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营造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的一些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营造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的一些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学术,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学风建设,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和谐学术环境是多要素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包括宽容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等。和谐学术环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逐步改善,又需要学校自身环境的不断营造。

关键词:和谐校园;学术环境;学风

通过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生产知识,塑造精神,传播真知,启迪心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教育组织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重视良好的学风建设,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本文就此略述管见。

一、和谐学术环境是大学和谐校园最显著的特色

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箫一山教授曾经指出:“大学的主要宗旨为创造发明,探求真理。”他真切“希望一个大学应该切实负起领导文化创造文化的责任,不要把它变成一个技术训练班,不要把它变为一个职业养成所”。通过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生产知识,塑造精神,传播真知,启迪心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教育组织的重要标志。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学术,学术需要积淀,学者必须执著。因此,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学风建设。营造和谐学术环境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大学和谐校园最显著的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和谐学术环境建设,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和谐校园。

优良的学术环境是推动大学学术活动产生的重要条件,学术风气的质量制约着大学学术活动的品质。能否用大师的学术风范来引领校园学术风气的形成,能否让原创、开拓、进取、严谨的学术精神占据校园学术风气的主流,是一所大学能否履行生产知识,塑造精神,传播真知,启迪心智职责的关键。大学只有努力用健康、积极的学术风气来统领学术活动的全过程,优秀的人才才会脱颖而出,丰厚的资源才能滚滚而来,大学的学术整体实力才会不断增强。

高校学术活动的对象往往分属于不同专业领域,具有各自特殊发展规律,这就决定了高校科研管理的切入点只能是那些具有共同性的学术活动内容,如课题成果数量、研究队伍质量等。但这都是一些静态性的指标,难以将管理活动渗透进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和内部,因而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引领良好的学术风气就成为大学深化科研管理,实现对科研活动综合协调的有力工具。所以,一所大学学术活动的综合品质直接和学术环境、学术风气相关联。狠抓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建设是提升大学学术活动综合竞争力的着眼点。

面对社会转型的激烈挑战,大学的竞争战略正在由以直接引进人才、资源为主向着间接营造学术环境、培育学术风气以激活科研潜力、凝聚核心竞争力、整合科研实力、实现人才自生自养为主的方向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不重视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建设的大学发展战略是难以形成竞争力的。大学之间的竞争必须将硬实力竞争和软实力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从科学的学术发展观出发来指导大学学术风气建设,积极反映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理顺学术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当前学术风气建设的根本方向。近年我国高校学术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行政力量强行促进学术发展,其投入和产出通常是不相称的,难以形成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些高校重点投资的项目常常难以收到预期效果,重金引进的“大师”经常“水土不服”,行政主导的学科整合往往矛盾重重。这些现象与我们对生态环境干预导致的后果十分相似,我们应当从这样的自然现象中得到启示:参天大树只能出现在封山育林的自然环境里,人工造林是难以实现的;优势种群在自然竞争中出现,并受到竞争环境的制约,人工创造的“优越环境”无法保护种群的真正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学术浮躁心态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时发生。浮躁心态主要表现为一些所谓学者,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学术缺乏深入研究、满足于一知半解,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吹拍拉扯、“市侩”作风严重,弄虚作假、热衷歪门邪道。学术道德失范表现为:篡改、捏造研究结果、实验数据或引用的资料,抄袭、剽窃他人研究结果;找他人文章,著作、论文,课题挂名;缺乏学术民主、一副学阀、学霸气派。这些现象和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正常的学术活动和大学应有功能的发挥,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心和不满。显而易见,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和谐学术环境的营造和建设,努力形成一种潜心学术、严谨勤奋的研究局面,和探求真知、不断创新的学术氛围。

二、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的内涵

大学和谐学术环境是多要素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主要应该包括宽容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营造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育一个民主自由、宽容开放、公平诚信、充满活力,学术主体与学术环境之间、学术主体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大家淡泊名利,多思慎研,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学术积累。大家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学术诚信,力戒浮躁;大家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鼓励学术创新,宽容失败,为那些长期坐“冷板凳”从事艰苦的学术积累,为攻克世界性难题而默默奉献毕生精力的教师创造激励环境,以多种形式展示和弘扬学术精神,努力实现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和谐统一,真正形成自由、平等、创新、协作的学术氛围。

这种氛围,能够使大学一切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得到充分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得到竞相进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大学的社会职能得到充分实现。

具体来说,大学和谐的学术环境,应形成以下四种风气:

第一,坚持“学”与“术”并重,形成求真务实的风气。“学”与“术”的关系,既是学者与学术成果的关系,又是“体”与“用”的关系。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就可以高扬学者在学术活动中的主体性,沟通学者与实践的关系,从而纯化学者学术人格、培育学术精神,引领学术发展步入伦理性的轨道。

当前,一些不良学术风气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在学者与学术成果之间,以成果定职称、以论文数量来认定学术水平的评价方式致使学者的学术人格严重扭曲,学者的求知热情被挫伤,真正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树立求真的风气,复苏学者的社会良知,摈弃那种追求数量、东拼西凑、跑关系发文章的不良习气。让学者重振高洁的学术人格理应是大学学术风气建设的重点环节。

同时,在学术的“体”“用”关系上,必须反对以课题经费、成果转化率等经济指标来衡量学术水平的做法。学术追求的是学理,学理是“体”;学术成果的社会转化是副产品,是学术之“用”。就“体”“用”关

系而言,联系二者的桥梁是学者的社会关怀意识,而非具体的现实问题。单纯从一个具体问题出发去搞研究不仅会窄化学者的学术视野,而且还会侵占实践工作者的领地,从而导致学术活动的错位倒挂和学者自身的蜕化。学者要胸怀远大的社会抱负,扎实认真地去研究一系列与现实有张力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尽可能地放大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让学者和成果转化环节脱钩,让他们把心收回实验室、致力于学术事业就成为遏止功利化学术风气的重要举措。树立务实的学术风气,让学者心系研究,心系社会和国家的命运,真正将学术活动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来从事。这理应成为我国当前学术体制建设的重要目标。

第二,关怀学术生命,形成锐意创新的风气。学术与学者之间是命运与共的关系,学者只有将自己的研究和整个学术的生命关联起来才会深刻体验到自己肩负的学术使命。学术生态的构建和延续靠的就是每个学者的这种使命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者才不会把学术视为“哗众取宠”的“雕虫小技”,才不会去做那些玷污学术殿堂的勾当,学术风气才会彻底实现“正本清源”。

学术发展的生命源头在创新,在于原创性的研究活动。作为学者,他既要及时地传播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缩小知识生产的周期,又要通过原创性的研究为学术事业输血换氧。发展和传承是维系学术生态的两大车轮,是维系学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利器。同时,大学的学者不仅要在讲坛上传播自己的最新理论,还要善于在学术梯队中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让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年轻人身上发扬光大。不忘自己的学术责任,自觉关怀每一位年轻学者的成长,具备博大的学术胸怀,是每个学者应该具有的高尚风范。在学术梯队内,学术大师自觉培植关怀年轻学者,尊重他们的歧见,给予他们平等参与讨论的机会,摈弃那种盛气凌人、以学术权威压人的陋习,努力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倾听、互励共勉、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而让学术活动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实现顺利交接。只有这样,学术活动才能走向繁荣,一切低级庸俗的学者品行、学术风气才不会滋生。

第三,遵循学术规律,形成切磋争鸣的风气。大学是学者云集的讲坛,大学学术的发展必须善于利用内生的手段――学术争鸣来凝聚自己的学术实力,积极促进学术增长方式实现从“闭门造车”向“共生共强”的转变。学术发展的关键环节不在于吸纳而在于共生,只有共生才可能有创新,才有学问总量的增长。因此,学术自由、兼容并蓄、观点碰撞、思想交汇应该是大学必须倡导的学术风气,是优化学术生态的第二起跑线。当前,许多学者沉溺于书斋,对周围学者的研究一无所知,甚至连同事的研究方向都不清楚。这是重复研究、研究效能低下、研究视野狭隘的一个重要症结。

学术活动是追求学问的活动。学问就是“学”和“问”的统一,就是相互的欣赏和对话。学者只有用欣赏的眼光,以开放的姿态来容纳百家,进行综合创新,才有可能迅速提升学术研究的层次。大学是思想的熔炉,大学的创新能力就体现为对各种思想观点的熔化能力和再生能力上。新思想就像一粒种子,民主、欣赏的学术风气就是它成长所必需的水和空气。一所具有优良学术风气的大学能够让这粒种子在吸收其他种子的智慧中成长为参天大树。倡导民主的学术风气,让思想的火花在多元共生中茁壮成长,这就是大学精神之所在,是大学校园和谐之功效。

第四,关注学术规范,形成学术健康发展的风气。学术发展的轨道不是笔直的,而是在和不良学术习气的博弈中曲折前进的。要时刻警惕消极风气对学术阵营的侵蚀,保证学术活动在稳健中发展是科学的学术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学术的安全发展就是学术的和谐发展,学术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术风气的和谐。当前,学术造假、学术侵权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时刻威胁着学术界的公平,挫伤了研究者的积极性,成为学术界的害群之马。不彻底根除这些社会症候,学术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因此,坚持标本兼治的学术风气治理原则:既强化学术的规范性指标,又增强学者的自律意识,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者走自律自强的学术发展之路,从而有力推动学术事业的安全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学术规范只是对学者从事学术活动的最低要求,学者如何从担当学术使命的高度来提升自己的学术精神境界,自觉抵制各种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切实增强自己的学术修养和研究实力才是根本性的举措。不言而喻,保证学术安全的责任应成为每个大学师生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加强学术环境建设的途径

和谐学术环境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逐步改善,又需要学校自身小环境的不断营造。这里着重从建设和谐校园的视角,探讨如何营造好学校自身的小环境问题。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教育理念的和谐相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文明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并保持张力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有和谐的大学教育理念与之相呼应。笔者以为,大学和谐的教育理念至少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教育使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等得以全面提高。二要促进大学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实现大学产生思想,塑造精神,传播真知,启迪心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功能。三是大学系统自身要协调有序,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教育环境。四是大学师生员工要树立密切合作、共同前进的和谐理念,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为准确实现大学的社会功能而努力。

第二,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机制的和谐运作。

一所大学的发展,院(系)级管理层的作用很关键。建设和谐学术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管理层的和谐共处、协同作战。实现高校管理机制的和谐,关键在于切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一要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二要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畅通学校各级协调、沟通渠道,高度重视管理程序的科学和公平问题,进一步完善学校各类管理和决策运行程序建设。推进校务、政务公开,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术评价、学术管理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使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学校发展、学术发展和教学发展规律。三要提高管理质量,加强管理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管理工作执行力,引导各级管理干部从全局的高度。主动思考并研究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评估和考评体系建设,以质量

为导向,转变管理方式,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第三,尊重个人创造,实现教师队伍的和谐发展。

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都有一定的创造性。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欲望,不愿意墨守成规。他们希望在不断地创新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势。教育教学工作本来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果我们硬要把每个教师的工作束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他们就会感到工作乏味无趣,就会失去创造的欲望和动力,就会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重复着一些简单的劳动。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不可能有较大提高。

为此,学校要以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本,制订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的中长期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气氛。学校必须从教职工的长远发展出发,支持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和业务培训,为教师提供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

第四,树立团结乐群精神,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

在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知识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个人作用越来越小,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群体的合力。没有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协同攻关,就很难产生重大创新成果。人口、环境、生态、能源、空间等问题的解决,绝非某一个专业可以胜任,它有赖于各种专业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努力。学科建设和重大项目攻关,技术转移过程的系统集成和技术整合,都需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大学要在组织上、管理上不断创新,打破影响创新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打造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和学术团队。

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和学术团队应是学习气氛浓厚、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彼此心情舒畅的群体,应是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充满和谐人际关系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就会发挥整体力量大于部分力量之和的作用。为此,要大力提倡同心同德、团结乐群的协作精神,营造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坦诚友善相处,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鸣,不能压抑不同的学术观点,对各种学术观点要兼容并蓄,发扬学术民主。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成为产生新思想、新思维的地方,才能不断出成果、出人才。

然而,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教辅人员之间由于分工的不同,机会的不同,能力的不同,必然存在着成就多少的差别,贡献大小的差别。学校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别,在制定考核制度的时候,要注意让教工在宽容、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竞争,进行正确的引导,力争让同一学科教师都能摒弃文人相轻的陋习,树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精神;不同学科的教师摒弃画地为牢的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走综合型素质发展之路。使教师充分认识到集体的兴衰荣辱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主动融入和谐互动的氛围之中,真诚合作,做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