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楚简《恒先》首章释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楚简《恒先》首章释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海博物馆1994年入藏的楚简,中有道家著作《恒先》,自见诸报导以来,久为学术界所期待。现在该篇已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书内公布,无疑很快会得到众多学者的讨论。这篇简书共13支,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是非常难得的。内容更非常重要,由于文字古奥,说理又相当玄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基本的认识。这里只就其开头一段略作讨论,希望引起大家的兴趣。

《恒先》最初几句,可称为首章,都写在第一支简上。下面录出释文,其间已定论的字直接用今通行字写:

恒先无有, 、?x、虚。 ,大 ;?x,大?x;虚,大虚。自厌不自忍,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 。

全篇以《恒先》为题,即因首句从“恒先”开始,这和《论语》的《学而》等等一样,是古籍通例。但是“恒先”在此应当连读,作为一词,这是因为如李零先生指出的,“恒先”见于长沙马王堆帛书《黄帝书》的《道原》篇[①]。

帛书《道原》开始说:

恒先之初,?(洞)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混混)梦梦,未有明晦。

这里的“先”字,整理报告释为“无”[②]。该件帛书的“先”、“无”两字,写得难以区别,我把它改释为“先”,是由于就在同帛书的上两行[③],有“柔节先定”句,“先”字写它完全相同。现在有了《恒先》的“先”字同下面“无”(写作“?o”)字对照,问题便清楚了。

“恒”与“常”通。所以“恒先无有”即“常无有”。《庄子·天下》云: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前些时在荆门郭店楚简《老子》所附文字中看到《太一生水》,我曾引用上述《天下》一段,推测它可能是关尹一派的遗说[④],因为《老子》虽有多处讲“一”讲“水”,却没有“太一”以及“太一生水”,《太一生水》章乃是《老子》之后的一种发展。“常无有”也是这样,《老子》有“常(恒)”、“无”、“有”等概念,而不曾说到“常无有”。“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已经是道家较晚的学说形态了。

“ 、?x、虚”是对“恒先”的描写。李零先生已说明,“ ”字并不从“?恪钡纳?浴9赜谡飧鲎值氖投粒?昙?躅认壬?穆畚摹独?霉?瓿?蜃中慰际徒鹞囊焕??/SPAN>[⑤]。西周金文,宗周钟有“ 伐”,禹鼎作“ 伐”,兮甲盘和2003年眉县杨家村所出 (佐)盘作“ 伐”,字均应读为“践”,《恒先》此处的“ ”必然也是音通相假。我觉得,“ ”在这里当读为同属从母元部的“全”。简文下面说“全,大全”,“大全”见《庄子·田子方》,所谓“天地之大全”,是大家熟悉的。

“?x”可读为“静”,也可读为“清”。考虑到《恒先》后文有“虚?x为一”(类于帛书《道原》的“虚同为一”),“清虚”见于《淮南子·主术》,似以读“清”更好。简云“清,大(太)清”,“太清”见《庄子·天运》、《淮南子·道应》。

“虚,大(太)虚”,“太虚”见《庄子·知北游》。

“大全”、“太清”、“太虚”等道家特色的词语,都见于《庄子》外、杂篇,《太一生水》的“太一”也见于外、杂的《徐无鬼》、《列御?t》、《天下》等篇。按庄子的活动年代,主要在楚威王、怀王时期,《先秦诸子系年》估计其生卒年为公元前365—前290年[⑥]。《庄子》外、杂一般认为庄子后学的作品,与之在词语上近似的《恒先》的著作时间也不会太早,推想为战国中、晚期之间,公元前300年左右或甚至更迟一些,应该是恰当的。

“恒先”即大全、太清、太虚,也就是道家的道。“恒先无有”,如何演变成万有,这是一个宇宙论的问题。

简文说:“自厌不自忍,或作”,“厌”意为足,“忍”读作“??保?滴??5辣疚抻凶宰悖??蛔月??谑怯兴???鱿至恕盎颉薄?/SPAN>

“或”是什么?需要先把《恒先》首章后半通读一下,才能明白。

简文云:“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 .。”“气”与“有”对称,气无形体,有是物质。“始”与“ (往)”也对称,“ ”读为“ ”,《广雅·释诂》云“归也”,故始是开端, 是终结。

需加说明的,是简文原作“有始焉有 者未有天地”,这里“ ”下脱去一重文号。“有始焉有 ”下断句,另以“ (往)者未有天地”起下一章。“往者”意思是过去,古书常见[⑦]。

由“恒先”而有“或”,有气,有有,有始,有往,这一序列当对照《淮南子·天文》所说: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试惶?眩ㄊ迹?5朗加谛殪H,虚?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在《天文》篇中,道始于虚?即无,相当《恒先》的“无有”,而在虚?和气之间是“宇宙”,在“恒先无有”与“气”之间是“或”。不难看出,“或”和“宇宙”彼此相当。在道家学说中,它们是类似的概念。《恒先》后面也讲到“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更印证其在宇宙论上同《天文》的相近。

“或”应读作“域”,这个词其实也是从《老子》来的。《老子》二十五章云: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字郭店简《老子》作“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作“国”,都是通假字[⑧]。近人陈柱著《老子集训》,已指出:“此‘域’字当作宇宙解”[⑨],然而同意的学者不多。

“域”训为界,和“宇”意义类同,所以“域中”、“域外”即“宇中”、“宇外”[⑩],就道家宇宙论而言,系指空间。《老子》该章河上公注:“八极之内有四大,王居其一也”,以“八极”释“域”,便显示了这一点。

《恒先》后面还一再谈到“域”,如:“或(域)者同焉,昏昏不宁”,“有出于或(域),生(性)出于有”,都涉及物质与空间的关系,值得仔细思考。不过,“域”只相应于“宇”,并没有包括“宙”。《淮南子·天文》在虚?与气之间的“宇宙”,高诱注:“宇,四方上下也;宙,往古来今也,将成天地之貌也”,不仅指空间,而且包括时间,其说本于同书的《齐俗》,显然比《恒先》有了根本性的发展。有关问题,我将在另文论述[11]。

[①] 李学勤:《帛书〈道原〉研究》,收入《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