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28-02

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迎接挑战的主要对策,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去适应这竞争的社会、如何去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如何去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要转变课堂教学的传统观念,则必须更新理念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选择、创设适合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情景氛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关注知识传授学生认知的水平,规范教学设计,转变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让学生走出困境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兴趣。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专业标准》指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四个基本理念,从多角度、多元化全面地、彻底地阐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要想实现转变,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思想,树立起正确的、健康向上的、发展的课堂教学思想,充分认识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更新。师生关系的改进,生生之间的转变,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人际关系网,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等。同时,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尊重学生个体,转变教学模式,为学生解惑释难,为学生筑起自信,赢得学生的尊敬,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之处,就是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教师只有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真正实现角色功能的转变,才能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人物,不起组织指示和评价的作用,他只以班级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活动。以真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但教师决不是普通的一员,而是“特殊”的一员,特殊之处不在于起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信息源”作用,而在于起到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的作用。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工作,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能力。教师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契合点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就学习机制而言,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最后都是呈现为归纳自己已有的知识模式并对已有知识模式进行调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使他们找到新旧知识在逻辑上的契合点,这样学生才能较好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比如,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再呈现出关于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和除法关系的练习材料,学生骤然开悟,原来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是同样的道理。

2.帮助学生找到能力与目标的契合点

教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必须作最充分的了解。明确就其现有能力要达到学习目标存在什么困难,跳一跳能否摘到果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搬几个“垫子”,搬什么样的“垫子”,才能提高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弹跳力?这个“垫子”就是契合点。

3.帮助学生找到秩序与情绪的契合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共同的学习探索而产生情绪体验,较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影响班级的秩序。教师应通过语言评价、进程推动等行为,让学生既能表达他们的情绪体验,又能较好地保证课堂秩序,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于一个平衡点上,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选好课程,规范设计,转变学生的活动方式

实现课堂教学扎实、充实的转变,转变思想,转变教法,更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学”。为此,教师首先对教材的使用进行改革,以国家教材为中心,以符合生活实际的条件和环境,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书本内容与校本教材相结合,进而贯彻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与此同时,“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为认知能力和水平有差异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和有效的基础。其次,扎实、充实的课堂教学的转变,要“以学生为主”。

1.引导主动参与,培养数学兴趣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课程的各种设计,激发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鼓励积极探索,勇于发现,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感情――兴趣,从而有效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活动。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时,先把不同边形以及四边形、不平行和不等边的图形一起出示让学生观察,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很快地识别了长方形、正方形,同时懂得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就是四边形,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环境中取得了新的收获。

2.引导相互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自主学习后的相互交流,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实践表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会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合作,更能让学生有机会探索进取。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既能获取所要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同学之间共同进步。例如:我在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时,组织学生交流:(1)说一说量角器的结构;(2)计量单位;(3)角度的大小;(4)怎样测量一个角的度数?交流之后,每个小组汇报成果,交流订正,引导学生理解量角器两排刻度的用处。同时引导学生小结量角的步骤和方法。交流合作,使每个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灵感,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分析――整理等过程去理解和获取的知识。随着学生的动手实践、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在自己头脑中逐步形成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我在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设计自学方案:(1)量数学课本四周的长度,一共有多长?(2)量课桌;(3)室外的操场等。有层次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在动手量实物时,就要对所要教学的内容有一个阶梯性的理解。这样,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