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企业的外困内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企业的外困内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评判一个企业家的水平,不是看这个人在顺境的时候赚多少钱,而是看他在风险来临的时候有没有做好风险管理准备。最好的企业家一定是风险管理高手

产业链竞争的时代来临

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快,但是,不论是公司的利润,还是个人的薪水,说不定是负增长。GDP每年以10%高速增长的同时,人们可能更贫穷。我很想问,谁把经济增长的利润全部吸走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是,在经济危机中,我国的制造业为何如此不抗压?难道不能提价吗?难道不能搞品牌战略吗?难道不能搞产业升级吗?到底我们的制造业出了什么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举个例子:广东东莞生产的芭比娃娃,出厂价格是1美元,美国的零售价是9.99美元,算10美元吧,那么10美元减掉1美元,9美元差价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它是透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这6大环节创造出来的。这就是“6+1”产业链,美国掌控6大环节,中国掌控1个加工制造环节,这就是国际分工,我们每创造出1美元的产值,就同时替美国创造9美元的产值。所以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这就是目前的现状。

中国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们成功取得了GDP,而欧美各国成功取得了利润。因为一个国家真正的增长,是利润的增长。财富的增长以及所得的增长这比什么都重要。

什么叫地球是平的、什么叫国际分工?我们取得了亮丽耀眼的GDP,也成就了美国“6+1”的模式。经济危机来临后,有人提出的对策竟然是品牌战略,竟然是产业升级,甚至有很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学者,说要企业转型。你真的不了解中国的制造业,中国制造业98%是极为传统的制造业,根本不可能转型。陶瓷怎么转型?制造衣服怎么转型?制造火柴怎么转型?中国98%都是这种企业,转不了型!

我不是说品牌不重要,品牌是企业成功的必然结果。但是,你真的认为中国劳动力有优势吗?“6+1”的产业链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最佳模型,今天已经不是产品跟产品的竞争,也不是公司对公司竞争,更不是行业对行业的竞争,这个世界已经进入到产业链和产业链的竞争。以芭比娃娃为例,一条10美元的产业链利润,你只占了1美元,你有什么劳动力优势?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被这种“6+1”的模式把骨髓完全吸干,我们越增长,欧美就越富裕。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中国应该由政府来推动,从纯粹制造的“1”走入“6”,针对某一个产品,做好“6+1”各项整合。每一种产品都有自己“6+1”的产业链,在国内做整合。在我的观点影响下,广东非常多的企业做“6+1”的整合,三个月就可以了,只是过去我们不知道。

以服装业为例,广东服装业走完“6+1”的整合只要180天,要怎么样做到“6+1”的高效整合?全世界服装纺织业做得最好的是哪一家?是西班牙,你们没有听过的名字叫“ZARA”,它们走完这条产业链只需要12天。请你想想,一件衣服要180天才能卖掉,产业链的仓储成本是180天。如果同一件衣服12天卖完,仓储成本就省下168天。所以,“6+1”的高效整合是摆脱传统的方法,就算物流成本完全不变,这样也会使所有的成本降低90%以上,这就是为什么劳动成本不再重要的原因。

大批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忙着收购渠道,收购“6+1”的“6”。我急得不得了,如果我们国内“6”都被它们收购,那我们还干什么?只要它们占领一个渠道,就可以对中国供货商提要求,一个国家让外资企业取得渠道,不可思议!难道你不知道“6+1”是多么的重要吗?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各个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不遗余力地收购整条产业链的原因。

布局大系统 做好小系统

去年在奥运之前,很多媒体问我一个问题:你认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能不能像汉城奥运会之后,孕育出“三星”那样伟大的企业?我说绝对不可能。中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为什么?我们不但缺乏“6+1”的大系统,同时还缺乏小系统。什么叫小系统?就是流程和工序。

中国企业总是招聘人才,而且中国还有人才市场。实际上,英文里根本没有“人才”这个说法,只有接近的表达。美国是不招聘人才的,它招聘公司的“螺丝钉”。因为美国人不看人才,他看制度,这就是工序、流程。

那么,人才和“螺丝钉”有什么区别呢?打个比方,中国餐厅的大厨就是人才,掌握招牌菜秘方的主厨,缺之不可。如果他要走,一个餐厅都得瘫痪。如果让美国企业来管理,它们会把大厨的工作分解。比如说,做鱼香肉丝这道菜,根据动作和流程,分解成20个步骤。让A员工洗菜,B员工切肉丝,C员工负责炒,D员工负责放佐料等等。如果炒出来味道和大厨做的不一样,味道咸了,就让D员工少放盐;然后重新测试。每一次,都调整相应步骤,直到有一次,炒出来的菜味道正好,流程就固定下来。从此,这家餐厅再也不需要大厨了,只需要招聘一批“螺丝钉”做操作员就行。

有了“螺丝钉”,这个餐厅随时随地都能够炒出像大厨一样品质的菜,这就是制造业的流程。中国制造业只有车间,缺乏流程、工序。一个缺乏流程的行业永远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永远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因为小系统是一切的基础。

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韩国人做的就是系统的建立,中国从来没有做过。我们既缺乏大系统,又缺乏小系统,这样的制造业就特别不抗压,一碰到汇率、成本、劳动合同法、宏观调控等外部因素变化就扛不住了。

那么,有的人说,我们国家还是有不错的企业,比如说广东的华为,还有富士康,都是很好的企业,你怎么解释呢?确实,华为既有“6+1”的系统,又有小系统;华为招聘的都是“螺丝钉”,所以在那里工作非常沉闷;富士康呢,它是做到“3+1”,但是小系统也有。这是一个企业的成功原因,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

抵御“严冬”要靠现金流

眼下经济危机来临,有地产商对我说:我们2007年买了太多的地,房子还没卖出去,资金链非常紧张,现在怎么办?我说:束手无策。为什么?因为风暴来临前,就应该把风险管理做好。还有的企业说,18个月内我的现金流没问题。我问他:你怎么知道18个月经济就好转呢?

内地的企业家,从来没有经历过萧条。在他们眼中,明天只有更好,绝对不会变坏;产品销量只会越做越大,市场不会逐步萎缩。但是危机来了,他们错了。我可以将内地上市的地产公司与香港“四大天王”的地产公司进行比较。

内地上市的地产公司资本负债比例是多少?以负债除以总资本,在100%至300%之间。香港的“四大天王”是非常成功的地产商,按理说,香港的法制体制、信用体系比较完善,他们可以借到更多的钱。而根据调查结果,我发现香港四家地产公司里,每一家的资本负债比例都是20%左右,惊人地相似。在这种情况下,李嘉诚在2008年10月宣布和记黄埔停止一切对外投资和开发。各位恐怕不知道,那个时候他持有210亿美元的现金,其中70%是现金,30%是国债。

香港的“四大天王”,随时保持最高的现金流、最低的负债,以应付随意想不到的金融危机。这种意识深入骨髓。我曾私下问过其中一位“天王”:你这一生成功的哲学是什么?他想了想,只说了两个字:保守。他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萧条,成功的原因就是保守。所以,评判一个企业家的水平,不是看这个人在顺境的时候赚多少钱,而是看他在风险来临的时候有没有做好风险管理准备。因此,最好的企业家一定是风险管理的高手。

“四大天王”中也曾经有例外,就是李兆基。我翻看了报表,他曾经有五六年都是负的现金流。但我再一研究,发现他还持有2家始终拥有充裕现金流的公司:香港煤气公司和房屋租赁公司。如果合并报表,30年来整个集团的现金流没有一年是负的。

“四大天王”在投资前,先不考虑赚多少钱,而是考虑最多亏多少钱。他们对风险的管控,有着惊人的一致。每一家都持有可产生持续现金流的公司,这叫做“现金流打底”,可以让集团不会因现金流出问题而导致资金链断裂。李嘉诚的七大事业体,都处于不同的周期,可以相互对冲、分散风险,平稳其现金流。

所以,总结起来,“四大天王”渡过金融危机有5个要素:一,20%的负债率;二,持有充足的现金;三,停止对外投资;四,项目对冲;五,现金流打底。

如果不是这样呢?我觉得缺少一项,都不足以让他们成为“天王”,也许早就在香港过去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中被淘汰了。最终存活的胜利者一定有相似的行为,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事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企业家而言,在这个时刻你不要想到去投资、赚什么钱,你学习一下“四大天王”,金融危机中千万要保守,积累现金流,以准备抵御严冬。

(注:本文是根据郎咸平教授最新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