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助力科研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助力科研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图书馆;科研活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

摘 要:文章结合高校图书馆科研活动服务的实际情况,对高校图书馆在大数据理念科研活动中的角色与定位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推动科研活动发展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0-0046-03

1 大数据

“大数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大多数的说法是“超过典型数据库工具的硬件环境和软件工具所能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者”即被视为大数据。更简单地说,“大数据”一词指的是无法以传统流程或工具所处理、分析的数据[1]。大数据不同于数字图书馆的数据仓库,大数据的数据量大,查询分析等都比数据仓库复杂得多。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变化集中体现在数据的变化上,即图书馆从面对传统的有序、单一、少量的结构化数据(如数据库数据)向无序、多元、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方向转移。

2 大数据对高校科研活动的影响

大数据为科学研究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人们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以前认为难以解决的或甚至认为不可能解决的很多科学问题,产生意料之外的科学发现。高校科研活动是各种学术活动的主体,数据在科研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所在学校微生物学研究、药事管理学研究为例,来阐述大数据对科研活动的影响。

2.1 对微生物学研究的影响

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将一个崭新的、全面的和内在的微生物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它充分显示了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并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动力。伴随着基因组学革命和作为这场革命一部分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多种来源的大量数据,并实现了对这些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共享,这使得对微生物环境复杂性的系统研究成为可能。同时,科学研究也逐渐从基因组学的研究扩展到对微生物的全面认识上,促进了多种组学的发展,包括蛋白质、代谢组学、转录组学等。组学的蓬勃发展也催生了海量数据,但这些数据在科学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悄然转变,数据已不再是科研活动的副产品,对庞杂的数据加以筛选、整合、分析、挖掘,已经成为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向。微生物学研究正逐渐从以数据为支撑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变。因此,可以说微生物学已进入了组学数据时代,微生物学研究亦被卷入了“大数据时代”的洪流。

2.2 对药事管理学研究的影响

药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医药企业、消费者的微观经济行为规律及其交互产生的宏观经济现象。在信息技术普遍深入应用的今天,各种渠道积累的大量数据和各种新兴的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正在彻底地改变政府、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模式。基于海量生产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的医药企业经营战略决策、经济金融活动虚拟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基于大量微观经济行为数据的宏观经济研究等议题相继产生。新的议题与研究引发了对信息技术新的需求,包括大数据的获取存储与共享、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大数据的可视化等。药事管理学研究领域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数据密集型的研究理论、模型与方法,同时也迫切需要能够针对经济管理与金融领域研究问题、研究模式和数据特点的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撑,需要在经济金融大数据获取、存储与共享、分析处理和可视化方面提供高效易用的服务。

3 高校图书馆在科研活动中的角色与定位

3.1 数据管理者

大数据环境对图书馆员的角色和所需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绝大多数图书馆员并不具备数据处理所需的素质结构,尤其在科研专业领域内,数据技能凸显薄弱。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各高校对Data Curation实践活动的开展已经较为普遍,都设置了专门的岗位将Data Curation作为一项特色性和前沿性的服务加以推广。而支持专门科研项目的数据服务也已经开展。美国普渡大学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联合申请的“数据简介”项目、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图书馆承担的奥塔哥生物多样性数据管理项目,以及维吉尼亚州立大学所组建的科研数据咨询团队,图书馆员和数据管理员在这些项目当中都承担了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管理的任务。国内则尚未发现针对大数据概念和技术的资源采集和特色服务活动。不可否认的是,大数据对高校科研活动的数据流产生了冲击,图书馆助力科研的措施之一就是承担起数据管理的任务。

3.2 数据加密者

“读者第一”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大数据理念的科研活动中,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数据服务,图书馆需要从各种渠道、各种研究领域内提取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不可避免地触及用户隐私。侵犯用户隐私是非法行为,图书馆既要做到合理提取科研数据,又要做到不触及用户隐私及加密领域,这就需要图书馆掌握一个“度”。图书馆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从事数据加工、整理及分析活动,同时要积极地保护隐私信息,做好“数据加密”工作,并有意识地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坚决抵制侵权违法行为。

3.3 知识服务者

由于科研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深度与广度不同,就决定了图书馆在科研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提供的服务也是不相同的。在科研活动的初期,图书馆可以为科研理念定位、科研计划制定、提供书目服务等项目,筛选出研究对象所对应书目及期刊文章,提供给研究者,并将文献进行分析,形成知识报告;在科研活动的中期,图书馆可对已知科研数据进行分析,将科学研究的结论、实验数据、科研进程等在允许范围内共享交流;在科研活动后期,科研活动成果已经显现,这时图书馆需要发挥数据中心的作用,从整体上分析科研成果,及整理科研进程产生的各种数据,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评价,再次通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等方式与手段,评估本次科研活动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影响力。

3.4 数据保存者

在大数据时代,科研活动趋于密集型发展。在科研活动中所产生的数据,记录了实验过程,可以为后续其他科研再利用。欧洲研究图书馆协会主席Paul Ayris博士认为在科学研究的开放工作流中,要增加专业图书馆的可见度,要重视科学数据的再利用及科学数据保存的可持续性[2]。高校图书馆如能担当起“数据保存”的角色,为科研用户提供开放数据的检索与保存,实现数据的关联与、引用等,相信将会受到科研用户的欢迎。这样图书馆的用户服务领域也开辟了一块新天地,图书馆越来越被科研活动所依赖,并从另一角度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4 高校图书馆助力科研发展的策略

4.1 树立大数据思维与概念

美国早在8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30多年来,各个领域的数据量都在迅猛增长,美国的企业界、学术界也不断地对这个现象及意义进行探讨,“大数据”这个名词变得越来越流行、越来越重要,最后成了美国国家和政府层面的发展战略[3]。数据的激增,意味着人类的记录范围、测量范围不断扩大,知识的边界在不断延伸。大数据更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和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拓展科研服务深度,在更广、更深范围内发现科研用户的需求。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大数据变革环境中,必须转变思想,树立大数据的思维与概念,建立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服务理念[4],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跟进并学习掌握科研活动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4.2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高校图书馆为科研活动提供的数据收集、分析与处理服务,需要在海量的数据中进行捕捉,不可避免地涉及用户隐私问题。图书馆要建立并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采用第三方信息安全审计[5],明确规定数据的使用权利与义务。在馆内制定严格的隐私和安全保护制度,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体系。高度重视用户的数据和信息,主要是指用户的行为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6]。另外,在技术层面上,图书馆可以通过混合云存储来规避安全风险[7],可以把涉及隐私数据放在私有云上,把公开数据放在公共云上。技术人员要在技术层面把好关的同时,其他馆员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馆员以良好的职业素质,保护数据的隐私,合理合法地为用户服务。

4.3 拓展多元科研服务形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拓展了科研服务形态,由单一的数据收集整理,延伸到数据分析、处理与保存。高校图书馆为科研服务主要是提供资源和数据。在大数据架构上,以数据为基础,科研服务的领域与范围以辐射状逐点扩大,从而实现科研服务向广度的拓展。在图书馆的科研服务模式上,单靠图书馆自身的力量无法正确参与和提供精确服务,必须重构并创新服务模式,制定并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与多方联手解决问题。如其他科研服务方、各专业协会、学科研究部门都是图书馆的联手对象。这些部门可以帮助图书馆制定数据规范,并交流数据处理经验。同时,图书馆能实时跟踪科研进程,保证与科研活动同步。在人员与技术成熟的条件下,还可以让数据走在科研活动的前面,高效解决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4.4 建立科研数据服务平台

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跨多个信息平台的数据实现过滤、分析与整合,确保信息推送式服务可根据科研用户的需求而无限扩展。环境的改变引发了科研服务形态的改变。多种形态的服务需要一个平台。拥有方便快捷的科研数据服务平台是科研服务之本。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资源及数据情况,整合人力物力,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能实时响应的科研数据平台。首先,要改善软硬件条件。把已有的网络及信息化软硬件设施作为基础,加大投入,支持云计算等手段,为数据平台的建立提供物质保障。其次,积极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实践经验。美国无论是企业还是图书馆,应对大数据冲击的措施经过时间的检验,是趋于成熟的,如果人们把这些管理和技术上的优势应用到科研数据服务平台中,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要重视用户参与。这个平台是面向科研用户的,用户的需求导向是平台发展的趋势,达到合理的用户支持与满意度,平台的建立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4.5 提升馆员科研服务能力

各项活动的核心都是人,人的素质与能力是活动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高校图书馆所承担的任何一项服务用户的项目,都需要馆员的大力配合。在科研这一领域,人更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人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和所需专业技能是随着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和内容而变化。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提出,研究数据管理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员的一项基本能力,而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员不具备数据管理者必备的综合素质。高校图书馆要采取措施积极培训数据人才,并加大宣传力度;推荐优秀图书馆员加入现有的科研团队中承担数据人才的角色;要多层次、多渠道地聘请IT专业人才、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学科人才;通过短期培训、交流学习、科研实践等方式对馆员开展教育培训,构建人力资源库,为数据人才的储备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胡世忠.云端时代杀手级应用:大数据分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3.

[2] 徐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7.

[3] 陈臣.大数据时代用户服务保障研究[J].图书馆,2014(2):85-86.

[4] 袁红军.大数据对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影响及对策[J].新世纪图书馆,2014(3):20-31.

[5] 桑萍.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1):162-163.

[6] 范春玲.大数据对图书馆的影响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124-126.

[7] 张晓琨,韩春云.图书馆科研数据服务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162-164.

(编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