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推动中国英语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推动中国英语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文化的载体,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中国英语的中国特点可视为中华民族特有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在英语使用中的反映。中国英语在与中国式英语相区别的基础上,在中国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重要意义。推动中国英语制度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国别变体,将使中国同世界间的相互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关键词: 中国英语 制度化 国别变体

在1978年以英语变体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各国学者讨论了英语的两大地域变体的划分――国际使用类和国内使用类。“国际使用类”指的是作为外语的英语变体,完全或主要用于国际间的交流;“国内使用类”指的是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英语变体,主要用于国内人际间的信息交流。之后,语言学家Braj B.Kachru (1982)又提出制度化变体和使用型变体的概念,分别与前面提到的国际、国内使用类相对应。所谓制度化,就是指语言作为国际使用类的变体现象已相对固定,具备有了一定的生成与发展规律。那么中国英语能否朝着一种国际使用类的制度化变体发展呢?笔者认为,中国英语在我国未来的使用上会逐渐地、部分地发展成为国际使用型变体,虽然还有很多的情况和问题难以预测,但却不是不可能的。

1. 中国英语的涵义理解

理解中国英语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区别开来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和中国式英语(Chinglish)。李文仲(1993)认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如把“你的身体很健康”译成“Your body is very healthy.”;在交际中套用汉语习惯Teacher Zhang(张老师)作为称呼语;把“Have you eaten up?”(吃了吗?)作为打招呼用语等。中国英语的概念首次由葛传先生于1980年提出,他认为虽然非英语国家人们在使用英语时遵循英语语言的表达规范,但是不同国家又有其特殊情况。在中国,许多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还得必须通过汉语的方式来表达,如Four Books, Five Classics, Hanlingyuan, Baihuawen, Eight-legged essay, ideological remolding, Four Modernizations等,这些表达形式不是中国式英语而是中国英语。当英语本土人们初次听到或读到这些词汇和表达时,可能不能够理解它们,但是经过解释和说明,这些表达中国特有内涵的语言形式就能被他们所理解。

中国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其构成和使用的范围既不稳定也不广泛,在对外交际和文化交流中起阻碍作用,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会日趋减少直至消亡;但中国英语属于规范英语,其构成和使用范围远比中国式英语丰富和广泛,其对英语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将随我国对外宣传的进一步扩大而增强。

贾冠杰、向明友(1997)在《为中国英语一辩》一文中将中国英语界定为“以规范英语(Normative English)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的英语变体”。外语的桥梁作用体现在引进和输出上。引进时要让中国人理解,输出时又要让外国人理解。一方面,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变体,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合乎英语语言普遍规则,为讲英语国家所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中国英语在规范英语的基础上夹带中国特色,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能克服两种文化思维差异给交流带来的困难,易于国人所吸收和运用。

2. 中国英语的制度化

2.1 中国英语制度化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断出中国英语制度化的可能性。

2.1.1 国际交流的强制因素

言语交际中存在移情和强制两种现象。移情主要用于对等关系,强制主要用于强弱关系。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势必会迫使外国人了解中国、接近中国。外国人的这种渴望了解中国的内在动力能够迫使他们接受其语言文化中没有的中国英语表达。中国英语向外国人士提供了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可能性,在跨文化交际中,架起沟通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

2.1.2 外国人的移情交际心理

移情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言语交际双方都应该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从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默契效果。外国人要想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就得充分容忍和理解中国人的英语表达中的异国特色,做到“入乡随俗”。一个典型例证就是一些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中国英语已进入英语词汇。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主要通过音译和译借手段进入英语,如音译词tea(茶),ginseng(人参),Tai chi(太极拳),kao liang(高粱)等,译借词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Paper tiger(纸老虎),Little Red Book(语录),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国两制)等。

2.1.3 中国国内对英语的重视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国内的“英语学习热”和“英语使用热”持续升温,甚至其基础教育当前也正在大力推行中英文双语教学,以推动中国英语更迅速地走向国际。正如张培民(1995)对《二十一世纪报》的广告语进行思索后得出的结论那样,中国的新闻媒体正越来越多地以英语为其传播形式,其中的许多文章是中国人撰写的,读者也是中国人,“中国人之间类似的英语交流必将推动中国英语朝着制度化发展”。

2.2 中国英语制度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王宗炎教授(1997)曾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交际,而不是单方面向一方学习。”交际中的移情和强制将影响英语作为媒介的交际过程。在此过程中,双方都要能以自己的参照点出发,做到“入乡随俗”。想要确立中国英语在世界英语中的地位,还面临着如何既能体现中国英语的特色同时又能避免陷入中国式英语的泥潭中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应该规范英语,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

中国英语发展成为制度化的国别变体后,既易于英语国家人们理解和接受――因为它是规范英语,遵循英语语言普遍规律;同时又方便于中国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因为它带有浓厚的中国味,表达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国英语的制度化变体为讲英语者和中国国内人们所接受和认可,一方面对英语语言本身是一种贡献,它丰富了英语的词汇量,更广范围地扩大了英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不仅有益于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传播,还能部分地弥补汉语在世界范围影响广度不大这一缺憾。

3. 结语

英语的国际化必然引起英语的本土化,英语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其实是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中国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在中国的本土化变体,其在保持英语变体共通性的基础上还反映了中国本土特有的文化和思维。中国英语既是国际的,有是本土的。制度化后的中国英语很好地建构了中国和世界的相互交流的有效桥梁。推动中国英语向制度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国别变体,将使中国同世界间的相互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J].研究述评,2001,(1).

[2]杜争鸣.中国英语问题及其它[J].外语教学,1998,(3).

[3]高超.世界英语理论与中国英语研究综述[J].国外外语教学,2006,(4).

[4]葛传.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

[5]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

[7]李文仲.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8]林秋云.作为外语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8).

[9]潘章仙.中国英语变体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语研究,2002,(6).

[10]潘章仙.语言的主体性空间:世界英语探索[J].外语学刊,2004,(1).

[11]孙骊.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与英语在中国[J].外国语,1989,(2).

[12]张培民.使用目的与国别变体――也谈中国英语[J].现代外语,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