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低分子肝素联合滋肾育胎丸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低分子肝素联合滋肾育胎丸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肝素联合滋肾育胎丸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5年6月的172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滋肾育胎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用药时间、活产率和抗体清除率等指标。 结果 观察组的用药时间(179.5±12.8)d明显少于对照组(288.6±1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抗心磷脂抗体;复发性流产;低分子肝素;滋肾育胎丸;妊娠结局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a)-0150-03

复发性流产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研究发现复发性流产与抗心磷脂抗体有一定关系[1],因此出现了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抗心磷脂抗体导致的流产占复发性流产患者比重20%左右,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易导致胎盘绒毛微血管堵塞,甚至胎盘停育,死胎等严重后果[2],对其治疗多为药物治疗,泼尼松、阿司匹林的治疗是比较传统用药,对减少患者的流产起到一定作用[3]。本研究采用近年流行的低分子肝素联合滋肾育胎丸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从而确定联合治疗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6月于我院进行药物治疗的172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86例,年龄22~39岁,平均(26.9±5.2)岁;流产次数2~7次,平均(3.5±1.2)次。对照组患者86例,年龄21~40岁,平均(27.4±4.9)岁;流产次数3~7次,平均(3.1±1.3)次。入选标准[2]:①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患者;②ACA-IgG/IgM,ACA至少2次阳性,间隔>6周。排除标准:①有甲状腺疾病史的患者;②有糖尿病史和无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患者;③家族遗传病史。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给予阿司匹林50 mg,泼尼松10 mg,1次/d治疗,30 d为一个疗程。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滋肾育胎丸治疗进行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IU,1次/d,滋肾育胎丸[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0008,批号:120612-01;130204-06;140809-03。成分:菟丝子、砂仁、熟地黄、人参、桑寄生、阿胶(炒)、首乌、艾叶、巴戟天、白术、党参、鹿角霜、枸杞子、续断、杜仲],5 g/次,3次/d,30 d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用药时间、活产率及抗体清除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用药时间为(179.5±12.8)d,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用药时间(288.6±1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活产率和抗体清除率的比较

观察组活产率(91.9%)和抗体清除率(79.1%)明显高于对照组(65.1%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观察组仅发生3例不良反应,占比3.5%,而对照组则出现15例不良反应,占比1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是绒毛微血管栓塞,引起胎盘梗塞和胎儿动脉栓塞,导致胚胎停止发育、死胎及死产。可能的机制[4]是抗心磷脂抗体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磷脂相结合,从而影响前列环素12的产生和释放,引起微血栓而导致流产,而当前补体激活是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原因。对其治疗的药物方法有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5]等,对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具有一定的效果。目前低分子肝素治疗是国际上较为提倡的治疗方案,低分子肝素分子量为普通肝素的1/3,因此与普通肝素具有不同的抗FⅩa/抗FⅡa机制,使低分子肝素在发挥快速和持续抗血栓形成作用的前提下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4]。除具有抗凝作用外,还有抑制补体活性、影响滋养细胞发育能力和侵袭力的作用,可抑制补体激活、抑制抗体形成及补体介导的异常免疫反应[6-7]。

中医中复发性流产属“滑胎”范畴,亦称“数堕胎”“屡孕屡堕”。导致本病的主要机制有以下两个方面:①母体冲任损伤;②胎元不健。常见的病因主要是脾肾两虚,冲任损伤,胎元不固,亦有因肾虚血热,扰动胎元而致者[8]。中医学认为,“肾主生殖”“冲任之本在肾”“胞脉,胞络者,系于肾”[9]。肾气的充盈与否不仅影响胚胎形成,还影响着胚胎的生长发育[10]。《景岳全书》提出:“凡妊娠之数见堕胎者,必以气脉亏损而然……凡胎孕不固,无非气血损伤之病,盖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产。”滋肾育胎丸具有补肾健脾,益气培元,养血安胎的功效,用于防治习惯性流产和先兆性流产[11-12],主要成分是菟丝子、砂仁、熟地黄、人参、桑寄生、阿胶(炒)、首乌、艾叶、巴戟天、白术、党参、鹿角霜、枸杞子、续断、杜仲,这些成分结合对于改善患者的流产具有较好的效果[13-14]。Zhang等[15]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滋肾育胎丸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研究发现,联合治疗的活产率和抗体清除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本研究显示的结果和此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原因是阿司匹林只有抗血凝作用,无法抑制抗心磷脂抗体,而且复发性流产原因复杂,血栓只是其因之一,主要还是自身免疫炎症引起。泼尼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免疫反应,减轻免疫炎症症状,但临床应用显示泼尼松作为激素类药物,易引起妊娠糖尿病、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等严重并发症,其对于胎儿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验证。而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抗凝药参与胚泡促进细胞滋养及胎盘形成的同时,减轻炎症,减少抗心磷脂抗体间的结合,加之具有改善流产患者的中药复方滋肾育胎丸,对于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具有积极作用,且尚无胎儿副作用的相关报道。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联合滋肾育胎丸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效果比较好,可以用于该病的治疗[16]。

综上所述,对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联合滋肾育胎丸治疗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妊娠结局,而且提高抗体清除率。对于复发性流产患者尤其是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而言,既往应用疗法对于胎儿有潜在的致畸作用,副作用较大,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滋肾育胎丸对其进行治疗,疗效较为显著,且副作用较小,切实可行,为复发性流产患者提供了福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彭莉,彭艳,费秀英,等.阿司匹林联合肝素对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6):875-877.

[2] 唐洪,黄妙云,谭毅.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ACA阳性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2, 23(23):13-14.

[3] 张永红,刘巧英.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62-63.

[4] 胥风华,张晓爽,韩亚光.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8):1851-1853.

[5] 桑艳萍,徐静,李艳红.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42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3,22(6):29-31.

[6] Koreas 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linical results[J]Tian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3, 12(9):7-13.

[7] Wormald PJ.The agger nasi cell: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anatomy of the frontal recess[J].Otolaynogol Head Neck Surg,2003,129(5):497-507.

[8] Choi Bi,Lee HJ,Han JK,et al.Detection of hypervascular nodular hepatocellur carcinomas:value of triphasic helical CT compared with iodized oil CT[J].AJR Am J Roentgenol,1997,168(1):219-224.

[9] Khan MA,Combs CS,Brunt EM,et al.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n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 Hepatol,2009,32(5):792-797.

[10] 张伟平.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中医体质调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

[11] Tabit CE,Chung WB,Hamburg NM,et al.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Rev Endocr Metab Disord,2010,11(1):61-74.

[12] Endemann DH,Schiffrin EL.Endothelial dysfunction[J].J Am Soc Nephrol,2004,15(8):1983-1992.

[13] Izzard AS,Rizzoni D,Agabiti Rosei E,et al.Small artery structure and hypertension:adaptive changes and target organ damage[J].J Hypertens,2011,23(2):247-250.

[14] 周旋.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治及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和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15] Zhang Y,Li W,Yan T,et al.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09,29(3):387-390.

[16] Lteif AA,Han K,Mather KJ.Obesity,insulin resistance,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determinants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whites and blacks[J].Circulation,2005,112(1):32-38.

(收稿日期:2016-01-20 本文编辑:顾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