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玉米黑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玉米黑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玉米黑穗病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一般在出穗后显症,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1~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如笋状,偶而侵染叶片,形成长梭状斑,裂开散出黑粉或沿裂口长出丝状物。病株多矮化,分蘖增多。

关键词:玉米;黑穗病;病害;症状;特性;种植;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2011

前言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作为国内种植面积最广的经济、粮食作物,以其高产、种植区域广泛、用途多样等特点被广大种植户所青睐,而在农户种植过程中因对部分病虫害不甚了解,无法做到积极预防与治疗,造成了减产或玉米质量降低等现象,对农户的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在此,笔者将对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黑穗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供广大农户和农业工作者们作为参考依据。

玉米黑穗病又称黑粉病、瘤黑粉病,俗称乌霉,玉米丝黑穗病又称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区重要病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

1 病原特性

Sphacelotheca reiliana(Kuhn)Clint.属真菌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轴黑粉菌属,丝轴黑粉菌。冬孢子黄褐色至赤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14μm,表面有刺;冬孢子间混有无色不孕细胞,直径 7~16μm;冬孢子在成熟前集合成孢子球并有菌丝组成的薄膜所包围,成熟后分散;冬孢子萌发产生4个细胞的担子,侧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直径7~15μm,担子孢又可芽生次生担子孢子。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7~31℃,低于17℃或高于32.5℃不能萌发。在缺氧时不能萌发。冬孢子萌发率与成熟度有关,外部孢子早成熟,萌发率高。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侵染玉米的专化型不侵染高梁,侵染高梁的专化型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能力很低。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或粪肥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a以上。病害无再次侵染。

2 防治方法

2.1 选育抗病品种

多年实验及生产实践表明,我国玉米丝黑穗病不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凡高抗的自交系或杂交种在全国各地区表现高抗,如中单2号;凡高感的自交系或杂交种均表现高感,这为利用抗病品种,提供了良好条件。发病严重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适当选用既抗大、小斑病,又抗丝黑穗病的杂交种或品种。重病田更换抗病品种,当年即可收到降低发病率,有效地控制危害的效果。在利用抗病品种中,应搞好多种抗原的合理搭配,防止品种单一化带来的病菌小种或其它病害。

2.2 药剂拌种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残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的投产,为种子处理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先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药剂有三唑酮(粉锈宁)、三唑醇(羟锈宁)以及烯唑酮(速保利)等,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分别选用下列药剂进行种子处理:

三唑酮(triadimefon)种子100kg用商品药量320~400g;三唑醇(triadimenol、Batan、羟锈宁)有BAYTAN15DS(百担15%干拌种剂)或15%WS(可湿性拌种剂)。种子100kg用有效成分60g,即15%的商品量400g;烯唑酮(diniconazole、速保利、S3308-L)为12.5剂型240~400g。种子处理方法除了干拌种剂型可用拌种器直接拌种外,其它可湿粉剂均以湿润拌种为宜,即将药剂加入按种子重量的4%水中,调配成药液拌种。也可稀米汤代替水,调制药液以增加粘着性。

2.3 改进栽培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是土壤、粪肥传病,土壤中病菌厚垣孢子积累越多发病越重。因地制宜采取栽培措施,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并尽量减少侵染来源,可以减轻发病。这些栽培措施对某些当地无高抗品种或又无药剂拌种的边远山区尤为重要。

控制菌源,重病地块实行大面积轮作;秋季深翻土壤,将病残组织深埋土中;施用不带病残组织的净粪作基肥,减少土壤中的侵染源。间苗定苗时选用大苗壮苗,剔除病弱苗和畸形苗;出穗后割除病雄穗和病果穗装塑料袋内,带出田间深埋,防止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扩散与积累。这些措施对减少当年受害田间病菌积累,都有重要作用,坚持执行,可以逐年减轻危害;抢墒播种,地膜覆盖,春旱地区雨后抢墒播种,或坐水浅播,播前灌溉,保证土壤水分良好,都可以显著减轻发病。

参考文献

[1]于凤玲.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2).

[2]杨晓华,郝晓斌,杨国芳.屯留县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种业,2011(5).

[3]段希国.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9).

[4]杨素贞.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区别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