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语教学中的美学欣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追求。英语语言自身所蕴涵的韵律、节奏、交际功能、文化底蕴就是艺术的具体体现。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语言的内在美营造课堂教学艺术化的氛围,促使语言技能的心智和躯体的感官活动、审美情感活动融为一体;从美学的角度,挖掘教材的审美意义,师生共同欣赏篇章的艺术性、语言的形式美、字里行间的意蕴美,充分理解教材的美学内涵,以达到心灵的升华。
关键词:英语教学;美学欣赏;艺术美;形式美;意蕴美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追求。多年来,笔者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从美学角度审视英语教材发现近年来的许多英语教材的主要特点是:课文内容为当代英语文学作品精选,且大部分选自现代经典着作,文字精炼,语言典范;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课文不仅知识性、趣味性强,而且在篇章结构、修辞和文体方面也无不彰显强烈的审美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会理解现代文学作品,欣赏优美的语言,获得美感和启迪,这是笔者经常因困惑而思索的问题,在此,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对如何从美学的角度讲解好课文提出一些建议,以供探讨。
一、英语教学中的美感启迪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结晶。英语语言自身所蕴涵的韵律、节奏、交际功能、文化底蕴就是艺术的具体体现。现代英语教材大多数课文都选自经典文学作品,课堂教学的主旨之一是对这些课文进行赏析,可普通的英语课不同于文学选读课,语言、篇章、结构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因此,课堂教学方法无论是纯文学的分析研究,还是教育功能;无论是语言倾向,还是文学倾向;无论是教师个性,还是学生个性,它们不应该是相互对立的,而应该是总体教学中的各个侧面,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观照。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力大多是在阅读中培养起来的。通过对课文的欣赏,使学生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并真正感兴趣,学会对课文的理解、同情,从中获得美感启迪。
在课堂教学中,侧重点应放在“赏”字上,分析是为了更好地欣赏,根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先要让学生对每一篇课文有一个概念,即预习过程。在预习中,对于课文中的一些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的语汇给予注释,或要求学生网上查阅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同样地,对于课文特殊的语法现象也要预先交待,这些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欣赏是从课堂上开始的。教师可以运用示范的方法,使学生在赏析中意识到自我,从而由习惯性的被动接受转向自觉参与乃至发现。艺术作用于人的心灵,与人的精神世界发生关系。文艺理论要研究读者反应,作为以阅读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对此应给予十分的关注。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旨在触发学生的自觉审美意识,促成其在审美过程中心灵的升华。
二、篇章内容的审美意义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种审美文本,都有自己的审美意义。读者通过对意义的理解与感悟,能潜移默化地感化身心,并化为自身的观念、气质、情感、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文篇章内容的审美意义是教和学的主要任务。
(一)篇章的艺术美
篇章内容的艺术性包括教学语言材料的描写形象逼真,情感观点爱憎分明,语言表达幽默诙谐、生动活泼,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紧扣。将教材内容中形象化、情节化、情感化的艺术因素进行适量、有机、按序、定度的处理,是挖掘教学内容艺术性的具体化要求[1]。
如《大学英语》第三册第3课,全篇围绕“Why I Teach”这个主题,分别用“Why do you teach?” “Why then, do I teach?” “ I have left out, 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why, I teach.” “These are real reasons (why) I teach, these people who grow and change in front of me.”[2] 四个why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最终将全文紧密地连成主题鲜明的整体。
再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七册第3课 The Subway,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形象地描写了具有150年历史的纽约地铁破败状况。地铁本是向人们尤其普通的人们提供交通的地方,但作者却巧妙地利用了肮脏、嘈杂的地铁映射出纽约是一个充满竞争、物欲横流的城市。在第一段介绍地铁时作者是这样描写的:There is a sense of madness and disorientation at almost every express station. The ceilings are low, the vistas are long, there are no landmarks, and the lighting is an eerie blend of fluorescent tubing, electric light bulbs and neon advertising.(译文:在地铁的每一个快车站都有一种疯狂和迷失方向的感觉。天花板很低,地铁线路向前延伸很长,没有路标,照明光是荧光灯管、电灯泡和霓虹灯广告的一种奇异混合。①)
接着作者描写了走进地铁站的感觉:The whole place is a gross assault on the senses. The noise of the trains stopping or rounding curves has a high-pitched harshness that is difficult to describe. People feel no qualms about pushing whenever it becomes crowded. Your tactile sense takes a crucifying you never dreamed possible. The odors become unbearable when the weather is warm...[3]生动形象地将地铁站对人的感觉器官刺激描写得酣畅淋漓,当读者读到这些句子时,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课文还描写了beggars(乞丐们)为了赢得人们的同情施展各种伎俩;为了争抢一个在站台上过夜的椅子时,会大打出手,在第86大街站,人们好不容易挤下了车却看见一位惨遭打劫、浑身上下只穿着一件连袖子都被人拽走的风衣、但依旧保持着绅士姿态的、烂醉如泥的人睡在椅子上的邋遢相:Everyone stare
s at him briefly, at his congealed Wheaten-and-lint carcass, but no one breaks stride; and who knows how long it will be before finally two policemen have to come in and hold their breath and scrape him up out of the gloom and into the bosom of the law, from which he will emerge with a set of green fatigues, at least, and an honorable seat at night on the subway bench. [3](译文:每个过路者都瞪眼瞥他一下,看着他如同死尸的僵硬而惨白的身体,但没有人停下步子;谁知道要过多久会有两个警察进来,他们屏住呼吸,把他从黑暗中移走并带进法律的怀抱(警察局)。至少他会穿着一套退色的绿工作服出来,也能在晚上在地铁得到个体面的座位。)
法国雕塑家罗丹指出,社会中黑暗丑陋的东西一旦进入艺术领域,也有了审美价值,尤其在社会意义方面。通过对Subway课文的分析、学习,师生对作者如何通过对地铁众人的丑陋行为的细腻描写来映射纽约的等级社会的写作技巧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师生不仅学到了作者辛辣的讽刺手法,而且了解了什么是新新闻学(New Journalism),因为作者是新新闻学的积极倡导者。
(二)语言的形式美
按照美学原理,审美尺度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型,即形式韵律和形式意蕴。均衡、对称、比例、节奏、韵律等活动规律体现出生命体的自由、和谐活动的特性,通常称之为形式美尺度。该教材的语言形式美反映在词语的运用上。词语是语言中表情达意的基本材料,正确领会这些材料的含义及用法是学好课文语言的前提,课堂上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欣赏其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比如《大学英语》第一册第3课The Present中有一句话“After all, eighty was a special birthday, another decade lived or endured just as you chose to look at it.”[4]“lived or endured”精炼、对称,将老人孤独无奈的生活勾画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七册第8课 Fifth Avenue, Uptown:A Letter from Harlem,这篇文章堪称论说文佳作,作者运用各种衔接、连贯和修辞手法使全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层次分明、说理透彻。
课文第一段:The project in Harlem are hated. They are hated almost as much as policemen and this is saying a great deal. And they are hated for the same reason: both reveal, unbearably, the real attitude of the white world, no matter how many liberal
speeches are made, no matter how many lofty editorials are written, no matter how many civil rights commissions are set up.[3]在这段文章内,作者既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哈莱姆的居民憎恨住房的建设计划和警察的巡逻),及其原因(因为两者都令人难以忍受地揭示了白人世界对黑人的真正态度);紧随其后的是三个由no matter how many引出的排比句,更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态度。
本文还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夸张、双重否定等修辞手法。如:The wide windows look out on Harlem’s invincible and indescribable squalor:the Park Avenue railroad tracks, around which, about forty years ago, the present dark community began; the unrehabilitated houses, bowed down, it would seem, under the great weight of frustration and bitterness they contain; the dark, the ominous schoolhouses from which the child may emerge maimed, blinded, hooked, or enraged for life; and the churches, block upon block of churches, niched in the walls like cannon in the walls of a fortress.[3]
(译文:宽大的窗户俯瞰着哈莱姆的破败,它一成不变,难以描述:那里有帕克大街的车轨,在此周围,大约40年前,现今黑暗的社区就开始形成了;那里有无法修复的房子,耷拉着,似乎在承载着其中失败与痛苦的巨大压力;那里有黑暗的、带来坏运气的学校教室,因为从这些校舍里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伤残的、瞎眼的、吸毒的或一生愤怒的人;那里还有很多教堂,街区连着街区,教堂的墙壁都装饰着神像,就像加农炮加在堡垒的堞垛上。 )再如: There is no way for him not to know it.[3](双重否定)
Rare, indeed, is the Harlem citizen, who does not have a long tale to tell of police incompetence, injustice, or brutality.[3](倒装)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细心研读,就会发现,这些课文都是佳作,虽说不上字字珠玑,也能称得上是精心雕琢了。
(三)字里行间的意蕴美
在美学的原理中,审美形式意蕴尺度指源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和作为社会生命体的活动规律,它侧重于形式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欣赏字里行间的意蕴美就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比如:Fear of Dearth,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评论现代人沉迷于慢跑的种种原因,慢跑是当今社会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健身运动,男女老少,尤其是中老年人参加慢跑的人很多。提到慢跑的原因,毫无疑问,人们会联想到健身、长寿,会想到People jog for fe ar of death.(人们慢跑是因为怕死。)而作者却下意识地将慢跑的原因和自然资源的缺乏联系在一起:People jog for fear of dearth.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及作者选词艺术, death和 dearth 只有一个字母之差,而寓意是如此深刻。这种慢跑和自然资源缺乏的奇妙联系充分展示了文章的意蕴美。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详尽地分析了参加慢跑的不同原因。有趣的是,作者认为许多人和他一样,并不喜欢慢跑,那是一种既乏味又累人,既不能观景又不能思考问题的活动;接着,他分析了经济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对这项如此流行的运动的不同观点,这些观点似乎或多或少都有些道理,但都不能完全解释这么多人对此项运动如此热衷的原因;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提出:因为人类破坏了环境,慢跑就像人们穿麻布衣,睡钉床一样,是对自己所犯的罪孽的一种自惩。
由此可见,课文字里行间的意蕴是通过对文本的意义来理解的,课文中词语虽然已从语言意义转化为言语意义,并获得了某种确定性,但仍然有变化的余地。具体点说,当审美接受过程开始时,语言依序进入读者的审美思维,通过情感和想象处理,一个个、一组组地转换为形象和环境,此时由于审美过程仅仅是开始,接受者如果不能全面地把握文本系统,对其系统理解不深,就无法利用这种系统来规范符号的意义。
三、理解课文的互动美
从美学角度来讲,理解(comprehension)的作用在于穿过人类的历史中可以观察到的事实,以达到感官所不能达到,但又影响着篇章并且透过篇章而变现出来的一切。这就是说,理解包含着一种外在与内在的关系,亦即从外在的东西去把握内在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理解应该是一种对话形式,它是接受者和篇章之间的对话;因为审美活动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审美主体才能客观地审视客体,欣赏出它独到的美。
审美主体,指审美行为的承担者,它是精神活动、情感活动、自由生命活动的主体;审美客体,就是具有审美价值,能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客体。在教学中,教师认真备课,把课文讲解得错落有致,酣畅淋漓,让学生欣赏到教师讲课的风采,领略课文中美的规律;同样,学生领会了教师的意图,与教师积极配合,对课堂气氛起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此时教师就可以作为审美主体来欣赏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时所发挥出的创造力的美。
根据审美活动的经验,审美理解包括审美前提性的理解和审美情感性的理解。审美前提性的理解,包括对篇章的背景、形象的象征意义、典故和各种意境描绘的技法等项目的理解。它不是审美感受本身,而是美感产生和深化的基础。情感性的理解有别于抽象的理解,它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对融合于形象之中的深层意味的一种直接性把握。[5]在讲解所有课文时,笔者特别注重向学生介绍课文背景、作者生平、作者主要着作的简介等信息,使学生对作者作品的美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对课文作进一步分析,针对不同特点的作品,在分析的侧重点上实行相应的倾斜,每一次分析都尽可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学生心理上有新的兴奋点,避免熟而生厌。不仅如此,更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掌握分析方法,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自如地、独立地、综合地看待几部不同的作品。通过分析,开拓其视野,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学会整体地把握、感受课文中所传达的那种激情、那种风格,捕捉课文中的那种独特的神韵和美,使他们动心、产生共鸣,学会对美的惊奇、赞叹、崇敬,从而达到心灵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 胡壮麟. 《篇章语用学概论》[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李荫华.《大学英语》第三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3]李观仪. 《新编英语教程》第七册[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翟象俊.《大学英语》第一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5]滕守尧 .《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