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游降魔篇》中的审美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游降魔篇》中的审美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西游降魔篇》充满浓厚的娱乐元素,也涉及到一系列的审美问题,从感官娱乐层面认识美的本质,从童心的执着强调审美心胸,从《儿歌三百首》的作用感知审美功用,以期获得对影片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西游降魔篇》;审美问题;童心

《西游降魔篇》成为华语电影又一个10亿传奇,一举夺得2013年票房冠军,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奇迹。这部影片不但包含了多重的娱乐因素,而且涉及到了一系列的审美问题。

一、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从柏拉图说“美是难的” [1]开始,人类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就从来没有间断过。总的来说,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大致呈现出四种大的形态,即:⑴认为美是人主观的一种心意状态或感受,⑵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⑶认为美是主观和客观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状态,⑷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的结果”[2]。“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把美学命名为“Aesthetic”,其原意就是感觉的意思。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感觉的学问,审美是人的一种感性的低级活动而不是理性的高级活动。同样他自己也在《美学》中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而《西游降魔篇》就有从感官感性层面来理解美的本质的情节。

在《西游降魔篇》中第二个故事降服猪妖的开头,小双侠中师妹对师兄的言语“看着你,我怎么能冷静下来呢?”“(烛台)也没有师哥你漂亮啊”,到最后猪妖出现,师妹看到师兄的脸“我现在就很难过”。从这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师妹对于师哥的爱就是对帅哥的爱,就是对感官外在形象的爱,而这种爱是不需要考虑客体的内涵的,只是一种纯粹的感官的愉悦享受。所以当更漂亮的帅哥猪妖出现的时候,移情别恋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因为外在的美有了比较,人自然喜欢更美的了。而猪妖因爱成恨,专杀爱慕美色、见异思迁的男女。他的行为就是对感官之美的一种报复行为。我们认识世间的美,首先就是从他们的形体、色彩和声音等形式方面开始的,这正符合了美的定义的原初意义。美不就是让我们获得愉悦的享受的吗?而感官享受对人而言是最直接也最低级的快乐,外在之美不需要有什么内涵的。

二、审美心胸

老子讲“涤除玄鉴”,意为涤除尘垢,使人的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的欲念和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如此就能实现对“道”的观照,当然也就能够发现世间宇宙中的美。这是中国审美心胸理论的源头。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的命题,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魏晋时期的宗炳提出“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命题,审美者需要保持虚静空明的心境,这是对老子命题的补充和发展。而《儿歌三百首》所强调的童心,也正是一种审美心理。

《西游降魔篇》中,文章饰演的陈玄奘没有武功却要实现降服妖魔的理想,他的法宝竟然是《儿歌三百首》。儿歌是是真善美的集中表达,正如《三字经》所云: “人之初,性本善”。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焚书》中提出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就是真心或赤子之心。

陈玄奘通过《儿歌三百首》就是为了唤醒人们内心的童心,实际上就是要让人们以审美的心胸来看待万事万物。就像他在歌词中所唱到的“学会做好小孩,相亲相爱,关怀就在心中,充满色彩”。人心不要总是被各种的仇恨埋怨报复所充斥,人应该排除这些世俗功利、利害得失的考虑,如此人就会达到生命的自由,获得生活的愉悦和幸福,人世间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仇杀和血腥。人心中唯一应该留下的就是童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善念。拥有善念的道德境界,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审美的境界中必须要保持审美的心胸,保持童心,将各种功利得失排除出去,人的生命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

三、审美功用

审美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其实从“用”这个字的狭义来说,美是最没有用的。美的事物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但人有多方面的需要,审美作为一种精神性活动,它不可能解决你日常生活中的物质需要问题,它是专门解决人生中精神上的饥渴需要的。比如康德就认为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产生的,就是说审美是一种非功利的精神性活动,通俗地讲,它指人们欣赏蓝天白云并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实际的好处,再美妙的音乐也不能当饭吃,审美只能够给人带来一片好心情,让人获得愉悦的心理享受。而在《西游降魔篇》中,充分展示出审美的这种“无用之用”。

比如,陈玄奘使用驱魔大典即《儿歌三百首》来降妖除魔,实际上就是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唤醒妖魔心中的真善美,进行救赎,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任何的效果,在降服河妖的时候,还被河妖暴打了一通,最后还是段小姐将妖魔降服,陈玄奘在失落之中离开,此时他对自己秉承的理念出现了动摇。

《儿歌三百首》的审美教育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带给陈玄奘任何实际的物质好处,解决不了他们师徒的衣食住行问题,他师傅要吃鸭腿也是要付钱的。审美解决的不是人的物质需求,而是人的精神需求。从精神层面上讲,《儿歌三百首》又是有大用的。在降服猴妖的情节中,伏虎人、天残脚、空虚公子等一流的驱魔人在强大的猴妖面前不堪一击,但陈玄奘却凭着一种对佛祖的赤诚之心,最终救赎了猴妖。这是《儿歌三百首》的胜利,也是童心的胜利,也是对美在现实生活中从无用到大用的最好注释。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文艺对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10页。

[2]寇鹏程:《文艺美学》,伤害远东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作者简介:于显凤,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