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纪事》的节目编导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纪事》的节目编导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纪事》栏目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资深电视纪录片栏目,成为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发展的缩影,把《纪事》作为文本进行研究,对整个电视纪录片栏目研究具有典型性意义。

【关键词】 电视新闻纪录片;新闻性;纪实;受众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个时间阶段的“文献”,其发展受到政治、经济等客观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纪录片从创作模式到表现内容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以两种不同方向行进,一个是以存在于体制之外的“边缘纪录片”,由90年代初“独立制片人”的方式开始,以“地下”的形式向国外送展。另一种是通过电视台运作,以栏目的形式存在。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诞生于2000年,经过多次改版,《纪事》以“行进中的影像中国”为节目标语,选题更加重视新闻性,成为新闻频道惟一的长纪录片节目。

一、《纪事》节目编导艺术之――节目选题:普遍个体与大时代背景关系结合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表现内容与中国的三种文化形态密切相关:“官方主导文化”、“民间大众文化”及“学界精英文化”。这三种文化决定了中国纪录片的三种主要形态:主旋律纪录片、大众文化纪录片和精英文化纪录片。处于“体制内”的《纪事》无疑是作为大众文化纪录片的形态存在的。

《纪事》在节目选题上秉承电视新闻纪录片的传播方式与形态,兼有专题类新闻节目和评论类新闻节目的特性,在对选题的选择和把握上,完全舍弃了纯人文类的题材,而是偏重于对重大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跟踪记录和拍摄,通过普通个体的悲欢离合故事来投影当下中国的整个时代背景,凸现新闻性与纪实性在新闻纪录片这种节目类型中相结合之后获得的更加撼人心魄的力量,真正做到了记录“行进中的影像中国”。对于同一新闻题材的报道,《纪事》总是能够找到独特并且常常是高于一般消息类新闻节目的视角。《变形记》系列中的张静和郝璐璐的整容,引发了中国人的爱美风潮,此后“人造美女”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部系列纪录片在媒体的争先恐后浮光掠影的报道中不动声色,以沉静、细腻、敏捷的眼光和独到的视角,剥离掉主人公的面罩,还原人物的心态,同时,将媒体纳入整个事件中,作为一个观察角度,让人们看到主人公在媒体的进入过程中,一步步脱离事物原来发展的轨迹,揭示出媒体的浮躁;《解密航天员》跟踪记录了航天员生活训练的故事;而《守望》则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航天员的家庭;《赤脚讨薪路》跳出了事件与人物本身,从农民工劳资关系,投向农民工生存状况。同样重大新闻题材独特处理的节目还有很多,京城首例性骚扰案的《证据》;透视现代人因生活、工作压力而产生心理压力的《抑郁症》;展示了现代都市人利用网络书写自己情感、兴趣、生活的节目《你博客了吗》等等。

《纪事》着力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关注时映在他们心里的喜怒哀乐,从他们的变化中看到时代的背影。《挣扎》中有民工律师之称的周立太如今却要无奈的站在原告席上将民工告上法庭;表现忙碌都市白领一族感情快餐的《爱情工场》;10岁的孩子考上大学之后展示教育分歧的《家有神童》;《遭遇梦想》中的王思思一举成为观众推举的明星后何去何从。

在常态的生活下面发掘人物的非常状态,显现出生活的斑斓多彩,同样也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特质。《毕业生》中的陈志勇作为扩召之后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怀揣一颗不平常心,想选择一份如其所愿的工作,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梦想虽然破灭了,但他终于踏上了现实之路。《一种农民》展示了进入城市寻梦的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北方的沉浮》中的劳模欲拍卖五一劳动奖章的窘境揭示老工业基地就业形势的严峻;《折断的翅膀》中显示家暴已由寻常百姓家进入到知识女性的家庭中。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也是我们所关心的,《纪事》推出真实电影式的随机访问纪录片《你想要什么》;《幸福在哪里》让人们看到当下国人的所思所想,看到他们的生存状态。

二、《纪事》节目编导艺术之――矛盾:纪录片的精雅与新闻的时间性平衡

就传播受众类型分析来看,纪录片观众通常是“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的人群,代表高雅文化;而新闻类题材节目的受众则是普通大众,代表大众文化。而新闻纪录片,就是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融合。于丹教授认为纪录片是一个过程和点进,应把持其应有的从容;制约于电视传播的特质,时间的限制,以新闻作为主要选题的新闻纪录片栏目应抓住事件的横断面与转折点;当时间无法从容时,应使张力最大化,形成多元的价值判断。

《纪事》作为新闻纪录片节目,大部分选题都触及重大新闻事件,纪录对细节和过程的追寻决定了这些选题不可能抢占新闻的第一落点,怎样平衡纪录与新闻的时间差,新闻事件可以成为《纪事》的日常选题吗?时间的延展性是新闻事件向前或向后延伸的空间,即对事件原因背景的探询和事件影响的完整,这部分空间是《纪事》游刃有余的空间。《纪事》从大编辑部的思维出发,围绕时间和社会,对同一事件从不同角度选取适当的表达方式。《纪事》努力记录改变人们生活的事件,让观众从故事中看到人物的命运,从命运中看到生活的变迁。如反映小区居民维权这样凸显城市民主的《小区故事》。如《走出阴影的村庄》反映河南省直机关干部进驻艾滋病高发村,进村干部的生活工作情况,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与现状,都在镜头面前真实出现,这些节目的视角是别的媒体所忽略了的,但又是时下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如《始于7月13日》记录了那忠和他的乡邻,为了2008北京奥运会,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那种朴实的牺牲精神直指人的内心。

三、《纪事》节目编导艺术之――传播受众接受心理分析

接受美学认为,人们对一部作品有怎样的反应,取决于各自的期待视野或先在结构。期待视野或先在结构是由个人的人生经验、文化修养、审趣味、道德情操以及直觉能力、领悟能力等诸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其他干扰性的可变因素也会在受众对于媒介信息之间起调和作用。受众作为不同个体的聚合,是具体的,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个人的期待视野不同,使用媒介的原因、动机便不尽相同。不同的人从各自的需求出发,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使用”媒介,得到不同的“满足”。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的作品,人们会作出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即使是面对同一部作品,每个人的理解和阐释也迥然相异,从而作出不同的反应。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进入消费时,受众的要求绝非仅仅是感官的愉悦刺激,满足情感需要也是受众的愿望。受众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聚集着一定的情感欲望,时时要求得到满足和释放,但这种内在愿望在现实世界中又受到种种文明规范的制约,不可能总是得到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梦能够使人的压抑情绪得到宣泄,替代性地满足人的潜意识欲望。纪录片同样能让受众在影像世界中获得情感的倾泄憧憬和迷醉,使人的心理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由不和谐变得和谐,整个身心进入愉悦状态。纪录片能抚慰个体的挫折委屈,弥补现实的匮乏残缺,给受众提供一个类似于梦的代偿性的满足。在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纪录片中,人们可以走出真实生活的狭小一隅,拥抱大自然的美;观看破案追凶的纪录片时,懦弱的人同样能够追随镜头除暴安良,开拓新生活;在充满浓浓人情味的中,人们得以品味人间真情的甜美,抚慰现实中的无奈。

后结构主义的电影理论在阐释精神分析学的主体与客体同化的理论时提出了“镜象阶段论”。这一论述认为,婴儿在第6到第18月期间已开始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这时婴儿的运动机能尚未成熟,但他能通过镜子来认识和发现此时尚被看作是“他人”的自己的镜象,从而确认自身,确认自己与自己的镜象同一及与他人的区别,这就是主体对自我镜象的第一次认同。镜中婴儿的情境与影视观众的情境具有类似性。由于纪录片能逼真地表现现实生活,受众更愿意如同婴儿向自己的镜象认同那样,与屏幕上的影像产生认同。受众往往把自己的目的与欲望投射到片中人身上,同喜同悲。事实上,中国纪录片是以情感认同的社会功能而首先获得受众认可的。在《纪事》中,观众在那些普通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找到了共鸣。如《纪事》在2006年2、3月间推出了一组风格新颖的实验纪录片《交换》系列,其中包括《郭家有儿初长成》、《山与海》、《大话校园》。这组纪录片,选择在父子、城乡、师生之间存在沟通、理解等方面问题的人物,通过编导前期主动介入,促使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互换位置,让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从而达到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这种形式新颖的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节目让观众感同身受,可谓是纪录片走向市场的成功之作。

通过纪录片来认识现实世界也是受众的心理欲望之一,马斯洛认为人的无意识深层有一种探索内驱力,它使人产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的愿望,因而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事物会给人带来满足和愉悦,好奇心是受众对于纪录片的一种心理期待。纪录片将受众的视线引向了未知的领域,在影像所营造的世界里,人的好奇心被无限激发,并在及时的释疑解答中获得了莫大的心理满足。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敬东,张亚敏.互动电视的启示.电视研究,1998(4).

[3]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三联书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