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课堂中提问时机的巧妙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好坏,而恰当提问也是基础教育对高效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和对政治教学模式的创造性探索。恰当的提问时机和良好的提问技巧能够在启发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气氛等方面起到独特的教学效果,也能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更加积极主动,激起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高效课堂 提问时机 选择
提问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的效果好坏与课堂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有着特别重要的关系。提问看起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实际是师生心灵的互动与交锋,要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和开启思维的大门,只有通过教师巧妙的课堂设计,提前介入思维的冲突演化过程。在思想政治课的备课阶段,教师要学会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思维难关,以各种形式巧设悬疑,引发学生的思想冲动,达到“愤悱”的效果。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即“心求通则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握好发问的时机,在恰当的时间提出恰当的问题。
那么,如何抓住和创造发问时机,有针对性地恰当提问呢?我认为,应当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反应的不同时机提问,注意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不断强化学生有意注意的作用,也可以更好地克服盲目提问、随意提问的不良倾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前段时间和政治学科中心组其他成员前去江苏无锡天一中学观摩了几堂高水平的政治公开课,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印象颇深,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提问都恰到好处,让人陶醉于师生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之中。在此,撷取精彩片段以求共赏。
片段一:教师投影展示背景材料,以历史材料的形式,展现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汉唐盛世,当学生还沉湎于辉煌时代的盛世篇章时,教师突然话锋一转,问道:“当我们梦回大唐盛世的时候,我们是否曾想过,近代历史上的百年耻辱又会让我们有着怎样的矛盾心态呢?民族富强之路该如何走?中华民族的富强梦想如何才能梦想成真?”教师首先抓住了这样的提问时机,恰当地引入了本课的教学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可以看出,选择提问时机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导入。所以,选择提问的时机之一就是要在学习新课前发问。一般说来,在学习新课前,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思维还没有启动。此时,教师可通过设置情境及时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本课由“梦回大唐”引入,借“近代百年耻辱”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教学主题,设计可谓巧妙。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向课堂教学内容转移,所以,提问的问题可简单一些,目的是为导入新课做准备。当然,还可以提问一些有关旧知识的问题。但是,就学生而言,对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谁,教师不仅在课前要有一个准确的预设,以免临渴掘井,胡乱点将,更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察言观色,洞悉课堂变化。有经验的教师一般能从学生的眼神、姿态等方面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很好地落实提问的具体对象,抓住提问的好时机,取得最佳的提问效果。
片段二:教师巧设悬疑,以凝重的语调道出盛世危言,提出问题:“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GDP是日本的六倍,总体经济实力强于日本,为何仍然战败了?谁能告诉我个中缘由?总体经济实力强大就一定国力强大吗?我国现阶段的总体经济实力也很强大,是不是我们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了呢?”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推选发言人,回答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这个时机的选择上也作了精心的安排,巧妙设疑,得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冲动。当学生无法解释中华民族命运变化的问题,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发问,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受阻,一般出现在教学重点、难点处。当教师发问后,学生往往有两种表现,或私下议论,或低头沉默。此时教师要再提问,可围绕核心问题设置一系列有坡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新的思路。这样不仅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片段三:当课堂教学进入后二十分钟时,学生显出了倦态,这时,教师及时提出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首先,教师展示了一副对联,上联:“艰苦岁月想吃肉”;下联:“小康时代想喝粥”。请学生对出横批,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然后教师适时引出讨论主题:由局部小康走向全面小康,要坚持与时俱进(横批为“与“食”俱进”),同时把学生思维引向几个深层次的问题,“又快又好”与“又好又快”有何不同?“全面小康”与“改革创新”有何关系?生态文明对我们有何意义和要求?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出来。
提问的最佳时期正是学生思维出现抑滞的时候,要学会在学生无疑时发问。“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为长进”。古代哲人早已认识到“有疑”的教育作用。在无疑时设疑,并不是时时设疑、处处设疑,这样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课堂教学中,在无疑时设疑主要是因为有些知识貌似简单,却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另有一些知识貌似无疑,在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却往往错误理解,这都需要政治教师要善于“无中生有”,提出问题,设疑导思。
片段四:进入课堂小结阶段,教师抓住时机及时发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明确了我国的宏伟发展目标,谁能告诉我,这里面涉及到哪些重要的概念和关系呢?我们能否用一条红线把这些概念和关系串起来呢?一颗珍珠再美丽,也不如串起来的项链美丽。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串起这些美丽的珍珠,作为最美的礼物送给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吧!”(掌声四起)
这个提问时机的选择也很关键,主要在归纳总结的阶段进行提问,能起到提炼、浓缩的效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欢快的教学气氛与严谨的教学作风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而教材是按课、框的结构阐述知识,课堂教学也是一框一框地学习知识,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后,教材以生活主题为基础,淡化知识体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把知识搞得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这个时机巧妙发问,既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在不同课题、不同框题,或同一框题的不同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片段五:当课程进行到最后一两分钟的时候,教师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任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稍有差池就会延缓目标的实现,我们作为国家的主人,应当为国分忧,为党分忧,提升自身素质,坚定信念。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思考,假如你是我们无锡市的父母官,你如何去推动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呢?你认为用哪些正确思想才能引导我们无锡人民共建美好的家园呢?”
最后的提问时机是在课堂教学结束时。一般说来,我们对于提问的研究局限在课堂这个空间内。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新课程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前、课内、课后形成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循环过程。把提问延伸到课后,更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对知识的正确价值判断,实现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并等于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相反,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的问题既是对本堂课知识的巩固、理解、运用,同时又为下一个教学内容打好了知识基础,在知识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效果要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提问技巧上面多下功夫。传统的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对课堂提问效果的考查主要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忽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确定了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效课堂更要求教师要善于用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用生动的事例感染学生,用慎密的思维启发学生。唯有如此,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实用性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把握提问时机需要考虑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和启发性,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灵活的设问形式巧妙设疑。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堂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周小山等著.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7.
[3]明轩.提问:一个仍需深入研究的领域.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4.
[4]国家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