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绿园文化研究中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当前,在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不充分、缺乏相应的物质载体和品牌化、市场化程度较低三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期引起更多学人和管理部门的关注,以推动中原文化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李绿园文化;问题;对策
李绿园(1707-1790)生活在清初,祖籍新安,河南宝丰人。他是乾隆丙辰年间的举人,曾在贵州印江做过知县,为人清正、廉明,“兴利除弊,爱民如子,疾盗若仇”[1],深受百姓喜爱。他的著作见于著录的共有5种,分别是《拾捃录》(12卷,已佚)《绿园诗钞》(4卷,今有残卷)《绿园文集》(不分卷,已佚)《家训谆言》(1卷)和《歧路灯》(108回,栾星校订本),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小说《歧路灯》。而且,李绿园的后世子孙也有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对河南本土的家族文学有一定的开拓意义。李绿园本人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了民俗文化、教育思想、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打磨流传到了今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存在的问题
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研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在20世纪60-80年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除大陆学者外,韩国、新加坡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也开始有学者关注。李绿园作为河南的文化名人之一,本省的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关注最多的是平顶山地区,自2010年至今,已经有三届《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平顶山学院召开,每届会议都会有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与会学者从文献研究、文化价值、语言学价值等方面对《歧路灯》进行研究。《歧路灯》研究作为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领域,组建了《歧路灯》与李绿园研究所、《歧路灯》研究资料中心等,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尽管文化理论研究丰富,但是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开发还不完善,而且将其应用于旅游经济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1.作品研究有限李绿园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刘青芝在《李孔堂制义序》中,曾评价他是“仪观甚伟,风气非常”[2]。虽然李绿园是一个道学家,但在社会生活中他绝非是一个古板的人,他既有“学问淹博,尤洞达人情物理”[3]的个性,还有“忧世之怀,壮行之志”[4]。在他的作品中,无不投射着他的人格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但目前公众对李绿园作品的研究并不充分,与同时期的曹雪芹、吴敬梓的作品研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在其作品中,《歧路灯》因为保存相对完整,就成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重心。但即便如此,当前对《歧路灯》作品的研究中仍很有限。首先,《歧路灯》的研究者有限。因其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情结和地域文化特色,导致研究者多为河南人,或与河南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最早关注《歧路灯》研究的姚雪垠,或是20世纪20-30年代对《歧路灯》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出版的冯友兰,亦或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高潮中对《歧路灯》的校对整理作出重要贡献的栾星,甚至是台湾最早出版《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的吴秀玉(吴秀玉及其丈夫祖籍河南)。研究者地域上的相同,可能使得他们在研究动机上、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以及研究深入上,具备了其他无地域机缘研究者的情感介入优势,但也不利于对《歧路灯》进行较为客观地理性观照。其次,当前的研究范围涉及很广,诸如版本流传研究、文献考证、艺术特征、创作特征、民俗礼仪、宗教文化、科举制度、戏曲活动等,但仍有些领域尚未涉及,如女性文化、戏曲表演、茶文化、酒文化等,而且已有的研究仍不充分,也不够深入。李绿园的其他著作大多已佚,诗文方面仅存《绿园诗钞》残卷,诗文约有百篇,诗多文少。目前研究者关注的多是他描写贵州山水风情的诗歌,而对其他诗歌并未关注。而且对于这些仅存的散文和诗歌,缺少比较权威的校订本和研究论文或著作。《家训谆言》因附在《歧路灯》卷首,也随着《歧路灯》的流传而保存下来,但介于李绿园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研究者对这两部作品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就学术界总体而言,其评价态度主要有两点,“一认为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思想陈腐,道学气浓厚,长于说教,短于反封建意识;二否定的同时亦肯定其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方面以及《歧路灯》在艺术方面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情节结构等独具特色。”[5]在这两种看法中,尤其是前者一度使人们对李绿园文化的研究反映相当冷淡。
2.物质载体不够现有的物质载体,仅是李绿园故居。李绿园故居位于今天平顶山市湛河区的宋寨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李绿园被认定为“鹰城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后,其故居自然成为平顶山旅游文化景点之一。为了保护好这一文化古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平顶山市政府在2010年对其故居进行修缮。修整后的李绿园故居总用地面积7200平方米,是清代民居建筑样式,级别上低于官衙但又高于一般的民房。故居内全部按照古代装修的样式来布置,尽量复原其生活的场景,以起到纪念的作用。李绿园故居的修缮,实现了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在平顶山旅游文化产业方面,提升了湛河区的旅游文化品味。但是,在李绿园故居中,只有今有轩书屋具备较多的文化内涵,其他展品的文化内涵并不明显。而实际上,李绿园是一个集道学家、师者和循吏身份为一身的人物,不论是贵州还是河南,在他的游历生活中,必然会有一些诸如交友、读书、宴乐、为官、论证等方面的活动,而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痕迹,也值得研究者给予充分关注。毕竟历史名人如果没有具体的物质载体,就会显得空洞,无法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更不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产业作用。因此,文化研究者和相关管理部门必须立即对与李绿园相关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3.品牌市场化低近几年,大量的名人文化旅游品牌在全国各地出现,如绍兴推出的“鲁迅牌”,利用鲁迅的文章设计“跟着课本游绍兴”;诸暨则打出“西施牌”,利用西施的知名度来推销商品,如西施牌珍珠粉等。对于“品牌”的概念,广告专家约翰•菲利普•琼斯曾有准确的概括,认为它是“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6]一个地区拥有名人就像一个人身上穿了名牌一样,它拥有着难以用货币去计算的财富,意味着这个地区知名度的提升。基于这些名人而形成的文化旅游品牌,则无疑会推动该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截至目前,李绿园文化的品牌化程度显得太低,除了少数专职研究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专家学者外,绝大多数人仅仅停留在对“李绿园”这一文化名人的认知阶段,而对于他的个人生平、家世经历、作品、文化内涵及精神知之甚少。尤其是在当前大众文化传播的背景下,高雅文化让道于庸俗甚至低俗文化,使得李绿园文化品牌化的发展上更难。因为李绿园文化在本质上是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范畴,其理学气息和教化功能比较明显,加上《歧路灯》本身的思想局限性等要素,使得其普及起来难度很大。而且,不论是李绿园的诗文残卷,亦或是家训、小说的阅读,都需要较为浓厚的文学修养和知识储备。另外,李绿园文化研究的市场化程度也低,目前河南省的历史名人资源主要是以政府管理经营为主,管理人员和经营者也多是学术研究者或相关人员,他们主动参与市场经济的意识比较低。李绿园文化资源的研究缺少具体的受益单位,整体上资金投入不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就李绿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几乎都停留在作品研究、理论研究阶段,缺乏将已研究的成果进行品牌化、市场化整体包装的意识,也缺乏相关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意识不足。
二、采取的措施
1.提高认知度针对学界对李绿园及其作品研究不足的现状,政府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鼓励学者积极探索和研究,争取多出专著和研究论文。平顶山当地的研究机构也应确立李绿园文化研究的中心地位,开展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以利于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让公众意识到李绿园文化的博大和生动。可以由政府出面,通过出版李绿园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刊物,成立“李绿园文化研究会”等手段,营造学术氛围,努力将平顶山市打造成为李绿园文化研究的权威地点、传播中心和推广基地。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李绿园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政府为主导,以平顶山市的高校为依托,打造一批以李绿园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大型节庆活动和特色文化活动等,以鲜明的文化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吸引受众。
2.完善物质载体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还要大力开发李绿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要有选择性地实施一两处精品景区的建设。在建设中,应当严格地按照精品景区建设的要求,美化其周边的旅游环境,从交通路线、旅游安全、食品卫生、购物、环境保护、文化内涵的挖掘等方面入手,着力把李绿园故居打造成平顶山市乃至河南省一流的文化旅游景区。在其中的精品景区内,将李绿园文化中的文化元素,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酒文化、节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搬进人造的活动空间,尽力使各种展品有故事、有品位、有特色,能够引人入胜,睹物思人。平顶山市湛河区还应适当兴建一些和李绿园相关的人文景观,扩大李绿园故居这一景点的旅游功能和游客容量。可以通过开发建设李绿园纪念馆以及和其相关的文化旅游商品等具体的形式,以完善李绿园文化旅游的物质载体。在建立的李绿园纪念馆中,其整体氛围应与清初康乾时期的历史文化氛围相匹配,展览其身世、交游等留下的历史痕迹,陈列相关的作品,同时将这些陈列内容尽量与传统文化接轨。在李绿园纪念馆中,还可以开发相关的文化旅游纪念品(诸如折扇、书签、人物剪纸、作品集、李绿园纪念章等等),这些旅游纪念物要兼具清初历史文化、河南民俗文化、河南民间手工艺制作的内涵,让游客感觉这不仅是一个观光型场所,还是一个操作型、体验型场所。
3.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要积极提升李绿园文化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要创建李绿园文化旅游品牌,还要积极采取各种市场营销策略。创建李绿园文化旅游品牌一定要和平顶山地区的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在文化产业资源的配置中显出李绿园文化的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相关部门、企业、个人开发李绿园文化产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这样理论才能较为顺利地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其品牌效益也会随之扩大。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发各种市场营销策略。首先,可以采用话题营销的模式。针对当前研究者对李绿园及其作品褒贬不一的态度,可以抛出一些争议性的话题,如用科学发展观看待李绿园的一生,用与时俱进的视角研究李绿园的作品等。因为从旅游营销角度来看,旅游经济需要的就是关注度。其次,可以采用竞赛营销模式。把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研究范围扩大,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以李绿园故居、李绿园作品、李绿园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论坛,充分利用竞赛营销手段。借弘扬李绿园文化之机会,行发展地方旅游文化之事,采取多样的比赛形式,如赛诗、赛文、赛古玩收藏、赛民间工艺、赛摄影等,并借助主流媒体进行宣传,优秀的作品可以留存下来展览。再次,可以采用影视营销策略,具体着力于两点:一是以李绿园家世、求学、为官、交游等为题材编系列剧,将其《歧路灯》改编成影视作品;二是以李绿园的故乡为背景,提供给其他电影或电视剧为背景,或制作一套明信片、开发相关音频或视频等扩大其知名度。四是采取体验营销模式。可以学习已获成功的开封清明上河园经验,在开发的李绿园文化景区中,可以让游客着清朝服饰,将康乾时期的古钱币摆上去,游客可以用人民币去兑换,将河南的特色饮食、民间工艺、民间艺术表演等呈现出来,给游客展示出清初的民俗场景,让潜在的文化资源成为可供消费的公共文化产品。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研究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应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另外,还要加强区域间的联动与协作,将李绿园文化、河洛文化及伏牛山文化中的其他名人文化相结合,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以旅游为媒介和桥梁,建立以“诚信、互利、共赢”为宗旨的旅游协作网络,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建设和发展旅游的黄金线路。
[参考文献]
[1]郑士范.印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28.
[2][4]刘青芝.江村山人续稿(卷一)[M].乾隆刻本.
[3]李时灿.中州先哲传•文苑传[M].民国刻本.
[5]徐云知.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歧路灯》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6]约翰•菲利普•琼斯.广告与品牌策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作者:吴林博 单位:平顶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