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纪录片作品的可视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纪录片作品的可视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纪录片呈现出了个性化、大众化、平民化的发展趋势。与此相应,纪录片的创作主体也表现出了分散化、多样性的特点。高校大学生中的纪录片创作团队就是一股新生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学生的纪录片作品中仍普遍存在着影响作品可视性的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具体阐述,希望能够对高校大学生的纪录片创作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 纪录片 可视性 问题 应对措施

纪录片的可视性涉及片子主题的选择、画面的表现、叙事的结构和方法及剪辑技术等多个方面。英国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在他的《纪录片十四条戒律》中这样要求:纪录片“不要背离包含下列三个基本元素的原则: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这正强调了思想意义、画面和声音表达、拍摄和剪辑技术对一部纪录片可视性的重要作用。

高校大学生进行纪录片创作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方面,课余时间充足,可以利用节假日充分发掘创作主题,筹划拍摄;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向上、充满理想和热情,对社会有更多的期待和畅想,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视角,因此他们的作品对纪录片的发展乃至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有建设性的。此外,大学生创作纪录片没有诸多体制限制,因而更加自由和个性化,更容易传达出他们的意图。但由于资金、设备、拍摄技术、社会阅历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也造成了其作品的可视性总体不高的现状。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有些问题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影响大学生纪录片作品可视性的五个问题

主题表达不明确、不深刻。“真实”虽然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但“超越真实”才是纪录片创作的目的,即作品主题的表达。《幼儿园》也不只是向人们诉说孩子们上学玩耍、吃饭、哭闹的场面,而是让我们从孩子的世界中解读到爱、自由的含义及其与成人世界的关系。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必然是在向观众传达某种思想、观念、观点,而不仅仅是单纯地记录。目前大学生纪录片创作的题材中,对军训生活、宿舍故事、活动组织等随意记录的居多,往往是碎片式的记录和全过程跟拍,没有故事,没有兴奋点,平铺直叙,没有看点。这类问题多出现在纪录片拍摄初步阶段和怀着休闲娱乐的态度创作纪录片的大学生中间,但这其中并不排除高校电视摄像专业的学生。如何做到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纪录片创作,怎样从日常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挖掘到值得记录的主题,这是我们大学生在创作纪录片时所应当深入思考和努力做到的。

画面拍摄不工整,构图和镜头运用随意,晃动严重。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是纪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过程别注意画面构图和镜头运用。画面构图的基本规则应遵循人们的审美要求、心理需求,首先保持画面的对称与均衡,其次要求画面的兴趣点集中以及采用对比、呼应等渲染手法。镜头的正确运用则能使片子形成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从而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大学生可能由于拍摄器材不专业从而在画质和音质方面存在不足,但构图不考究,推、拉、摇、移、跟、甩运用不合理,画面晃动严重,这就违背了摄像的一些基本原则――平、稳、匀、清、准,并且还十分影响观者的兴趣和耐心。例如中州大学的原创纪录片《太行人家》主题很好,但片子表现风景的部分一开始就出现了晃动,且片子中间摇镜头的部分既没有做到稳,也没有达到匀,很影响其可视性。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冷冶夫曾提到“一流的纪录片看画面,二流的纪录片听声音(听同期),三流的纪录片画面贴声音”,正是强调了画面在纪录片作品中的表达作用。

解说词太多,主观色彩太浓厚。纪录片是声画结合的艺术。解说词在纪录片中能起到叙事、补充和强化内容、抒情表意和提炼升华、使结构完整等功能。但大学生的纪录片创作中往往夹杂了太多的解说词和主观感性的语言,从而影响了画面表达的真实性,起到相反的效果。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东京录影节获奖纪录片《过年》当中,像“坐在一旁的表弟看到奶奶端衣服,也没有起来帮帮忙”等解说内容是从画面中能够看到的,无须赘述。再如“奶奶虽然老了,但无论怎样的吃力,她都坚持着”,解说主观感情浓厚。这样的解说无异于画蛇添足。纪录片表达了创作者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对社会深度的洞察、对人生理性的思考,因此其解说词的运用也是十分考究的。大学生由于其理论修养、对社会的思想认识深度有限,往往会想当然地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情绪强加到作品中去,从而影响观者对作品的解读,这也是影响大学生纪录片作品可视性的一大问题。

存在导拍现象,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纪录片是一种用画面来叙事的艺术,画面内容本身的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基础和生命所在。运用导拍虽然能够使画面的组接和叙事更流畅、更完整,但却对观众的感情造成欺骗,让人兴致全失。在上面提到的《过年》片子当中,主人公不自然的表情及作为孙子对奶奶的冷漠态度都让人感到不自然、不真实。与此相反,西南政法大学纪录片实验小组的作品《墙》则因其记录到了真诚、热情、朴实的校园清洁工阿姨们与大学生之间的一种真实的沟通过程而入围“金熊猫”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优秀纪录片奖。大学生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总会把自己的理想化诉求带进作品中,从而将故事片、剧情片的创作方式拿来拍摄纪录片,混淆了“纪录”与“导演”的内涵,严重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剪辑粗糙。纪录片的剪辑涉及故事的戏剧化编排、字幕的处理方式、声画是否和谐等问题,剪辑的成败直接影响着纪录片的可视性。在《太行人家》中,背景音乐声偏大,配音急促、吐字不清晰,声音过渡处理不当,让人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并没有给人一种美感。字幕中字体字号偏大、背景音乐处理不当、声画过渡处理不自然等是常见的几个问题。在这里不多做阐述。

针对问题提出的应对措施

主题选择要体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值得关注和记录的人和事。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在老龄化迅速发展情况下老年人的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为生存奔波的城市打工族、正在失去的民间手工艺技术等,都是与我们的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联系的可以记录的主题。四川音乐学院的纪录片作品《桐乡油纸伞》就记录了油纸伞制造工艺的历史、发展现状、人民的生活状态等内容,对桐乡油纸伞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此外,网上一部名为《大学生大胆的纪录片》,以“人民政府的厕所应不应该对人民开放”这一话题为切入点,通过采访普通市民对这一话题的反应从而引起人们对“服务型政府”的思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负责任的尝试。大学生在做纪录片选题的时候,要能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自己对人与社会的真情实感来确定纪录片选题,体现年青一代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端正拍摄态度,充分利用资源。无论拍摄前有没有思路和计划,在开机拍摄时都要认真对待。不能抱着一种随便的态度,只求“拍到”,不求“拍好”,不追求画面质量。一定要根据推、拉、摇、移、跟、甩镜头的表现功能有选择地合理运用,力求做到平、稳、匀、清、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有100多所学校设立了主持人专业,有300多所大学新设立了新闻传播学院和电视编导专业。这就意味着这些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借用学院的专业设备进行拍摄。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DV拍摄,虽然容易手持,但也要尽量使用三脚架等辅助设备。在画面表现需要时,要运用特写、虚实、旋转等表现手法,增强画面的美感。西南政法大学纪录片实验小组的作品《墙》从画质可以看出来是用DV拍摄的,但无论是固定镜头、跟拍镜头还是特写镜头都运用得很到位,能够达到观众的心理预期,因而整个片子很朴实,其画面也很能打动人。

画面表现为主,解说为辅。在拍摄之前,不能产生“画面表现不好就用解说来弥补”的心理。拍摄前和拍摄过程中都要善于思考,怎样才能拍摄到能表达主题的画面,怎样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在画面而不是解说上。在解说词运用上,要注意不同类型的纪录片使用不同风格的解说词。如报道型的纪录片侧重使用写实风格的解说词,而文学型的纪录片则更多采用写意型的解说风格。当然也有为了最大限度追求写实效果而不使用解说词的,如《幼儿园》、《阴阳》、《平衡》等。

总体来讲,应遵守为引导观众“看”而写,为方便观众“听”而写,用语既要口语化、生活化、通俗化,又能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思考。

追求被摄主体自然、真实地表情达意。四川音乐学院的纪录片《一江之隔》讲述了从东北迁到泸州的三个工厂的兴衰历程。但片子中间并没有过多充满沧桑之感的解说词,而是通过一些工厂的旧址、残破的机器设备、荒凉的生活场景等客观存在的画面以及采访亲历者来表现,整个片子表达自然流畅,真实动人,引人思考。对人和物的特写镜头突出了真实细节,单是画面就让人产生一种时间流逝、兴衰变化的岁月之感。导拍的方式尽管能保证纪录片表意的完整性和流畅性,但会严重损害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性。大学生在纪录片创作的初期实践当中应抱着一种积极投入和严肃的态度,坚决抵制导拍的行为。为了被摄主体自然、真实的表达,摄制组必须使被摄对象熟悉镜头,消除他们对镜头的紧张感和恐惧感,甚至是与被摄者共同生活,与他们融入到一起。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是能够记录生活、引入思想、倾注情感和传送体验的。这也正是大学生创作纪录片所追求的目标。

剪辑要在保证真实的情况下融入文化艺术的元素,考虑受众的审美体验,反对粗制滥造。叙事与表现是剪辑两种基本的叙述形式。前者注重“写实”,即记录性;后者重在“写意”,即艺术性。在剪辑时要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适当融入艺术的元素,以增强作品的可视性。

在这里,仍以川音的纪录片作品为例来做分析。纪录片《渔》表现了一个在长江边生活了40多年的渔民对长江的眷恋和执著之情。片子在剪辑上使背景音乐与镜头配合得十分和谐。在长啸渔歌声中,在渔民划动渔船悠悠于长江之上的画面中,片子展开叙事。自然引入主题且为主题表达奠定了基调。且其字幕处理活泼、清晰,整个制作十分精细,让人在观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和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桐乡油纸伞》的制作更是文化意味浓厚。充满历史味儿的泸州油纸伞的介绍和诗一样的表现泸州人生活场景和油纸伞制造厂坊的画面、有关油纸伞制造的特写镜头和工艺介绍恰当地结合起来,让人在了解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体会到一种悠久文化之美。剪辑没有出现跳跃、突兀、不连贯等问题。这种既给人真实感又给人美感的剪辑就是成功和有效的。

结语

纪录片的纪实性和可视性是互不冲突的。可视性强的纪录片才能更好地传达思想、体验和观点,从而突出纪实性。

尽管大学生纪录片创作实践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像《渔》、《墙》、《桐乡油纸伞》、《一江之隔》等可视性极强的大学生纪录片作品。

我们不仅要看到大学生纪录片创作者们的热情、信心和责任心,也要善于在纪录片创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求创作出更多可视性更强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谭天、陈强:《纪录片之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欧纳斯特・林格伦[英]:《论电影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

3.www.省略/columnview-121.htm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文学与法政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