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主要区域经济盘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主要区域经济盘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部地区――增速下滑,西部谋求2006经济新策略

纵观2005年西部地区经济走势,虽然经济增长速度不及中部地区高,但增速仍然位于东部地区之上,只是与过去一段时间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下降幅度相对较大。于是,在2006年即将开启之际,整个西部都在思索症结所在以及打破“瓶颈”的方法。

相对于其他西部省份而言,西部的重头省份四川,2005年的情形显得较为乐观,在民间投资、电力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有力拉动下,四川省的经济在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着。从全年看投资增速仍比2004年高,数据显示,2005年1―11月四川全社会投资完成3002.66亿元,增长27.6%。高新技术工业完成投资95.95亿元,同比增长71.9%,比整个工业投资增速快29.5个百分点;而相反的,高耗能工业投资218.17亿元,增长13%,比整个工业投资增速慢29.4个百分点。在高新技术和装备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带动下,四川的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为以后升级到高新技术工业做好了准备。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态势下,专业人士仍然担心2006年四川投资增长过程中仍然会遭遇诸多不利因素。诸如在土地和贷款仍将受到严格控制下,土地、信贷供需矛盾仍会突出,这必然成为投资增长的瓶颈之一;2006年年投资缺乏新开工大项目的支撑,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缩小必然会造成投资发展后劲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四川省正在寻思对策:注重优化投资结构;继续控制国家重点调控行业,如:钢铁、电解铝、水泥、焦炭及电石等的投资,同时加强发展社会经济薄弱环节以及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投资;加强工业投资,特别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提高工业对经济的有效支撑力度等。

而西北省份甘肃的情形就没法与四川相比,2005年1―11月,甘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76%,比2004年同期提高2.54个百分点。就是这样,甘肃的情况在整个西北省份中也算平稳乐观的。

甘肃方面分析该省工业投资增长趋缓的原因认为,自2005年5月份以后,工业投资的主要方向仍然是价格处于高位的能源、原材料行业,如煤炭、有色、冶金、电力等行业。2005年1-11月,工业投资中采矿业增长30.86%、制造业增长13.6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11%。同时,项目投资规模相对偏小,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平均投资规模都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另外,资金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制约作用明显。

对于2006年,甘肃有关部门预测,国家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而以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增长。这一增长方式,是以消费带动产业升级,在消费的带动下,促进企业发展细分市场和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促进企业进行营销和研发投资。这样的需求带动,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盈利和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从而使企业自主投资的愿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以国内需求带动企业进行产品结构升级,也是促进企业出口产品结构由粗放转向高附加值和可持续型出口增长的有效方式。

而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正是投资拉动型,由于与其他地区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偏低,消费需求在短期内较难带动甘肃省经济增长,而以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产业带动的投资增长在近年内将逐渐减速,所以甘肃省投资的结构性调整问题将更加严峻。但受一些因素影响,2006年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还是有继续保持适度增长的余地的,国家支持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基础投资的政策不会改变;国家启动消费扩大内需,以增加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因此会有相应有益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出台等。

东部地区――受新动力源支撑,2005经济持续增长

王海坤

随着2006年的到来,2005年东部各省的经济数据逐渐浮出,从江苏到上海,再到广东,几乎都显示出共同的特点,经济增长略有加快,东部在以全新的姿态继续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首先让我们来看东部经济最早腾飞的广东省,2005年1-11月,广东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34.90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工业投资强劲地拉动着整体投资,数据表明,2005年1-11月,广东省的工业投资为2260.60亿元,增长32.7%,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11.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已达到38.7%,比2004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1690.31亿元,增长34.0%。专业人士发现,广东省的东西两翼投资增速明显高于传统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珠三角。

在投资的拉动下,2005年1-11月,广东九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779.86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显现出一个与投资相类似的特征――广东山区工业发展在快步跟进。有数据显示,广东山区在配合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大量吸纳从珠三角转出的工业项目,2005年1-10月山区地市工业完成增加值424.5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增幅同比提高4.0个百分点,较同期全省水平高8.8个百分点;其中,清远、河源两市工业增幅高达50.5%和44.6%。

再来看上海,仅2005年前三季度,上海郊区经济增加值就突破2000亿元,达到2096.05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9.4%。受郊区经济积极稳健快行的推动,上海经济显现出十分乐观的趋势。根据分析,上海郊区经济的快行来源于郊区工业集聚发展的功效。其中,九大市级工业园区呈逐季增长加快态势。同时,外资工业企业生产增势强劲。2005年前三季度,郊区已经投产的外资工业企业超过7500家,投产企业个数比2004年同期增长15%。2005年前三季度,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62.06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5.5%。

2005年前三季度进出口增幅在东部沿海各省份中列第一位的江苏,数据显示,2005年前三季度其开放型经济发展迅猛,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二位,东部沿海各省份第一位。

中部地区――工业化稳步推进,区域合作渐入佳境

王 或

2005年,中部地区在“中部崛起”的大旗下,各省不遗余力,经济发展狠抓工业,力促农业,服务业也不甘落后,经济增长快速、稳健。

从目前的数据看,六省今年GDP的增长都将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预计今年GDP将突破万亿元,成为继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后全国第五个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省份。

支撑河南GDP突破万亿大关的是工业的发展。2005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2年翻一番,总量占中部六省的近三分之一,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河南已完成了由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的转变。

与河南相似,中部地区其他省的工业也表现强劲,比如2005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江西为23.3%、湖南为20.6%、山西为19.6%,湖北为19.3%,居全国前列,甚至超过东部一些省份。伴随工业的较快增长,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也大幅提升,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局面。

在经济增长中,有些省自主性动力已渐成主导力量,比如湖北,在投资中,地方投资项目增长比中央投资项目的增幅高出近20个百分点,完全改变了过去过于依赖国家投资和国家政策的局面。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在大企业发挥主要支柱作用的同时,中小企业的景气状况不断改善,意味着经济环境向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也有的省因宏观调控,控制土地、项目和投资,使投资不足,发展态势受阻。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薄弱环节开始缓解和改善,比如农村和农民经济状况的明显改善,表明经济正向城乡协调发展方向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使工业增长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然而,能源、原材料等供应与工业化进程需要的矛盾仍然突出,使工业发展受限。未来解决要素供给问题仍是中部地区政府需着力解决的。

中部六省的合作一直是一个难题,因为地域分散,产业各具特色,又各不相让,所以经济上的互动很难有起色。不过2005年,中部六省旅游业合作步伐加快,形成“战略联盟”,在2005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中部六省商定,将联合打造名城之旅、红色之旅、禅宗之旅和长江之旅四大旅游品牌。并将于2006年3月在郑州召开“2006中国中部地区旅游协作年会”、“中国中部旅游崛起发展论坛”和首届“中国中部地区旅游交易会”。这应该是个好迹象,由于旅游业的合作可以延伸到许多相关产业,这种合作的前景是令人兴奋的。

一边是中部六省之间的合作,一边是与周边地区对接,中部六省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安徽、湖北借助沿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对接,湖南走向泛珠三角,江西则以其特有的区位,提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对接长、珠、闽;而能源基地山西则更多地将目光投向环渤海经济圈。尽管有人置疑,这种摇摆不定的区域市场可能会阻碍有规划、有分工、合理布局的“一体化”进程,但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市场的力量是巨大的,要素不会按照人为的限制去流动,而是会遵循市场的规则。开放、合作的姿态是有利于中部发展的。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浏览各省的“十一五”规划,发现他们都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农业增效还不稳定、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主导产品市场需求由热趋缓,投资总量不足,外贸增长不确定性增大,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还很多等等,但这并没有影响中部各省加快发展的决心。

中部地区活力已现,相信“十一五”将是中部崛起的佳期。

环渤海经济圈――合作步伐加快,经济亮点频现

程小旭

2005年11月,在河北召开的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上,有关专家首次提出倡议,环渤海五省区二市(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环渤海钢铁经济圈。

提出这个倡议的背景是环渤海钢铁原料资源丰富,铁矿储量占全国58.5%%,2004年铁矿石产量225593万吨,占全国74%。在2004年全国钢铁企业累计粗钢产量排名前15位中,环渤海地区占8家。环渤海地区还有资源和港通等优势,钢铁工业发展在全国举足轻重。环渤海钢铁企业钢铁产量占全国的1/2。预计今年五省区二市的生铁产量将达1.7亿吨左右,粗钢1.7吨,钢材1.65亿吨,分别占全国生铁、粗钢、钢材总量的54%、51%、46%。

打造环渤海钢铁经济圈是该地区2005年经济合作步伐加快的一个缩影,这里的诸侯经济逐渐被打破。各省小范围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京津地区经济一体化加速成为焦点。

另外,随着环渤海经济圈日益显现的良好发展前景,台商们敏感的商业神经再次被触动,这里成为台资北扩新的目的地。据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显示,在整体投资环境上,华东地区仍然是台商们的“最爱”。但是在整体竞争力上,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地区已经超过了华东地区。统计显示,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协议台资已达200多亿美元。以天津为例,截至2005年10月,共有台企1802家,合同投资达53.31亿美元,获利企业的比例更是高达82.4%。而在山东,仅2005年前8个月,新批台资项目就有310个,总投资额达25亿美元,同比增长32%。

“80年代看珠三角,90年代看长三角,新世纪看环渤海。”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对环渤海经济圈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寄予厚望,同时将环渤海核心区域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战略纳入其中。这无疑将进一步激发台商投资的热情。

从有关省市统计数据来看,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且呈现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改善、消费市场活跃、外贸进出口增速加快、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局面。2005年1-11月山东省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186.5亿元,增长28.4%,增幅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达到98.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天津市2005年1-11月份实现工业增加值1619.01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达到6083.20亿元,增长20.5%。河北省2005年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5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4%,增速同比提高 1.5个百分点。

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在该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河北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要靠“一条主线、两大支撑”,即“抓结构调整主线,靠一批能够影响和带动全局的重大项目、靠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两大支撑”。并提出“2006年将开始实施5个800亿的大手笔”。即电力建设、铁路建设、高速公路建设、钢铁工业、石化建设各800亿。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开端,与河北一样,环渤海地区在国家有关利好政策下发力,争取打好“十一五”的第一仗。

(2005年12月30日 《中国经济时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