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媒体挤进自媒体的死胡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媒体挤进自媒体的死胡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眼馋的传统媒体

8月,自媒体“罗辑思维”创办人罗振宇最近发起了一项“史上最无理”的会员募集活动,募集5000名发起会员,会费是200元,以及500名1200元的铁杆会员,关键是这两种会员还都几乎没有特权。然而这5500个会员名额却仅仅用了6个小时便宣告售罄,也就是说有一群人拿着160万元什么都不要,送给了他,只为买一个“认可”。而且活动截止后还不断有人汇钱过去,弄得“罗辑思维”只好在网上请求别再付款。

现今,这样一种被称为“自媒体”的行为开始在很多人的视野中充斥着。维基百科对“自媒体”的定义是具有传统媒体功能却不具有传统媒体运作架构的个人网络行为,例如博客、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上活跃的大号。

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当自媒体愈发娇艳之时,传统媒体早已开始不断地化作落红。截止2012年,美国宣布停刊的纸媒已超过200家,2007-2012年美国报业萎缩了28.4%。而国内纸媒同样日子不好过,《Hislife》、《好运MONEY+》、《万象》、《飞・奇幻世界》纷纷停刊,即使依旧坚挺的纸媒也同样陷入广告销售大幅缩减的困境。

犹如温水煮青蛙,变化总是一步步走来,但往往只有到达我们面前时,才会猛然惊醒。我们或许不知道北京市的电视开机率3年内从70%跌到30%以下;我们或许也不知道互联网的广告市场规模在2011年便已超越了所有传统媒体的总和;但我们肯定已经察觉到,手机、平板电脑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的时间。直到某一天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已经几天没看过电视和报刊杂志这些传统媒体了,然后你会发现它们离你越来越远。

新闻巨头倒闭和瘦身的消息不绝于耳,与之相对的是其他新闻、信息渠道的爆发式增长也让人目不暇接,Facebook、Twitter、谷歌、YouTube各种即时工具,全球近20亿人手上持有这些工具。

只要能连通网络,这20亿人都可以制造新闻,很多人也的确正在这样做。制造并新闻已经不需要通过印刷发行的方式,广播网络及电台也不再是必要的工具了。无论何时何地,每台智能手机上都可以免费重磅消息或重要事件,大家会看到并分享,而信息则开始海量扩散。

消费者的判断也越来越不再倾向依靠单一媒体和渠道,因为消费者身边有很多社交化媒体。作为现今国内最热门的两大自媒体平台,微博、微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微博上我们可以听名人们的言论,权威人士的声音,因为他们直接透明的身份和地位,让人更觉得值得信赖,而且作为天天关注的对象,他们已经变成信息渠道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微信上,我们是立足于个人社交圈的强关系,我们看到的是朋友圈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反馈,源于亲友强信任基础之上的信息传播会出现众口铄金的效果。

自媒体无法成为主流

传统媒体在强烈的危机意识中,开始惶恐地想让自己变得更像一个新媒体,更接近自媒体。

其实现在很多自媒体人都是传统媒体的从业者,这或许也是他们对传统媒体失望之后的一个新出路。虽然自媒体已不再是一个新事物,但经过多年的各种环境的衍变之后,对于自媒体成熟商业模式的摸索,却一直在路上。只有极个别几个自媒体赚到了钱,大部分自媒体还局限在自娱自乐的世界中。

尽管如此,依旧有很多人相信自媒体将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主流媒体。现在我请任何一个相信这个观点的人闭上眼思考一下这样一个场景:未来的一天,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看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了,甚至已经没有传统媒体了,大家只关注无数个个人传播者传播的信息内容。

然后请再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日子你过了半年或者一年。

当笔者试图如上想象之后,发现了自媒体有数个致命的缺陷是无法解决的:

第一,权威性。我怎么确定这个自媒体人带给我的是真实的信息或观点呢?在我们普遍质疑媒体公正的时候,要知道,个人绝对比组织好摆平得多。个人较难做好自我监督和约束。这在职业道德制约方面也是一种缺陷。

第二,可持续性。这些自媒体人有多少内容是可能让受众持续关注一年。自媒体的持续性始终是个问题,自媒体通常带有鲜明的特色,但你又能实现多大程度的个性化呢?他可能有妙笔生花的观点,他可能有石破天惊的爆料,有绝活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都有绝活。很难有个人的个性化能获得受众长时间的关注,人们喜新厌旧的速度以及欲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第三,狭隘性。在充满个性观点的包围中,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不可否认,大部分人是不具备独立思考意识的。他们无从判断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否正确?没有人告诉他们大多数人是怎么想的。他们会发现他们不知道该听谁的了?他们的生活会因为无处接受到公认的普世价值观而开始缺乏安全感。

从最初的站长、博客,到现在的微博、微信,无数的自媒体先烈们已经验证了这一点。但传统媒体要生存就必须触网,而且以目前的趋势看来,移动终端应该是重中之重。除非你依靠自身的资源去做产业转型,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如果还想做媒体,那在新媒体的世界中,你只有两条路:依靠平台和自立门户。

平台选择综合症

其实选择依靠平台就是在给别人当小三,优势在于树大好乘凉,可以依托平台庞大的客户群及相关资源成长,缺点也显而易见,永远受制于人,当与平台的发展方向有冲突时,它是绝对不会考虑你的。

2013年6月5日下午,腾讯微信产品总监曾鸣对外表示:“现在的企业存在一个误区。我要拿很多很多的订户,有些企业为了发展用户,会使用一些手段,这种手段有一些是正当的,有一些是不正当的手段。就是发各种各样的信息,没话找话说的一个信息。我们曾经采访过一个运营者,他说,老板给他下了一个死命令,每天一条一定要发下去,不发他就罚他的工资。

但是我们看过一些数据,就是你发得越猛,你掉得越多。很多人都说,我的公众号怎么订户越来越少了?我说没办法,你太勤快了,你如果懒一点订户数就会增长,因为用户被他已经骚扰过度。

我们的公众平台提供了每天一条的群发能力,这个群发能力大家都蛮珍惜的,甚至是觉得今天我不发,我今天是亏了。所以很多的用户在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会看到很多推送的消息。但又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清理了,才会觉得舒服,它就成了体验中的一个问题了。如何去实现获得信息以及信息过载的平衡,未来微信新的版本会有一些新的方式去做一些优化。”

当你希望巩固以及大力拓展你的用户时,腾讯却觉得你损害了它整个平台用户的体验。果不其然,两个月后,微信5.0出现了。虽然还是每天推送一条的频率,但是所有的公共号全部做了折叠,装进了二级界面中,大大降低了打开率。

“有人说折叠了一次不会有太多影响,其最大的立论不过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老腔调,试问说这种话的人你自己相信自己的理论吗?如果你是一个了解互联网的人士,你肯定知道二级页面的PV与首页会有多大的差距!如果你是一个时不时要去超市买东西的凡夫俗子,你相信放在靠后排货架上的商品卖的比前排的好吗?”天天特价游CEO范新红认为公众订阅号折叠将是微信弱化资讯和营销的法宝。

对传统媒体,笔者再多此一问:如果你是传统媒体人,你会相信头版的广告价会跟内页区别不大吗?任何科技的变化与发展都是在迎合人性的中的惰性。这也是为什么微博比博客多了字数限制后却能超越博客的道理,关键是它无需用户主动寻找信息,微博会主动推送给你。

目前的江湖格局还远远尚未清晰,传统媒体应对整个市场保持时刻的敏感和触觉,对各个平台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抓取用户的流向。你可以利用平台,但不要依赖它。因为平台不是为你的诉求定制的,虽非你能跟平台的诉求保持长时间一致。否则相信我,一旦双方出现问题,小三的下场都不太好。

自立门户

自立门户的起步必定比平台更加艰难。互联网带来的改变,关键还是传播方式的改变,从而也随之带来商业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媒体中,纸媒它们应该是所有媒体形态当中面临新媒体的冲击压力最大的一种。纸媒作为内容生产商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没有形成有效反击的同时,必然带来读者的流失。广告收入下行带来的空缺迫使其转型迫切,但是难度很大。

其实纸质媒体转向电子媒体非常简单,只需将内容从印厂搬到网上后台即可,但是想要建立商业模式则比较困难。如果纸媒专注去做一个自己的网站,是极不靠谱的。你要思考在那么多网站中,你如何让读者想起上你的网站,这点非常难做到。如果你去做一个APP,那你如何跟搜狐网易的新闻客户端竞争。而且对于资讯采集汇聚的能力和互联网用户习惯的理解,纸媒恐怕还有好多要学习的。

其次,媒体人大多新闻学和传播学出身的基础属性,使他们会受到一些固定模式的约束和经营的思维禁锢。他们可能会带着较强使命感,为新闻自由而工作。而互联网出身的人,则更注重用户感受和体验,如今,作为一个体验经济的社会,你买一个奢侈品,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用它,你是在体验你拥有它的感觉。这也是“罗辑思维”能赚钱的道理,它的粉丝如此评价:“自媒体路上最成功的商业模式案例,不卖权利,只卖认可。”纸媒要想成功,必须要有互联网的这种思维,一定要把内容当做产品来做。

两种出路各有优缺点,而且不冲突,还需根据自身资源,以及对市场判断来选择。

敢问路在何方

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必然会取代传统纸媒的传播方式。但“内容为王”这四个字至少在今天依旧适用!纸媒目前仍控制着大部分的传播内容。虽然新媒体拥有海量的内容,但又有多少不是建立在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上呢?在商品经济的范畴中,内容其实就是产品资源,而传播方式只是渠道而已。

但如何打通逐渐被互联网企业把控的通向最终消费者的桥梁?又如何利用新媒体?这才是传统媒体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现在出现的诸多新媒体中,未来到底哪种表现形式会走得更远?我们还无从判断。当然随着科技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会越来越清晰,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是,现在传统媒体可以通过深化“调查性报道”,实现专注内容。

科技自媒体运营者程苓峰的自媒体“孕峰”(原名“云科技”)今年第一季度赚了20万的广告。这还只是一个人基于每天仅为此工作3小时的基础上的成果。而且广告并不是他找来的,而全都是自己送上门来的。为什么他能得到了认同?在他18万新浪微博粉丝中,有4万高端用户,大多为IT企业家以及投资人。

程苓峰自己曾有一句话:“目前传媒市场上缺少的不是媒体,而且缺少真正做内容的媒体人。”同样是科技领域的虎嗅、钛媒体也在培育大批的作者,深耕于某一细分行业,它们凭借专业翔实的内容,以“少而精”的方式吸引最核心的用户。在绝对流量上,无论虎嗅、钛媒体等恐怕都只够门户的一个零头。但是它们坚信,1000名业内读者和10万名喜欢看猎奇文章图片的匿名网友相比,前者的价值远大于后者。

新媒体导致了内容生产和复制的便利,如果你们的内容依旧还是以传播资讯为主的话,没有专业深度,没有独特性,没有品牌,只是依仗用户阅读惯性的话,那会很快消失的,因为你没有别人推送的方便快捷。调查性报道通常需要较大的投入,无论是在人力还是财力及各项社会资源上,这是传统媒体天然的技术壁垒,这才是传统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

请原谅笔者大胆的假设,未来的媒体定制化和细分度会越来越明显。不远的将来,媒体将会演变成无数个多人小团队,根据用户的喜好和体验,专注于各个非常细分领域深入报道。判断的依据在于现今自媒体的爆发增长,导致资讯过于发达,已超越人类接受的极限,所以经历信息过量后一段时间,人们会为了避免过多的信息获取量,开始渴望能够拥有准确、公正、高标准的新闻过滤体系,从而选择数个针对性较强的信息源,通过订制方式组合出一套个人信息获取方案。

传统媒体将通过“社会化的小生产”,分拆成各个小团队作战,依靠团队优势产生更加专业深入的分析报道,最终迎来机构与个人报道者共存的模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