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针、穴注、埋线"华佗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针、穴注、埋线"华佗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威地区人民医院,甘肃733000;武威市育民针灸所;2武威市卫生局)

摘 要 利用脉冲电流的辐射效应,结合硬脊膜的生物电传导特性,融针(电针)、线(羊肠线)、药(混合药液)为一体共同作用于华佗夹脊穴的最佳作用部位(即硬膜外间隙)。此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见效快、疗程短、安全等特点。

主题词 椎间盘移位/针灸疗法 电针 水针 埋线 穴,夹脊

华佗夹脊穴是针灸临床的常用穴,现有教科书及工具书所介绍的定位及操作方法差异较大,迄今未提出较统一的针刺深度、角度或客观标准。如《腧穴学》云:"直刺0.3~0.5寸",《针灸学》载:"斜刺0.5~1.0寸",《中国针灸学》说:"颈胸部直刺0.5~1.0寸,腰部直刺1.0~1.5寸"。笔者通过采用电针、穴位注射、埋线华佗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0例,发现按照华佗夹脊穴最佳作用部位的标准进行定位和施术,其疗效明显,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360例中,男216例,女144例;年龄16~75岁,平均45.5岁;病程3小时~12年。全部病例均经X线、CT或MRI诊断,并排除腰椎结核、脊髓肿瘤及椎体滑脱等,同时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1]临床诊断标准。但本组病例不包括中央型突出伴脊髓功能障碍及手术后病情再次复发者。

2 治疗方法

2.1 定位

选择椎间盘突出相邻的腰椎棘突间旁开2.5 cm处为进针点,多选择L4/L5、L5/S1、L3/L4腰夹脊穴为治疗点(因该处的发病率分别为70%、20%和10%)。考虑到组成坐骨神经的相应脊神经根等因素,一般选择患侧夹脊穴作首次治疗,以后可根据情况或同侧或交叉灵活掌握。

2.2 药品与器械

先用维生素B12 0.5 mg,6542 10 mg,地塞米松10 mg,2%利多卡因5 ml制成混合液装入10 ml注射器内备用;0号羊肠线4~6 cm;12号穿刺针1支(用12号注射长针头自制而成约8~9 cm);华佗牌针灸针1支(11 cm长,不包括针柄部分);BT701 A型电麻仪1台;5 ml注射器1具;2%碘酒棉球、75%酒精棉球、胶布等。

2.3 操作方法

嘱患者俯卧,腹部垫一枕头(10~15 cm高,枕头的下缘与两髂嵴上缘对齐),充分暴露腰夹脊穴。用碘酒及酒精棉球在选定好的腰夹脊穴处常规消毒,然后铺好洞巾。施术者戴好口罩、帽子,常规消毒双手后戴上无菌手套,接着左手拇、食指略分开固定于穴位处,右手持穿刺针对准选定好的腰夹脊穴快速刺入皮下,然后针体与人体矢状面约呈45°角斜向脊柱缓慢进针,当针尖抵达黄韧带时有阻抗感,此时再稍用力即出现"落空感"(这时针尖已达硬膜外间隙)。出现此感觉后应立即停止进针,同时将针体退出约1 mm,使穿刺针的针尖保持在硬膜外间隙的最外侧,以免针尖刺伤脊神经根及血管、或刺伤硬脊膜而误入蛛网膜下腔,此时即为最佳作用部位或最佳进针深度。将备好的针灸针沿穿刺针针腔内小心插入,并将电麻仪的负极接在针柄上,正极用一较湿的酒精棉球一同压在距进针点约3 cm处的皮肤上。接着将电麻仪的输出、频率开关调至适当位置,并认真观察针感反应。定位正确时,针感则传导至患侧下肢的足心、足趾,定位不准时只是局部出现针感,此时应重新调整进针的方向及深度,待出现理想的针感后留针1~3分钟(即电针疗法);然后移去电麻仪,抽出针灸针,用备好的5 ml注射器在穿刺针内注入约2 ml空气,仔细体会是否有阻力,若无阻力,同时亦无血液及脑脊液流出表示定位准确,随后把备好的混合药液8 ml缓缓全部注入,注射完毕,将穿刺针尖退至黄韧带的外侧面,接着把备好的羊肠线小心放入穿刺针内,并用针芯将其推入深部(使肠线的内端保持在黄韧带的外侧面处,外端保持在约皮下1 cm处),最后拔出穿刺针及针芯,先用较干的酒精棉球按压针孔,再用胶布固定,并嘱患者卧床休息半小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心慌、气短、出冷汗等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去枕平卧饮温开水,必要时针刺水沟、内关、足三里,温灸神阙,上述症状即可消失。治疗过程中大部分病人出现口干症状,个别病人出现短暂轻度的一侧或两侧下肢无力(药麻作用),但休息后症状均消失。

第1次治疗后,若在24小时内症状无改善,则接着做第2次治疗,且选择突出椎间盘处的上 一个夹脊穴为治疗点。若治疗1~2次后症状仍无改善,应暂时放弃治疗。若1~2次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此时要把治疗的重点放在卧床休息及配合牵引上,必要时选择突出椎间盘对侧的夹脊穴做第3,4次治疗,待1月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优:经电针、埋线、注药治疗1~4次后临床症状消失,腰腿活动自如,能参加体力劳动,1年内未复发;良: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但劳累及走路多时仍有疼痛及不适,休息后上述症状缓解;差: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3.2 治疗结果

360例中,优160例(44.4%),良180例(50.0%),差20例(5.6%),有效率为94.4%。

4 典型病例

焦×,男,38岁,某部军官。1996年8月28日初诊。主诉:左侧腰腿痛20天。患者在发病前有腰扭伤史,继之出现左侧腰髋部痛及左腿痛,行走困难,生活起居不便。每当咳嗽、打喷嚏及走路时疼痛从左侧腰髋部向左侧大腿后外侧及小腿外侧放射,并伴有轻度麻木,卧位或坐位休息时疼痛减轻。检查:L3、L4、L5棘突处有压痛,叩击时疼痛向左下肢放射。1996年8月17日在总院CT诊断为"L4/L5椎间盘突出"。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沉细,Bp125/80 mmHg,心肺(-)。辨证为血瘀气滞,脉络闭阻(督脉、足太阳经)。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按上法选L4(左)夹脊穴治疗1次,症状消失,同时配合休息及腰部功能锻炼,随访3年,疗效巩固。

5 讨论

5.1 笔者体会此种定位标准及操作方法得气快,传感强,且能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

5.2 中西医结合,针、线、药并用,减少了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4次),提高了临床疗效。电针有舒筋活络的作用;羊肠线的植入可较持久地发挥其物理化学的刺激作用,从而对肌肉、血管及神经系统产生较广泛的调整效应[2]。混合药液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可发挥止痛、消炎、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混合药液还可作为一种物理因素较广泛地作用于硬脊膜表面,从而发挥其整体调整作用。

5.3 重视脊柱的生物力学特点,设法减轻腰椎间盘的负荷,协调其与脊神经根、血管及硬膜囊的比邻关系是巩固远期疗效的关键。为此,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要求患者坚持做腰部功能锻炼,具体方法可概括为2个姿势(坐如钟、站如松),5个动作(前屈、后伸、侧屈、顺时针环行运动、逆时针环行运动)。通过上述运动,使脊柱周围的相关韧带和肌群得到充分锻炼,增强其整体应激、代偿及修复能力,最终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

6 参考文献

1 邵宣,许竞斌.实用颈腰背痛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352

2 冯兵.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综述.中国针灸,1996;16(4):53

(收稿日期:19990926,齐淑兰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