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觅语言深处,习得言语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觅语言深处,习得言语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在文本的深处觅得语言味道,提高言语能力。

一、细嚼演绎寻觅语言深处的味道

让学生走进文本,把文本的语言读深、读厚,不断丰富文本语言的意境,让学生用内心感悟,入情入境地与文本语言内容进行对话交流,对文本语言内容有情真意切的情感体验,这是学生阅读文本语言的表层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情感的陶冶下,依据文本的语言内容想象其意境,然后将主观情感移入意境、丰富意境。把文本语言中的情境转变为学生的内心体验,尽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临其境,如经其事,如见其人,如识其物,如闻其声,如感其情,进入文本语言描述的特定“角色”中。如学习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笋芽儿》一文第七自然段时,文本此部分章节的内容主要写钻出地面的笋芽儿所看到的景物,表达自己长大的快乐心情。教学时可首先安排读课文找出笋芽儿钻出地面看到的景物,再美美地读读;其次让学生借助文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说说笋芽儿还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最后让学生体会文本描写笋芽儿成长时快乐心情的感叹句“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并通过朗读把笋芽儿这种喜悦的心情表达出来。通过多层次的语言感受不断丰富语言的意境,学生对此部分文本语言的情感体验加深了、丰富了,自然就进入了文本语言描述特定的情境中。

此外,在阅读文本时,让学生通过一些虚拟的语言场景进行体验感受,同样能激发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细嚼演绎。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第三自然段时,可以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生活体验、知识经验,把文中的语言置换成一幅一幅“画”卷。同时,让学生把脑中的“画”进行相互交流,使画境逐渐清晰。最后,教师再把精心制作好的课件用多媒体演示:桂林像老人、巨象、骆驼等“奇”形的山;像屏障、竹笋等“秀”丽的山;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险”峻的山。媒体鲜明的景致使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真正“容颜”,把文本语言和课件欣赏融合起来学习,有助于学生与文本对话,达到细嚼文本语言、演绎情感体验的境界。

再者,把文本精彩的故事编成课本剧,是激发学生细嚼文本语言的有效手段。

二、品味汲取习得语言表达的艺术

潜心会文本,滋润言语情。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要用心感受,这样才能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语感;用心感受文本语言的妙笔生花所在,才能汲取文本语言表达艺术的精华,蓄积言语功力,这是学生阅读文本语言的深层目标。

聚焦语言出彩之处。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语言的特点,善于让学生发现文本中浓墨重彩之处,将文本语言中的相关内容聚集到焦点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如《笋芽儿》一课在引导学生品味第二自然段语言时,可以围绕本段语言的出彩之处“撒娇”一词展开。先让学生通过读句子、找词语,发现作者在这段内容中分别从语言和动作这两方面对笋芽儿展开描写。在品味语言时安排如下环节:(1)品悟笋芽儿语言上的“撒娇”。从文本语言中想想,笋芽儿是用什么语气来说的?把文本中笋芽儿“撒娇”的话“是谁在叫我呀”朗读好。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有板有眼地聚焦“撒娇”的语言表达艺术;(2)品悟笋芽儿动作上的“撒娇”。先找出笋芽儿的动作描写:“揉一揉”、“伸一伸”、“看看”,接着让学生边读边配上动作,把这段话读出情感,在配合动作朗读中再次聚焦“撒娇”的语言表达艺术。

补白语言想象之处。所谓“补白”就是针对文本中一些用笔独到、内涵细腻的语言文字,教师根据文本语言的特点设计一些空白,激活学生想象,然后加以补充,达到对这一片段语言精髓的深刻领会。如学习《笋芽儿》第一自然段时,为形象地表现春雨轻柔的特点,教学中抓住关键词“低声呼唤”的学习,通过读、悟、想象、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一遍遍的读中水到渠成地感受到春雨轻柔的这一特点,让学生用“轻、柔、缓、急”等不同的语气读好“沙沙沙、沙沙沙”这描写春雨的象声词,在读中想象春雨下时不同的节奏、韵律,自然而然地理解“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乐曲”这句拟人话描写的语言意境。

援引语言相同(或近)之处。在品味语言的环节中,教师可以援引同一题材的相关文本学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汉语言的构成规律,培养言语能力。如教学《笋芽儿》一文揭示课题时,教师可以列举柳芽儿、草芽儿、叶芽儿、豆芽儿等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见到的事物,这样学生自然就会理解明白课题“笋芽儿”的意思。又如学习《笋芽儿》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时,可以安排语言相近的两类“揉了揉、伸了伸、钻了钻”、“抚摸、滋润、唠叨、呼唤”的词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语言独特的构词方式。

跟进语言意犹之处。文本中常有一些语言意味深长,学生不易悟其神、品其味,此类语言教师可以采用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方法,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让学生“跟”着教师走进语言的深处,品出语言的意味和美味。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结尾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在引导学生品味这句话时,先引导学生抓住句子里的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的意思,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联系前文可知其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本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的情感,对文本语言表达艺术的技巧自然就能心领神会。

这是学生潜心与文本对话的核心内容,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品读精彩的语言内容、品味别具一格的汉语言表达艺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进语言的深处,觅得语言味道,提高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