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退为进 师生共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退为进 师生共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教师做好学生的引领者。相对于传统的历史课堂而言,这样的改革达到了教师退、学生进的目的,以退为进有利于实现师生共赢

[关键词]学讲计划;历史课堂;以退为进;师生共赢

“学讲计划”倡导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学习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教师让出三尺讲台,成为站在学生身边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也体现了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实践。相对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实现了教师退、学生进,教师以退为进达到了师生共赢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如何退,退到何种程度?学生怎样进,进到何种程度?本文试作探讨。

一、历史课堂中教师退出主体地位

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获取智慧和心灵自立的力量,实现学生个体自主、全面的发展。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分析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这一任务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学会主动退出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

1.退出“一言堂”教学,做个“安静”的历史教师

“学讲计划”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提倡教师少讲、精讲,甚至可以不讲;提倡教师把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历史的海洋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析提升。

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经常会走入一个误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写,学生记。“一言堂”教学的核心就是一个“讲”字。讲是最简便、易操作的教学模式,表现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一讲到底,唱独角戏;学生一味地听,是观众。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没有思考和质疑的机会,没有课堂的自然生成,没有师生的共鸣和深思,只是一名被动的接受者,不是真正的参与者,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更谈不上实效、高效;教师不会遇到挑战,一节课规规矩矩、平淡无奇。这种传统的、模式化的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讲计划”则改变了这种状况,它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将历史教师的作用定位在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适时、恰当地介入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为其提供合作探究、“学进去、讲出来”的机会。

魏书生曾说:“凡是学生能看会的、凡是学生查资料后能学会的、凡是班干部能教会的,我都不教……”据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要相信学生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相信学生有合作探究、协作共进的能力。教师只要适时地点拨提升、指导归纳,帮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即可,同时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角色的转变,退出课堂的主体地位,成为学生的引领者,把课堂真正让给学生,做个相对“安静”的历史教师。

2.退出“包办”教学,做个“懒惰”的历史教师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谈自己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因此,学校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历史教学课堂改革就是要实现学生自主、全面的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平台。

做一名“懒惰”的教师,主要是为了换取学生学习的勤奋和主动。事必躬亲的历史教师必然会弱化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扼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养成坐享其成的坏习惯。因此,教师要退出“包办”教学,学会“偷懒”,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历史教师的“懒惰”是一种智慧,更要讲究策略。要做到三懒三不懒:学生一看就会的要懒,学生困惑的不能懒;知识的概括归纳可以懒,点拨提升不能懒;课堂教学可以懒,课外自身充电学习不能懒。

3.退出“师道尊严”,做个平等的历史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一份光荣而神圣的职业。社会对教师尊重,学生对教师敬畏。这就造就了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师生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的现象。如何跨越这道鸿沟,需要师生之间平等相待。

历史课堂教学要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真诚交流。教师退出“师道尊严”,做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历史教师。“亲其师,信其道”,历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每一句对话,每一个眼神的交流都是心灵上的碰撞和汇聚。教师最大的幸福,来自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学会倾听,给学生真诚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历史课堂中学生进入课堂

“学讲计划”的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真正让学生“会学”历史而不是“学会”历史。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1.挖掘教材资源,培养思维辨析能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后,大量的历史信息资源都是通过课件呈现给学生。在带来课堂丰富、生动、形象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学生的阅读和思维方式。跳跃式、碎片化思维和阅读导致一节历史课上完,学生没有思考,没有探究,没有参与;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识记,被动地学习。

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挖掘教材资源,适当地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历史课本是历史课堂主体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历史的资源、文献资料更是历史知识相互佐证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绝佳途径。学生要进入历史的教材资源,阅读和理解历史的有关内容,理清历史课本章节之间的关联和内涵,探究历史的渊源。历史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进行教学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2.进入课堂思考,培养探究合作能力

思考是学习进步的阶梯。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进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思考和分析,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历史课堂中的思考,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进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和归纳,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史可以明智。”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和探究,使学生明得失,知改进。学生之间在合作与探究中完成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使自身的意志力、自信心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以更大的积极性和热情学习历史。

3.进入课后反思,培养创新学习能力

学有所思是高效历史课堂的主旋律;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学生只有在历史学习后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才会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历史课堂的三部曲: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是什么”是指历史事件的本身;“为什么”是追究历史的原因;“还有什么”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和感悟,探究历史的规律和外延;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历史更好地为现实服务,让历史课堂的时代价值得以体现,让学生把历史的智慧巧妙的应用到现实生活的实践中,让历史的课堂没有空洞感,学生在思考和学习中,其创新能力得以培养,进而使历史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然,“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历史教师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如果我们在“学进计划”的有效指导下,科学地做到师退、生进,师生各自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我相信,历史课堂就会成为最具魅力的课堂,学生无限向往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