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研究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研究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探讨习语的语境效应和难易度两个个因素以及这两者间的交互关系对高职院校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显示:1) 语境信息能够促进英语学习者对习语的理解,在难易度相同情况下,有、无语境对习语理解产生显著影响。2) 在有、无语境相同情况下,习语难易度对高职学生理解习语有影响。3)语境与难易度之间的两两交互作用对二语习语理解的影响并不明显。

关键词:英语习语 概念隐喻 语境效应 难易度

一、引言

英语习语是指英语习惯用语,即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人们长期反复使用约定俗成的词语。它们被本族语者广泛运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言中,构成了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Irujo (1986) 指出,正确理解并使用英语习语成为了衡量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习语非常重要,但由于缺乏有关习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受外语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二语学习者很难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习语。[1]

二、习语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习语进行了大量研究。按照习语的可分析性,Gibbs等 (1989) 将习语分成三类:1)不可分析性习语 (nondecomposable idioms),2)可正常分析的习语 (normally-decomposable idioms), 3)非正常分析的习语 (abnormally-decomposable idioms)。Cacciari 和 Tabossi (1993) 依据习语的语义透明度将之分为透明习语 (transparent idioms) 和模糊习语 (opaque idioms)。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划分,Laufer (2000) 提出了针对外语学习者的四类英语习语:语义和形式上完全对等习语 (total formal similar idiom)、语义或形式部分对等的习语 (partial formal similar idiom)、语义和形式均不同但具有同一概念隐喻的习语 (different idiom in L1)、以及母语习语中语义或形式均不存在的二语习语 (L1non-idiom)。[2]

习语的语义特征同样可从不同角度分析。从习语的语义特殊性看,习语具有整体性(semantic unity)、比喻性(figurativeness)和特异性(peculiarity)的语义特征 (许巧军,1997)。[3]

随着研究者对习语理解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影响习语习得的因素,这些研究主要涉及语境效应、习语的难易度 (包括透明度及概念隐喻) 以及二语水平对习语习得的影响。王晓和张文忠 (2004) 认为影响习语理解的因素包括习语熟悉度、透明度、习语语境效应、习语的概念隐喻、学习者英语水平、跨文化差异性、习语接触频率等。Atai 和Akbarian (2003) 针对外语学习者理解习语所使用策略的研究证明语境信息在习语理解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谢华 (2007) 探讨了熟悉度、透明度和语境对英语学习者理解习语的影响,他发现语境能帮助学习者推测习语的正确含义。透明度与习语理解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学习者对熟悉度高且透明度高的习语理解更准确。吴旭东等 (2006) 研究了习语类型与二语水平对中国学生英语习语的理解作用,他们发现外语水平在不同类别的习语理解中所起作用不同。[4]

以上关于影响习语习得的因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 1)尽管有不少研究总结了语境、学习者二语水平、难易度 (透明度及概念隐喻) 等因素对习语理解的影响,但并未深入探究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2)有不少学者研究发现学习者二语水平对习语理解有影响,但未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5]

三、习语研究相关理论

概念隐喻为学习者正确理解习语提供了理论依据。Lakoff 和 Johnson(1980)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经验的系统活动,它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人类的思维过程主要是以隐喻为特征。Lakoff(1987)在此基础上提出“概念隐喻”,它充当着两个彼此独立而又完全不同的概念领域之间的媒介,概念之间的关联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头脑中以往的主观经验或感知的相似性。习语不仅是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建立在概念认知基础上的语言现象。大部分的习语是概念性的,它的语义是有理据而非任意的。由于大多数习语都有其语义理据――概念隐喻,人们才能发现习语间的联系,如果忽视概念隐喻体系与习语语义之间的关联,则习语无理据可言,也将难以被理解。研究表明,概念隐喻对学习者理解习语起着重要作用。林维燕 (2003) 的研究表明,当第二语言中的某个习语与母语具有相同的概念隐喻时,该习语会更加容易被学习者理解。吴旭东等 (2006) 认为,对二语习语的理解过程实质上是概念或文化迁移的过程。[6]

总之,本研究以概念隐喻为基础,探讨习语的语境效应和难易度这两个因素以及两者间的交互关系对高职院校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影响。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有三个:1)在习语难易度相同情况下,有、无语境对习语理解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2) 在有、无语境相同情况下,习语难易度对高职学生理解习语是否存在差异?3) 语境效应和难易度两者之间对高职学生理解习语的影响有何交互作用?[7]

四、高职高专学生习语测试分析

本研究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对湖南某高职院校学生共计120学生进行了习语测试。

本研究的习语主要来自习语词典英美俚俗语大全(王正元,2003)、图解美国生活俚语及图解美国街头俚语 (朱方庆,2007a, 2007b)。测试用的习语共计60个,分别以有语句语境和无语句语境两种方式呈现。这60个习语又分为难、易两种类型,每类的数目均为30个。(表1)。[8]

五. 实验结果与讨论

表2进一步考察了语境和难易度这两个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习语理解的影响。从语境与难易度的交互效应看,受试在有语境情况下易于理解容易组习语 (22.42),而在无语境情况下,受试对困难组习语理解的平均值 (11.98) 最低。同时,有语境-困难组的平均值 (19.22) 高于无语境-容易组的平均值 (14.4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如果提供相应的语境信息,受试更容易理解容易和困难习语。[9]

我们的研究显示,难易度与语境之间的两两交互作用并未对习语理解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习语时,往往是通过其字面意义来猜测习语的比喻意义,而忽视了概念隐喻体系与习语语义之间的关联。另一种可能是,本研究中所选用的习语在难易度方面区分度不够,还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佐证。

表3为受试分别在不同语境及难易度下对习语理解的情况。就语境而言,受试在有语境情况下对习语理解的平均值 (41.63) 明显高于无语境 (26.47),这表明语境也对习语理解产生显著影响。受试对容易习语理解的平均值为18.45,困难习语为15.6,表明习语难易度影响习语习得。综上所述,不同语境和难易度分别与习语理解有相关关系。本研究也验证了语境信息对习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10]

六. 结语

本文探讨了高职学院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得出如下结论:1) 语境信息能够促进英语学习者对习语的理解,在难易度相同情况下,有、无语境对习语理解产生显著影响。2)语境与难易度之间的两两交互作用对二语习语理解的影响并不明显。为了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习语,学习者在学习习语过程中不仅仅要增加纯语言的知识,还应该注重了解相关的概念隐喻体系和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在语境中学习习语。对于二语学习者如何更好地学习习语,本文给出如下几方面建议:

1.充分利用语境来理解习语。语境信息的存在使得学习者准确理解习语的几率增加。当学习者遇到困难习语或不熟悉的习语时,之前的学习经验无法使得学习者对习语的比喻义有事先的认识,语境信息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习者从上下文推测习语的正确含义。[11]

2.培养隐喻认知能力。学习和掌握习语不能仅仅靠单纯的记忆,而应该重视习语的组成部分与习语整体意义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习语的概念隐喻。同时,学习者需要意识到外语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纯语言知识的增加,还应当包括对该语言相关概念体系和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12]

3.了解习语来源。英语习语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英语习语理解过程中,[13]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明显,学习者可以从习语的来源、典故及心理意象等文化内涵来更好理解习语。[14]通过追溯习语的来源,学习者对习语会有一个更清晰地认识,从而更容易理解和领会习语所表达的意思。[15]

参考文献:

[1] Atai, M. R. & I. Akbarian. 2003. The effect of exposure on EFL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idioms with reference to proficiency levels [J]. 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9/1: 21- 34.

[2] Cacciari, C. & P. Tabossi. 1993. Idioms [M]. Hillsdale, NJ: Erbaum.

[3] Gibbs, R. W., Nayak, N. P. & C. Cutting. 1989. How to kick the bucket and not decompose: Analyzability and idiom processing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8: 576-593.

[4] Irujo, S. 1986. A piece of cak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dioms [J]. ELT Journal 40/3: 236-242..

[5]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 Laufer, B. 2000. Avoidance of idioms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effect of L1 L2 degree of similarity [J]. Studia Linguistica 54/2: 186-196.

[8] 林维燕,2003, 什么影响我们对英语成语的理解---关于文化差异和母语作用的实验调查报告[J], 《国外外语教学》第4期,34-37页。

[9] 王晓、张文忠, 2004, ESL/EFL习语习得国外研究概述[J],《国外外语教学》第4期, 7-15页。

[10] 王正元, 2003, 英美俚俗语大全[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1] 吴旭东、陈斌、黄丽辉, 2006, 中国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习语类型与二语水平的作用外语教学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196-201页。

[12] 谢华, 2007, 熟悉度、透明度和语境对英语学习者理解习语的影响[J],《外国语学院学报》第5期, 59-64页。

[13] 许巧军, 1997, 论英语习语的语义特征[J], 《外语学刊》第3期, 60-62页。

[14] 朱方庆, 2007a, 图解美国生活俚语[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5] 朱方庆, 2007b, 图解美国街头俚语[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李珍(1986-),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

唐志娟(1986-),女,湖南郴州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