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晓风散文的阅读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张晓风被台湾评论界誉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是一名集戏剧、小说与散文于一体的作家,张晓风以自身独特的女性思维出发,关注人的生存体验与生存状态,在描写上多了一些理性。张晓风的散文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张晓风散文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张晓风;散文;创作风格
张晓风是台湾著名的散文作家,早在中学时期就学习了很多她的散文。在阅读张晓风的散文过程中,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她的深邃思想和细腻情感。通过对张晓风散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探索散文艺术的特征,还能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台湾的当代文学。笔者本人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深有感触,下面将简要地写几点自己对张晓风散文地阅读体会。
一、风格多变的写作形式
在阅读过程中,能明显地感觉到张晓风的写作风格在发生着改变。其实在台湾,读者就称张晓风为“千面女郎”,甚至连她的丈夫都说张晓风随时都在变,这种变化除了她的写作风格外,还包括做人的态度和对事物的观察等等。通过对其作品的阅读,可以将张晓风的写作风格分为四种,这四种风格又分别对应着四个时期。
从她的早期作品中看,张晓风凭借着自己特有的敏感心灵去捕捉大自然中的美景,并且还以女性的细腻去品味人生。在此时期,张晓风的散文富有感情且十分的真率和热烈。从1966年开始,张晓风的写作风格开始发生变化。此时期她的写作一方面是以及温柔的语气去描写自己对女儿的爱,另一方面则是用深沉而又简洁的笔墨去描写社会与人性的复杂,以及自己的思乡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晓风的人生阅历逐渐丰富,她的创作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并且涉及到的层面也越来越广。所以,张晓风在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悟。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带有明显的思辨和哲思色彩,其文笔也开始变得老辣。近年来,张晓风又努力超越自己,将自己的写作风格进行了创新。此时的作品大多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张晓风经常以自己的口吻和家常话的形式来叙述。此种风格可以说是艺术的返璞归真,自认为是写作的至高境界。
二、细致入微的观察
以《想要道谢的时刻》为例,文章虽然很短,但是我们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张晓风所描绘的“美丽”。在文章的开始,张晓风写自己因生活中的琐事而烦恼。在烦恼的同时,她又在努力地赶稿子,其原因是为了一栋古建筑。她写到“正赶着稿,眼角余风却看到玻璃垫上有些小黑点在移动”。开始她以为是蚂蚁,但当她把笔放下之后,黑点却没有了。当她再拿起笔又开始写时,小黑点又出现了。因为好奇,作者便放下了手中的笔,等待黑点的再一次出现。到最后,她发现黑点竟是窗外飞翔的鸟儿映在玻璃上的倒影。找到黑点的来源后,作者心中的烦恼顿然消失,反而开始感叹这美好的因缘和赞美生活与世间万物。因为好奇,张晓风能观察到鸟儿的倒影。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追求与享受。正是这一份好奇与她入微的观察,成为了张晓风散文的切入点,也使得她的散文变得与众不同。正因为其散文的独特,读者才能被深深的吸引。
三、优美与动情的遐思
犹如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文章如果没有思想,便如血肉没有灵魂一般虚无,毫无感情。这样的文章不过是文字的组合体而已,并没有什么生机可言。而张晓风的文章很特别,她的语言既动情而又优美,从她的文章中,能清楚地感受到张晓风所融入的情感。她就像一座桥梁,沟通着读者世间的的万物,向读者传播着一次次的美丽与感动。在她的散文《玉想》中,张晓风将玉看做“只是美丽起来的石头”、“只是在时间的广场上因自在玩耍竟而得道的石头”。从她的比喻中,读者既感受到了玉的普通,也发现了玉的不同之处。其实玉是无价的,其珍贵与否不在于玉的本身,而取决于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张晓风通过对玉的动情遐想,使读者生动的领略和感受到了玉与人的关系。也正是张晓风的这份动情的思想,才使得她的散文变得生动和有活性起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张晓风的散文有着与众不同的美丽。每一篇散文就像是她的孩子一样,融入了太多太多的情感。读她的文章,也常常使读者深有感触,既能深切的感受到她对世间万物与生活的赞美,也能感受到她深深的乡愁。此外,张晓风还是一个乐于改变,与时俱进的人。读她的文章,读者既能明显的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也能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改变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利萍.柔情似水与侠气凌云――论张晓风散文的女性气韵及其超越[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2).
[2]詹秀华.论张晓风散文语言的古典特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3]张勇耀,玄武,梁艳萍,耿立,楚些,黄土路,宋长征,阿兮,吴炯,王照华,苏敏.世俗的基础与精神的高度――一场基于“60后”“70后”的散文对话(上)[J].名作欣赏.2016(28).
[4]朱利萍.古典意蕴与现代审美的圆融――论张晓风散文的诗性美[J].名作欣赏.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