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即使上帝缺席,巴别塔依然倒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即使上帝缺席,巴别塔依然倒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取自惠特曼的同名诗歌《印度之行》,诗中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与歌颂世界一体,民族联姻的美好图景,但是,小说中几位勇敢的试图建筑起一座宗教巴别塔的主人公们,却被上帝缺席的现实狠狠地击溃了。

关键词:《印度之行》;宗教;分裂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44-01

小说开篇描写的英国人与印度人混居的昌德拉普尔城是一个有着两副面孔的城市:印度人居住的地方“污物成堆”,“看不到任何绘画艺术,也没有什么雕刻作品,树木都像是用泥做成的,居民走在街上则好像泥土在移动”,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卑微而衰败,那么单调而无生气”;而从城内英国人居住的地方看去,“昌德拉普尔却完全像另外一个地方,简直就是一座花园之城”,“原来被印度人居住区挡住的酿酒棕榈树、楝树、芒果树和菩提树现在清晰可见,可从这边看,这些树又遮住了那印度人居住区”。“这块地方与城区除了共有头顶上那个圆拱形的天空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共同之处”。这里有广场、医院、火车站、英国行政官署、花园、水塘、清真寺、寺庙,唯独没有描写教堂,在这里,是上帝缺席的世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主人公――倾向西方文明的阿齐兹、试图相互沟通的菲尔丁――开始了自己飞蛾扑火式的建塔壮举。

在长官卡伦德少校居所受到侮辱后,阿齐兹来到了自己宗教所属的清真寺内。在这寂静的夜晚,他听到了许许多多微弱的声音。俱乐部上空乐曲声缭绕,是英国人的业余管弦乐队在演奏。另一个地方,是一些印度教徒在敲鼓。然而,只有这清真寺是一种独特的象征。”在这里,一切分界都是模糊的,似乎不存在了,但事实上,即使那堵墙再矮,也无情地隔开了英国、清真寺、印度教徒,只有声音在空间里紧紧相连,却在时间上分隔甚远。受过西方教育的阿齐兹,就这么尴尬地坐在矮墙上,一如他在西方与印度文化的分界线上那样左右为难。

小说刚开始时,阿齐兹对与西方文明是崇敬的,是欢迎的,印度人的“给予”传统,使得他做出了热忱的努力:把自己衬衣的纽扣取下给菲尔丁用;给菲尔丁看自己亡妻的照片;细致而周到地筹备去马拉巴的旅行等等。

而菲尔丁则从他者文化回归到了本国社会。从感情上讲,菲尔丁似乎更倾向于印度人;从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他与阿齐兹的交往以及后者被捕期间他所做出的牺牲和付出的努力,读者都可以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然而,阿齐兹的审判迫使菲尔丁面对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迫使他将自己的社会认同与其他人联系起来,同自己的同胞以及印度人联系起来。阿齐兹的审判产生的意料之外的影响和阿德拉的痛苦经历使菲尔丁放弃了他一贯的“人际交往的观点”,并且感觉到“我们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对于彼此而存在的”。菲尔丁发现既不能将自己的社会认同归属与印度人一方,也不屑于放在英国――印度人一方。简言之,菲尔丁正经历着社会认同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一危机,他选择了回到英国娶妻,并作为公务员回到了印度。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回归,最终菲尔丁将自己的社会认同归属于英国人一方。

当菲尔丁逃离似的返回欧洲的旅程中,作者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描写他重见欧洲风光时的感受――“他离开埃及时,又在亚历山大港上了船――天空晴朗,格外展览,和风一刻不停地吹着,那低低的海岸线是那么清晰洁净。这幅画真是和错综复杂的孟买成了鲜明的对比。……迎接菲尔丁的下一站是克里特岛,岛上的山峦都被一条长长的雪线环绕着。当他上岸走到那广场时,醉人的景色像一大杯美酒送到了他的嘴边,他怀着一种不忠之感一饮而尽。威尼斯的建筑,像克里特的山脉和埃及的田野一样,各个都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而在贫困的印度似乎样样东西都摆错了位置……然而现在展示给他的是比马赛克和大理石更珍贵的东西,就是人类的劳动成果和支撑着这些成果的大千世界之间的和谐,就是已经摆脱了混乱的文明,就是那种成理性形态而又是有血有肉的精神。他用美术明信片给印度朋友写信的时候,他感到,他们谁也无法和他共享他现在体验到的欢乐,这是一种形态赋予的欢乐,而且还是由此而形成了他们交往的严重障碍。他们能看到的是威尼斯的豪华,而不是它的形态。”

菲尔丁走得出欧洲,却走不出欧洲文化,那里总有熟悉的风景牵引着他,总有熟悉的文化包容着他。最终菲尔丁与阿齐兹一样都因挫败而放弃了融合的梦想,只能从来处来,回来处去。

这是一场疲累而执着的融合之旅,虽然几经挫败,终于在尾声部分“寺庙”中传达出英国人与印度人将和解矛盾、重建友谊的信息。但因为“他们的坐骑没有这种愿望――它们会转而各奔东西;大地没有这种愿望,它在路上布下重岩,使他俩不能并排而行;他们走出山谷的时候,脚下的茂城便一览无余:那些寺庙,那个大湖,那座监狱,那座神殿,那些飞鸟,那个兵营,那座宾馆,所有这一切它们都没有这种愿望,它们异口同声地喊道:‘不,你们现在还不能成为朋友!’苍天也在呼叫:‘不,你们在这儿不能成为朋友!’”这是历史的声音,是文化的声音,是宗教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英】E.M.福斯特著,杨自俭译.印度之行[M].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