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特色乡村遍鹤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特色乡村遍鹤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要保留乡风民俗、乡村风貌,需要文化作支撑。

齐齐哈尔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非常重视思想、文化、道德建设,把植入特色文化元素贯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始终,突出文化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乡风文明程度。

打造百里文化围墙、千里文明长廊……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新的内涵和外延展示,1+5文明带上呈现出一条条靓丽的风景线。

文化育民、乐民、惠民……用文化培养习惯,用习惯形成文化,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美丽乡村建设的软硬结合,“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不断打造乡风民俗文明和谐新风貌,更让文明风尚深深扎根鹤城大地。

软硬结合 文化植入 小村子里的特色文化元素

富裕县吉斯堡村,是个少数民族聚集村,达斡尔族村民占了全村村民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村子进行了全新的改造,翻新房屋,建村史馆、文化礼堂……不断挖掘达斡尔族文化,更打造了一个极具有达翰尔族特色风情的美丽村庄。

吉斯堡村是在“六带百村千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植入特色文化元素于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舞台”上,全市各县(市)区结合各村的地理区位、历史背景、民风民俗、地域风情等实际情况,把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建设中,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文化格局,同时,推进乡村环境风貌提档升级,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品位。

富裕县兴裕村和杨屯村、依安县新合村、甘南县兴十四村、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讷河市索伦村等多个村子,都建设了村史馆,再现了村史,丰富了乡土文化,更彰显了民族特色。

泰来县江桥镇将抗战文化融入小城镇建设之中,建成抗战文化纪念馆、观江台、纪念长廊等景观,既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又深化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齐齐哈尔市还把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切入点,积极为农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用文化育民、乐民、惠民,有效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1+5文明带上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8个,农村文化中心村60个,农村文化活动广场160个,农家书屋188个。组建各类秧歌队、健身队210支,成员达20000余人。文化部门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50多场次。

文化塑造 引领新风一道道“会说话”的院墙

常行走于齐碾公路和齐克拜公路的鹤城市民,都意外地发现这沿路上,多出来一道道“会说话”的院墙。

瞧,碾子山的文化石墙、龙江和富裕的青砖墙、克山的罗马柱、依安的木制栅栏、克东的铁艺栅栏、讷河的塑钢隔离墙和柳编院墙、昂昂溪的彩钢板院墙、梅里斯的水泥预制板组装墙、铁锋的苇编院墙……不同的建筑风格,争奇斗艳。一墙一风景,一墙一阵地,体现着当地浓郁的民俗风情。

围墙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传统德孝礼仪、民俗风情、企业和农林文化、抗战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一幅幅运用绘画、喷绘、铁艺、水泥浮雕、烧制陶瓷、墙体镂空等多种工艺方式,制作出的漫画、卡通画、剪纸画、版画、雕塑、标语栏等,颜色五彩缤纷,工艺精致美观,内容又接地气。

一道道生冷的院墙,变成了“会说话”的文明宣传长卷,更吸引了许多过路车辆和人员还有村民观看。

打造百里文化围墙,让“会说话”的文明宣传带,使村民在生产之余、生活闲暇,耳濡目染之间,呼吸着文明新风,随时汲取正能量!

依安县把陶瓷产业、陶瓷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元素植入的完美融合。组织美术家协会会员走进乡村,通过陶瓷文化和剪纸文化展示,建设特色“文化墙”40余处;县里的朗盛陶瓷有限公司先后烧制多次,建设的陶瓷“文化墙”,一幅幅精美的陶瓷画,图文并茂,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宣传手法,引领广大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展现了依安陶瓷文化,又增加了村子的文化内涵。

富裕县兴裕村是个山东移民村,在投入1300多万元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打造山东移民文化,在建筑风格上融入山东“白墙灰瓦”格调,同时,新建了拓荒广场和山东民宅一条街,寄托了“乡愁”,弘扬了“拓荒精神”。

制度约束 创建激励 打造一条千里文明长廊

美丽乡村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人来改造环境。可以说,怎样提高农民素质,解决村民陋习多、文化生活匮乏、环境意识不强等不良习惯,将直接影响建设成果的持久性。

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把全国文明村甘南县兴十四村和铁锋区查罕诺村的村规民约作为样板,在全市进行展示和学习交流,动员村民参与制定,签订承诺书,做到“我制定、我执行,我承诺、我遵守”。一批新的“治村宝典”应运而生。

各村都把修订后的村规民约悬挂在村里的醒目之处,时时约束村民的言行。

讷河市建设村为了保持建设成果,制定了一套适合村里实际的村规民约,还开展了“文明户大评比”、“卫生环境优秀家庭”评比等活动,村民们争先恐后参加,从我做起,提升素质,互相学习,互相监督。

如今,在1+5文明带上,普遍开展了乡风文明建设,50%以上的村镇都达到省、市级文明村镇标准,打造出了一条千里文明长廊。而未来两年,更多的村镇还将向着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一步步迈进。

(新农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