生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探索行之有效的项目实施和管理办法,规范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以及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职能等,在财政投入和经费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实施路径和精细化管理以及服务利用与公平性改善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五,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积累了有益经验。由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改革初期选择了17个国家试点城市和311个国家试点县开展探索。在取消“以药补医”建立合理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价格调整、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待遇以及加大财政投入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

改革效果逐步显现,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对2012年底启动改革的343个试点县的分析可以看出,2013年,县级医院次均诊疗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和6.3%,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5.7%和7.3%),群众看病费用自付比也有所下降。截至2014年9月,64%试点县的患者县域外就诊比例已控制在15%以内,48%的试点县在10%以内,基本达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第六,积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办医。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健康服务业的概念,社会各界增强了对发展健康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一些地方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支持社会办医,使社会办医的资源量和服务量明显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43.9万所(含村卫生室25.7万个),其中非公立医院11 313家,2009-2013年均增长16%。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同时,将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发展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内容。

第七,积极推进重点支撑领域改革。一是加强监督执法体系建设,规范服务质量和行为监督,加强对医保经办、基金管理和使用等全方位监管,并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高风险品种生产的监管,监管能力不断加强。二是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教协同,大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师规范化培训水平;出台相关政策和引导卫生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缓解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平衡状况;加强全科医师制度建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水平。三是医药卫生科技持续发展。2009年以来,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部等部门将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深化医药卫生科技体制和机构改革,整合优势医学科研资源,加快实施医药科技重大专项,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制关键技术等的研究,为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供技术保障。四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建立实用共享的卫生信息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信息系统的统一高效和互联互通,为医改提供重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