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晓风旋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晓风旋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晓风辞去了台湾的“立法委员”职位,原因不明,据说是对政治生涯“适应不良”,跟当初提名她出选的亲民党同志相处不来,于是索性走人,仅仅做了几百天“议员”,便重回作家岗位。她说她手上的笔,威力远胜总督手里的令牌。

张晓风是谁?

新一代的年轻文艺爱好者应该不知道这个名字了,但45岁以上的文艺中老年或许仍然记得“晓风旋风”当年如何横扫老香港。说来那已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文艺中老年当时还是青年,而现在已经处于古稀之年的张晓风当年则是中年。

时光很平等,写的读的,演的看的,都会老去。今天你年轻?别嚣张,嘿,很快轮到你。

幸好,人书俱老,物我却不相忘。

那时候的我只有十六七岁,正是对文艺充满好奇的浪漫年岁,其实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大会堂有剧团演出《和氏璧》,张晓风编剧。

我去看了,在观赏的过程中激动得热血沸腾,之后到湾仔波文书局买到她的散文、剧本和小说等著作,如《地毯的那一端》《哭墙》《第五墙》《白手帕》《红手帕》等。

这些书多年以来在台湾一直是重印再重印,其后传到中国大陆,仍然是遍受文青们的追捧,可见其情之盛。

因为易读,且一读起来便易入迷,所以让人记忆深刻,记得其中一篇文章谈她自己于早上望着儿子走出巷口上学去,感慨“早上我把孩子交给城市,傍晚城市会把什么样的孩子还给我呢”。

我常常觉得龙应台的作品《目送》便是受其影响,意境极像,影像也相似,都是来自母亲角度的温情书写,有家长经验的人会被电倒,没有的话,或许会稍嫌滥情。

那年张晓风在香港浸会大学演讲,听众极多。我也去听了,远远坐着,感受这个奇女子的温柔与刚毅,总觉得她代表了一部分宝岛的文化,相比之下,我接触到的香港女子就平面得多。十多岁时我这样确信,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依然确信。

张晓风用笔名写过时事、怪论专栏,这在台湾是极为罕见的,尽显其棱角性格,亦或已埋下伏笔,预告她在古稀之年会转型成为环保斗士,甚至因缘际会成为“议员”,也预言了她很快便会因“适应不良”而辞官求去。

性格决定命运,把任何人的一辈子摊开算账,皆可以明白这是公理。

我亲自领教过她的真性情。去年她曾应光华新闻中心之邀来港,我欢天喜地从书架上找出她的旧著,拿去请她签名。她瞄一眼道:“哼,这是盗版书,我不签!”

30多年前买书时根本没有正版、盗版概念,把一本书保留这么久,充分显露读者心意,签便签呗,没啥大不了吧?

但是我尊重她的观点,也佩服作者的坚强意志,毕竟我已非少年,不会为此伤心,说声没关系,日后有缘,再签不迟。即使最后得不到签名,当年那阅读过的和感动过的,也痕迹长在,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