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软件:在竞争中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软件:在竞争中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间:2007年6月1日

地点:中国计算机报社18层

对话嘉宾:

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副主任 肖澜

东方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徐志东

福建榕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之戈

杭州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 李伯鸣

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副主任 肖澜

福建榕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之戈

东方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徐志东

杭州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 李伯鸣

同样在几十年前从一片空白起步,同样面对与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中国汽车业已经快速发展强大起来,奇瑞等国产品牌甚至已经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与国际汽车巨头展开竞争。然而时至今日,中国软件产业在国内依旧面临着国际软件巨头的市场蚕食,在国外也未形成足够的竞争力。

尽管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软件产业已经逐步成熟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也开始寻求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但发展前路依然漫长。人们提出,中国软件企业只有产业链合作才能取得共赢,获得成功。

那么今天,国内的软件企业,应该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既竞争又合作,以产业链融合来取得更大的发展?

面对国内外竞争

主持人:各位怎么看目前软件产业所处的大环境?

肖澜:我个人觉得,从国际国内的环境来看,应该说软件发挥的作用肯定是越来越突出的。在国内,对软件产业的认识、重视程度,一年比一年更深,从政策环境、应用环境都是有好转的。但是,我们尽管在向好的方向走,从绝对水平来看,还是比较困难。对自主的软件企业来说,竞争越来越激烈,大的环境是不错,但是从内部来看,我们的软件企业大部分还没有从被动变为主动,在整个国际分工里面还是处于下端,处于低利润的、同质化竞争阶段。但是总体来说,在国际上我们占的位置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主持人:肖主任提到国内软件企业与国际软件企业的竞争。像东方通这样的国产中间件厂商怎么看这个问题?

徐志东:从中间件的整体竞争大环境来说,现在国内有很多企业逐渐进入中间件行业,软件协会中间件分会会员数已经达到37家,国产厂家占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8%左右。从整个竞争的态势来看,中间件产业目前还是国内和国外厂商的直接竞争。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国内企业能形成一种相对的规范化的市场运作的机制,保证“先打狼后放羊”的这种态势能有所转变。

张之戈:榕基已经发展了十几年,是从电子政务开始做起的。这么多年来,我们感觉到整个行业的竞争,同质化太厉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很多的体现。所以我们才会提出一个新的思路――产业行业化、产品化、服务化。榕基一直在思考,要通过什么方式发展和生存。如果还是停留在做项目,同质化太厉害,很难体现本身企业的竞争的优势。因此我们调整了思路,改为选择一个行业,选择一个产品,做好一个服务,用这种“三化”的思路来规避一些竞争。

李伯鸣:我感觉目前中国软件产业大的格局已经形成,产业链已经形成,但是分工还是不够明晰。真正意义上国内软件产品的产业链还处于雏形状态。特别是管理软件,从管理咨询、信息化规划与解决方案提供、软件开发、软件实施、二次开发,到软件的维护和信息化支持服务,一个明晰的产业分工、合作机制还正在形成的过程中。特别是软件服务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低,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国外IT产业的构成当中,所占份额的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服务、软件、硬件,而在中国,这个排序正好是倒过来的,如果能把这个比例倒过来。我想中国软件产业的环境就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实现产业链联合

主持人:实际上,目前软件产业链已经形成。各位觉得,应该怎样发挥各方力量,把中国软件产业的产业链优势结合起来,发挥整体竞争作用?

肖澜:我们一直在做软件产业促进工作,希望在政府和产业之间做服务的一个中间平台。我们现在在做的长风联盟,发展很好,短短两年从20多家发展到40多家。今天的老总分别代表了两类企业,一类是产品厂商,一类是应用服务厂商。从整个产业结构来说,产品厂商在国际上是以平台主导,产品越来越少,越来越通吃,什么都想做,甚至应用也做。中国在软件产业里是一个后起的国家,但我们从产业、从国家来说,很关注的一部分,恰恰是平台软件。这类企业,国家在战略上很关注,很需要,但行业壁垒非常高,人家已经定好规则,市场已经瓜分,我们应该怎么样挤进去呢?只能采取替代战略,尽量瓜分别人的市场。榕基软件作为应用集成商,环境则不同,国外的应用集成商面对中国市场有市场、环境、政策的限制,而且费用非常昂贵,因此这个层面更多的是国内企业同质化的竞争。因此,两个层次各有各的困扰。

主持人:从三位老总的角度来说,自己也是这个产业链当中的一分子,怎么样可以把这个产业链联合起来呢?

徐志东:企业的核心是利润。无论如何,利润导向是必需的。东方通科技这15年来,一直在发展,但是没有发生质变,没有做强。我们分析过原因,就是联合得不够。第一,我们产品必须过关;第二,双方的合作能够对项目的打单过程有推进作用;第三是根本问题,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

张之戈:作为应用服务商,我们会优先考虑如何跟国内的厂商结合。这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做得越大,我们的成本越有优势。比如数据库,我们买国内的和国外的会有很大的价格差距,操作系统、中间件,也是一样的。榕基作为应用厂商,在某些范围内有优势,那么我们拿到这个项目和工程之后,肯定优先采购国内的产品。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的范围内,满足需要是第一重要的,可能IBM的中间件的确很好,但是我只要满足需要就足够了。

李伯鸣: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作为产业链合作的方式。首先是市场渠道合作,可以借用国外的知名企业已经建立的市场渠道,走产品互补的全面解决方案道路;其次是与硬件厂家合作,利用与硬件产品的捆绑销售方式;然后是与东方通和榕基这样的软件公司合作也是一种途径。新中大现在就正在与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等咨询类机构合作,我们与他们的合作发展得很快。

软件产业之痛

主持人:中国软件产业已经发展了许多年,但是到现在为止,中国的软件产业依然很难说发展得很成功。各位觉得,问题是什么?

徐志东:对这一点东方通有很深的体会。在2000年之前,东方通老是跟产品较劲。到了2003年,产品出来了,我们又开始跟品牌较劲,因为用户这个时候要求高了,不光要求产品质量,还要求品牌。到了2005年之后,东方通这个品牌已经逐渐被认可了,用户又开始要求企业的综合性竞争实力,要求公司的规模、企业的发展状态都让人满意。这么多年走过来,归根到底,实际上是我们一直没有真正成为一家产品公司。所谓的产品公司,具备几大特征,第一,产品生产过程必须是产品化的;第二,营销体系不是单纯靠自己的队伍打单,而是走分销的模式。

肖澜:我一直在将软件产业与汽车产业的发展作对比。从客观原因上来说,软件是一个高智商、高投入的产业,发展软件在国际上要么是市场,要么是标准,要么是资金支持,而我们没有提供这样一个环境。国家搞汽车工业投入了很多资金,软件则相对不足。软件作为一种民营经济,没有国家的主流体系投入,而是象征性的,以科技项目为主,百万级就算很大了。从主观原因来说,软件的发展模式跟一般的产业不一样,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成本、高风险的行业,银行不可能贷款给软件企业的一个创意,因此只能依靠风险投资。企业的品牌和渠道没有重大突破和投入是没有办法树立起来的。企业级软件因为购买者是集体,如果政府不出引导措施,很难苛求用户不图便宜,追求性价比。因此要追求绩效考核,把性价比也列入考核范围。

张之戈:我们的企业也是这样认为。企业融资难,难在哪儿。软件企业不是传统的制造业,或者制造厂商,我们是靠脑子吃饭的,一台普通的电脑可以产生很大的价值,没有什么固定资产,最大的成本是人员成本。所以对于银行来说,很难理解软件产业的特点。

李伯鸣:来自政府的支持很重要。首先是市场支持,例如政府采购的政策支持,美国就是这么做的。美国政府和军方在IT产品的政府采购中各种比率就规定得比较严格,例如本国小软件和小硬件公司的产品比率也占到10%,主要是为了鼓励创新和竞争,打破行业垄断。

同时,就像徐总说的,企业自身的品牌建设很重要。我们认识到,“精细化”是一个软件企业基业常青的根本保证。新中大公司已经将“精细化”作为公司的战略重点。

寻找蓝海

主持人:那么与国外企业的竞争过程中,我们有什么主要的优势吗?

肖澜:我们需要寻找一片新的蓝海。从未来方向看,软件有一个趋势是开源。这个趋势会令数字鸿沟和技术鸿沟削减,能够把现有的格局打破,规则需要重建,我们就有机会。第二是软件正在逐渐服务化,大家以服务为导向,追求最后为用户提供的感受、体验。在这种趋势下,中国软件企业面临机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市场,我们提供的是本地化服务。国外的对手与我们有差距,因为他们的产品很多在于共性的东西,但是服务是我们本土化的东西。

徐志东:从软件发展的趋势来说,要从传统的中间件向SOA过渡。应用服务器是有标准的,但是对于消息和交易中间件这种底层的中间件,并没有标准。我们发现在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下,它对于产品的需求和国外情况有差异。就像消息中间件,我们的产品在低速网、窄带情况下,远远强于对手的产品。与此类似,还有服务的优势。我们的顶级服务称之为代码级的服务,通过中间件层面可以分析很多的内容,给用户和SI带来很多的价值。

李伯鸣:我们可以采取差异化战略。因为在IT发达的国家同样也会带来IT普及的后遗症或困惑的地方,例如,垃圾邮件的泛滥、病毒的烦恼、信息安全性的困惑等,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产品的差异化,就一定能够开辟出新的市场。还有中国软件企业的品牌战略,只要我们从品牌的核心价值到品牌宣言,到品牌的行动纲领等一系列策划和执行都成系统,就一定能够创出我们自己的品牌。

张之戈:我认为中国的产业发展需要专注。我们做信息服务的厂商,不可能在各个行业都可以做好,每种服务可以做,每个厂商都可以来,服务要个性化,要专业化。我跟肖主任以前曾沟通过,在某个行业里面做得最好,最深入,最彻底,别人抢你的饭碗就不好抢。

主持人:最后,请各位说说你们觉得在中国软件行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徐志东:我们做中间件这一块,最大的感触就是国家支持,企业就能做强,就会有一片肥沃的土地。

肖澜:在国家有利的政策环境的引导下,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内因是主要的,我们企业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素质。外界的环境是次要的。还是要不懈努力和自我提高,按照国际的标准提升自己。

张之戈:我们觉得中国的软件产业还是要朝着行业化、产品化、服务化,朝着“三化”发展,这是唯一的出路。

李伯鸣:中国软件企业要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