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影海报――公众视觉艺术接受的另一张面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影海报――公众视觉艺术接受的另一张面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通常的情况下,电影海报的首要作用是对于电影的宣传和介绍,它把繁冗的情节与格调用单幅的画面展示在公众的面前,无论是备受关注的明星亮相还是展现火爆精彩的影像瞬间,海报都为电影本身的叫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它是影响电影票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电影海报有两种特性:一是其公共属性,这里指的是它的公开性;二是指它的艺术性,因为无论是手绘还是计算机合成影像,一张好的电影海报都是精心加工后的作品,它透出了艺术手法和某种精神传达的期望,而不是简单镜头的罗列。

[关键词] 电影;海报;大众;接受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的卢米埃史弟在一间餐厅内,正在放映电影《火车到站》,为此他还特意制作了名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此海报或许是目前所知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海报。在通常的情况下,电影海报的首要作用是对于电影的宣传和介绍,它把繁冗的情节与格调用单幅的画面展示在公众的面前,无论是备受关注的明星亮相还是展现火爆精彩的影像瞬间,海报都为电影本身的叫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它是影响电影票房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公众对于这部电影的第一印象大多是从海报开始的,因为电影海报就有两种特性:一是其公共属性,这里指的是它的公开性;二是指它的艺术性,因为无论是手绘还是计算机合成影像,一张好的电影海报都是精心加工后的作品,它透出了艺术手法和某种精神传达的期望,而不是简单镜头的罗列。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影海报是公共环境中大众艺术接受的重要来源之一。电影海报在发挥它固有的作用的同时,也在大众艺术接受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怎样影响大众视觉接受层面的呢?

第一,从海报的创作初衷而言存在艺术传达的意向。即使是功利目的最强的艺术作品,也可以用来作为艺术欣赏的对象,因为它是以“art”为前提的。比如说广告,有艺术性的广告可以给人以艺术的感受,反之,一味地宣传自己的东西如何如何好就给人产生了王婆卖瓜的硬性感觉。电影海报也是一样,好的海报就是一篇艺术的佳作,比如,在1939年,维克多•弗莱明导演了经典影篇《乱世佳人》,此影片的海报以剧中亚特兰大的火光冲天为背景,又配以火红的暖色调,略具夸张而又鲜明地表达了英雄怀抱美人的浓烈爱意,以至于以后我们一听到这部电影脑子浮现的并非是那一幕幕经典的情节,而是那些手绘的盖博拥吻费雯丽的画面,这个事例体现了作者的某种创作动机,即以创造一种投射性的、穿越传统的欣赏形式来达成接受反应的最佳形态,创作者把对电影及其原著的理解和诠释以精神物化在这一张海报的幅面上,观者借助这种形式完成了对于作品本身和其内在语境的深刻解读,于是这便完成了一次没有约定俗成的艺术接收过程,这个过程展现的特性表现为观众对于作品赏阅兴趣的增强,加深了对于海报及其电影主题在观者中的影响力,进而在多年后回溯这个视觉接受经历时,依然历久弥新。作者在以电影题材为内容进行海报创作的时候,同时也在关注大众接受过程中普遍的审美观念。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中认为:“艺术的社会行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艺术家必须适用于别人分享的语言;另一方面,他的语言既要遵守语法的规则,又要受制于风格的原则和普遍接受的趣味标准。”[1]电影海报中的设计应该采取简洁的策略,使图形更富于直观形象性。这样有助于节省阅读时间,增强吸引力;有助于观众从海报中得到应有的影片信息,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在这个艺术接受过程中,作者首先起创始作用,但是,作者对于潜在的接受者和实际的接收者的设想肯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所以,必须考虑到作品接受的合理性与包容性。比如在《德州电锯杀人狂》这部剧的海报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血淋淋的悲惨场面,代之的是一片阴霾之中的冷酷背影,但即使如此,恐惧和不安的感觉已经袭上了我们的心头。用这样的手法既体现了电影本身的惊悚实质,又照顾到了排斥此类影片的人群,可谓是恰到好处。同样,对于一些刺激性过于强烈或内容过于敏感的电影,其海报的创作之初也会考虑到这个问题。在构思情节和画面的取舍问题中,创作者要尊重和理解观众的视觉经验并努力维系作品与观众欣赏与接收面的平衡。

第二,从海报的视觉接受而言是引发观众共鸣。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到:“如果你希望观众欣赏,并且一直坐到终场落幕,那就必须注意不同年龄人的习性给不同性格和年龄人以恰如其分的修饰。”[2]观众在接受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印证自身审美心理定势的一个过程,如果作品符合观众所需的审美期待或审美意愿,那么这个作品就会在人群中持续地发挥影响力。多数情况下大众的艺术接受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仲裁者,从而直接影响了作品接受的广泛性。比如说日本影片《乌鲁鲁物语》的海报中就是本片的主角:森林里一只迷失的小狗。这幅影像将视角拉得很远,将森林表现得深无止境,而面前伏在地上的小狗露出惊恐无助的表情,其效果正如影评人说的一样:这一切造就了催泪的效果。这看上去有些煽情的影像效果好像对于观众的接受来讲总是屡试不爽。惹人怜爱的、同情的、欣喜的等一切引发观众那一敏感的神经总是被这种情形来刺激,从而引发了对于电影本身的特殊感觉。这种艺术效果的形成,就在于这则海报给人的感观是来自于整体性的,也可以说是整体性画面营造了这种氛围。乔治•桑塔耶纳认为:只有我们习惯了的传统形式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一件无定形的作品不能给心灵赋予形式,不能陶冶性情成为一种习惯。观众将最初的期待赋予作品自身,在此基础上充分感受色彩、光影与空间等内在因素,并将自己以往体验诸如情感、想象、意愿等投入到艺术欣赏之中去,当作品的各个因素符合这些条件并达成“认知协调”的时候就产生了共鸣。比如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之作《外星人E.T》的海报以一轮明月为背景,一个骑车的小男孩正朝月亮奔去,而画面前方显示的是男孩和外星人用食指相通,由此这部科幻片给观众的印象便是真诚的友情。湛蓝的色调符合海报所要表现的内容,其暗含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此外,就像计算机特效在影片中的运用,在奇幻性的视觉语言中,海报所设计的内容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孩童之梦,这不禁引发了我们无限童年的幻想和回忆。电影海报不仅在传达信息,同时在审美取向上要与观者的审美取向达成一致,丁宁在《接受之维》中提出了一个公式:情绪指数= 期待现实值内/心期待值,他认为接受的感情可以以情绪指数来表示,在内心期待值一定的情况下,期待现实值越高则情绪指数越高,那么依据这个公式,一张海报的成败便是期待现实值的一个前提条件了,曾经有一篇有关电影海报抽象性的论文认为:“没有一种图形能够如抽象图形的千变万化和象征特性一样涵盖更多的内容。也正是由于这种宽泛的象征性,要识别和理解它需要依赖于人们的感受与文化程度。不同的地域、民族、意识形态、文化水平、民族性格、欣赏习惯等因素都会使人们对于某种视觉图像产生不同的理解。”[3]所以,我们在审视一个电影海报设计内容时,首先需要了解、掌握不同的社会文化与民族欣赏习惯,应当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这也就是增强了这种期待现实值的指数。比如电影《林则徐》出品于1959年,其海报是国画家程十发手绘而成,他运用中国水墨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民族英雄林则徐,因此成为手绘海报中的精品。所以,我们应当借助于中国写意绘画技巧,充分考虑形神兼备的笔墨运用,用寥寥数笔便表现出人物特点、事件主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洗练的笔墨语言,有助于突出虚实相间的对比,更有助于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这种传统绘画方式也比较贴近中国观众的心理,进而比较容易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所以也就比较容易使中国观众产生审美性共鸣。

第三,从海报的消费层次而言其本身具有多元性。文化传播领域的新世纪被称为“读图信息时代,随着人们个性化的需求与设计形式的日新月异,现实生活中的电影海报明显地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当前,流行的“大众消费文化”成为一股主要的群众艺术接受力量,与传统的艺术创作和展示方式不同,“大众消费文化”具有快捷性、前卫性、流行性等特性,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消费文化在某种特质上表现为艺术的世俗化与商品化的结果。对于电影海报来说,其实质目的就是以商业宣传为目的的,但好的海报又不是平白的广告,相反,好的海报可以称为公共艺术的典范,因此,这里就有了一个关于电影海报的消费性与艺术性对于大众接受的影响问题。消费性文化对于大众的艺术接受来说具有多面性,利弊互存,它的快捷性使大众的接受群体更加广泛化,而且形式和样式也层出不穷,丰富了艺术的接受层面,但是其艺术属性的可探究程度有时有待考察,比如,当前的一些商业娱乐电影本身的艺术性就很空洞,更不要说其海报的考虑了,转眼即逝、廉价、一次性消费就成为此类影片以及海报的特征,由于大众文化的差异,艺术的接受也有不同的层次,比如说我们不可能都喜欢看《哈姆雷特》,有的人就说《疯狂的石头》有意思,这在大众艺术接受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所谓见仁见智,艺术在贴近生活的时候也降低了它高贵的身段。笔者认为,对于电影海报来说,其艺术性根本还是来源于电影以及其原著本身,原著(电影)的格调高了,它衍生出的海报艺术感肯定不会低,就像《赤壁》《三国演义》的原著在国人心中的经典形象限定了电影本身的传统范畴和文化域的空间,那么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现代人的情绪、癖好以及其商业运作,也不会影响其本质的东西,而作为电影衍生的海报则更是如此。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受社会文化条件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公共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以经济为中心的艺术环境中,艺术审美实践的发展逐渐走向普遍化、生活化。电影海报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审美实践,它走进了大众生活,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意愿。而且在普及文化,提高大众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又增进了大众的社会主体价值观念。就是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性质,使得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在不同的阶级、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艺术的发展总是要受制于各种现实因素,但大众要在公共环境中接受高尚的艺术,这是创作主体的任务。海报的商业用途是毋庸置疑的,自从第一张电影海报诞生起它便承担了电影的宣传任务,它不能脱离电影而单独存在,但是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却是一扇俯览电影全景的窗口,通过这扇窗,观众在看电影之前就已经历了一次精神体验,在满足新奇感的同时,也期待着一次视觉的饕餮盛宴。

[参考文献]

[1] [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居延安,译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2] 贺拉斯.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 周萌.用图形叙说《城市片语》[D].苏州:苏州大学,2008.

[作者简介] 乔国栋(1968― ),男,河北沽源人,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应用美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