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小学生学业不良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根据张大均等人的研究成果,小学低年级阶段出现学业不良的比例高达25%,绝大多数又是可以转换的。本研究在对小学生的学业不良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学业不良学生的表现及成因,并针对上述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学业不良;小学低年级;转化策略;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张大均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学业不良在小学生低年级阶段出现的问题高达25%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包括以下原因:(1)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总体看认知发展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对事物的认知虽然已经逐步实现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但从总体来看小学生低年级的思维还是和感性知识紧密相联,难免对抽象的学习过程存在理解不深的问题,长期以往而出现学业不良的现象(2)小学生自身的认知发展特点,比如有意注意时间段等问题,很容易使小学生出现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等问题,逐渐对学业产生负面影响。(3)第三类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自身或者家庭的问题,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归属感和安全感等产生的学业不良现象。本文主要是针对第三类原因进行讨论,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1]。

一、学业不良的定义

学界对学业不良的定义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业不良主要是是因为智力因素引起的,比如在智力水平比较低下,或者思维的发展出现某些问题,如思维惰性,机械记忆能力超过形象记忆能力。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学业不良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正常,但产生学业不良主要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原因或者家庭原因的影响产生的[2]。

综合这两种定义来看,第一种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收到智力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转化难度非常高。第二种理论定义,由于学生智力没有问题,产生的学业不良现象是可逆的。

从整个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现象来看,后者可以占到90%,本研究从实际出发,拟采用第二种理论定义,将低年级(1~2年级)小学生学业不良定义为:智力发展处在正常水平的区间,身心健康,处在正常教学环境中,成绩达不到小学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的总体平均成绩存在较大差距(教师综合评定在60分以下),并能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转化的学生。

二、低年级学业不良的表现

低年级学生学业不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散漫型:这种类型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分散,非常爱做小动作,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难超过10分钟。第二种类型是懒惰型,主要体现在作业完成度比较低。第三种类型是意志不坚定型,表现为做事虎头蛇尾,缺乏坚持精神,第四种类型受挫型,表现为受到挫折就会耿耿于怀,做事就会考虑很多。第五种是依赖型,对于教师和家长的依赖程度很高,离开了家长和教师的帮助就不会做事。第六种是叛逆型,表现出学习拖拉、做事逃避,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三、学业不良的心理成因

低年级学业不良一直以来是困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相应的教学经验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低年级学业不良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没有形成正确的归因模式、归属感和安全感比较差、学习动机的问题以及学习兴趣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正确的归因模式

钟启泉(1999)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学生总是将原因归于外部的原因,如运气不佳、(19.6%)能力有问题、(15.4%)基础差、(13.8%)知识难(13.0%)等因素,而低年级学业不良学生将学业不良发生的原因归引于自己不努力的只有8.7%。上述数据说明,学困生存在一定的归因障碍[3]。

维纳等人的研究发现,归因于外部原因的学业不良学生主要将原因归因于无能、题目太难或者教师偏见,上述对归因很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不良反馈,逐步形成低自我效能感,当这种自我效能感日益加强的时候,学生又会把自己学业不佳的原因归因于自己能力的缺乏,进而产生沮丧、习得无助、放弃等现象。

比如笔者在教学中会发现,某些学生会不自己不完成作业的归因为题目过难、自己没有时间甚至家长对自己的高要求等等。

(二)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问题

部分低年级小学生学业不良的产生在于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问题,这类学生,约占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业不良比例的10%左右。具体来说,部分小学生会表现出自卑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内心会感到孤独、寂寞,并最终影响到学习,产生学业不良现象[4]。出现上述问题,主要的原因在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教学中笔者就发现,小学生A,独生子,父母文化素质不高,初中毕业,经常吵架,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孩子主要有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生怕其被同学欺负,就偏袒和隔绝孩子和其他孩子的正常交往,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出现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逐渐使得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了较大的滑坡,最终形成了学业不良的现象。

(三)学习动机的问题

钟启泉的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和学优生存在较大差距,小学学业不良学生受到多种因素,如社会的教育、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无法清晰的认知到学习的意义,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家长学,没有清晰的认知到学习是在社会生存必须具备的技能。

这一点在部分农村学生身上体现尤为明显,部分学生父母由于在外打工,根本就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管理督促,学生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只是为了家长而学习。

(四)学习兴趣的问题

学者的研究发现,学业不良的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和学优生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来说原因可能有以下3点:

(1)小学阶段部分学科如数学对逻辑推理的高要求,很让容易造成尚处于思维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低年级小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产生学业不良的现象。

(2)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盛行,再加上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重视,使得小学生耳濡目染,对学习的兴趣不高,终至产生学业不良的现象。

(3)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针对小学生低年级的学习和认知发展特点,没有采用有针对性的形象化的教学手段,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逐步形成知识断层,并最终产生学业不良现象。

上述学生在学习兴趣出现的问题不断累积,并最终演化成比较严重的学业不良现象。

四、针对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学业不良的教育对策

(一)教会学生正确的归因

正确的归因方法对于学困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的增强学困生战胜学困的自信心,主要的归因方法包括榜样的力量、正向强化法、个体谈话、逐步渗透法和群体讨论法。

(1)榜样的力量:可以重点结合伟大人物、教师自身经验,同学的榜样作用,教会学困生克服学习困难,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2)正向强化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正强化对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对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给予持续性的、长时间的肯定,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改正自己错误的归因方式,建立正确的归因模式。

(3)群体讨论法:讨论过程是最好的学习过程,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学习中的成败,积极引导正确的归因,让学困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

(4)个体谈话:对于出现归因偏差的学困生,应对其进行个别谈话、个别矫正,逐步纠正其固有的归因偏差,使其逐步回到正轨。

(5)逐步渗透法:在教学中,教师因该利用各种机会,巧妙引申、点播,使学生潜移默化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

比如,在笔者的班级中,学生B总是将自己学习比较差归因于脑子比较笨(非理性认知),笔者针对此问题,应用了ABC理论、强化理论、榜样的力量等方式逐步使其形成积极的暗示,改变了原来的错误归因模式,最终使其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二)提升自信重新找回归属感和安全感

针对学生缺乏交往自信的问题,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爱去感化学困生,用爱架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微笑面对学困生,让其产生如沐春风的主观体验。只有教师发自心底的爱,不歧视、不厌恶学困生、不对其丧失信心,给学生以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才能使学困生摆脱以前的困境,燃烧出奋发的火苗。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学困生,不要总是挖苦、讽刺他们,这样会使学困生越来越产生学习的恐惧,如同遁入冰窖。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该给予学困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实力可以迎头赶上,要充分了解每个学困生的优缺点,辨证施治,给学困生的转化提供科学的教导和教育。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学困生树立自信,逐步走出学困的影响,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

比如,笔者发现学生C学生缺乏自信,就采用了有效的鼓励提升了其学习自信,典型的对话过程如下:

师:你应该多多的自我欣赏,自我欣赏越多你就会觉得自己越聪明。下一次你遇到难题的时候就不会恐惧,你就会自己鼓励自己:“再想想,我会成功的”,上次我不是做出来了吗,我一定会成功的。

生:老师,这就是你说的越学越聪明吧?

师:对呀,你领悟的真快,我们在坚持不懈中、努力学习中获得了思考能力,可以灵活的运用知识,相信持之以恒,你会取得收获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学生C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从全班倒数第三名,提升到全班的前十名。

(三)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对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困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通过来自身边如本班同学、高年级同学甚至教师本身的学习的的案例,现身说法,依靠榜样的正向激励作用,帮助学困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中发现学困生小D同学经常会抱怨学习无用,经常发表社会上某些百万富翁小学没毕业等言论,针对上述学生的问题,笔者一方面在课下对其进行教育并用自身的案例对其进行感化,另一方面对其深入讲解小学阶段设置每个学科的重要作用,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转化效果。

(2)注重同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如可以和思想政治课进行联合教学,逐步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树立为祖国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从而有效的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联合教学的方式,在课下的班会、语文和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让部分同学进行案例表演,最终在学困生中形成了比较正确的价值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辅导老师在全面了解家庭背景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转化措施,比如学生E家长在外打工,平时很少对其进行关爱,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心,从细节去关爱学生,逐步融化其冰冻的心灵,最终孩子被感动,把教师当成了自己的妈妈,逐渐的学习成绩提升显著。

(四)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习效果、学习效率具有重大意义,而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激发兴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建议如下:

(1)质疑设难,激发乐趣。教师如果在课堂完全按照老路子进行教学,学生就会产生厌恶心态,学生机会慢慢丧失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能够采取创新化的教学方法,努力质疑设难,激发乐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认知的矛盾和失调,就能取得良好的转化效果。比如针对语文成绩较差的小E同学,我就为其量身定做了的闯关计划,重点提升其听写、背诵、阅读、口语能力,只要其在这些方面成绩达到70分以上,就会的教师奖励的一本书,该个性化转化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学习效果改善明显。

(2)在教学的双向沟通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该充分实现民主,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当学生成功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相应的正面强化,并在方法上给予进一步的指导,使其不断的增强学习的东西,持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反之当学生的认识错误后,也不要对其全盘否定,要充分鼓励其求知的勇气,并指出你错误的根源,使其能够不断的修正自己的错误认知。

(3)开展各类活动,提升学生兴趣。兴趣来源于实践环节,建议教师可采用生活丰富教学的方式,经常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走走多看看,在生活中积累学习的素材,比如当春天到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追寻春的气息,当冬天来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其产生的原因,让学生随意的记下自己的感受,种种看似不经意的活动都可以成为积累学习素材的好的开始。

在针对学业不良生小F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其语文成绩比较差的原因主要在于写作能力比较差,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量身定做了转化方案,让其在可惜搜集各类好的语言素材,兵进行背诵,经过一段时间,该生的学习成绩得以迅速提高

四、小结

本文从学业不良的定义出发,在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业不良产生表现、原因基础上如不能正确的归因、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问题、学习动机的问题和学习兴趣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3.

2.刘万玲:《学习困难研究综述》.教育探索.2005,12.

3.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98.

4.杨波:《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研究》.长春教育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