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纳博科夫《透明》的后现代色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纳博科夫《透明》的后现代色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197-02

摘 要 本文拟在通过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论,从叙述特点、内容设置及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分析纳博科夫晚期的代表作《透明》的后现代色彩,力图展现这部作品所反映出的日渐成熟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透明 后现代 神秘叙述者 荒诞 反讽 戏仿

纳博科夫的作品《透明》(英文名Transparent things)充满典型的后现代色彩――作者使用了神秘叙述者、反讽、戏仿等创作技巧,不论从结构、内容、语句来看皆体现了后现代的典型特征。

一、叙述者和叙事结构

叙述者身份的神秘化是纳博科夫常用的创作技巧。第1章里,叙述者的身份就让人捉摸不透,似乎是作者本人发问,“这是我想要的人。你好,人!他没听见。”到了21章,叙述者突然变成了R先生,这一章介绍他的遗书时用的是第一人称,这个证据并不能充分证明叙述者就是死去的R先生。实际上,叙述者的身份表现多重且模糊,一直和读者玩叙事游戏。最后几章,也就是主人公休・珀森最后一次重访瑞士,神秘的叙述者又以旁观且游离的姿态出现了,在这之间第24章似乎是插叙,抛开事件的发展,谈论人生之谜。第24章有一段是解开全文叙事者身份的关键话语,“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人要证实死后复活的事实,那么他也要解开生存之谜,或者是处于解开这个谜的过程之中。哎呀,这两个问题并不一定要同时处理或者混合在一起。”这时候读者才明白叙述者是早已死去的R先生,他就像一对眼睛一样漂移在休的周围。第24章还有第10章R先生看见休时的那句“你好,珀森!”还有第1章的“这就是我想要的人。你好,人!他没听见。”以及第19章的“我们回到纽约。这是他们最后一个晚上在一起。”(叙述者昭告阿尔曼达的即将死亡)相互呼应。至此,叙述者是已死去的R先生的身份已经明朗。

与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相比,《透明》呈现出的是一种交错、看似混乱的结构模式。各章节的衔接没有依据时间顺序,作者运用毫无逻辑关联的思维将情节和事件交错联系在一起。而其决定性的问题在于,后现代作品在叙述层次上给读者灌输某种“不确定性”。第一章是插叙,叙述者出现但身份不明。第2章是休杀妻八年后重访瑞士,追溯他和妻子阿尔曼达的爱情。第3章又插叙了休捡到的一支旧铅笔的历史,看上去和整个文本没有任何关系,但却点出了书名的内涵。紧接着,从时间上开始断层,第4、5、6章转而回到休年轻时第一次和父亲访问瑞士的情景。第7章插叙了休的怪病――梦游症,看似毫无章法却预示了后来休梦游杀妻的原因。第8至10章及第12至15章写的是休重访瑞士,在这期间,他见到了R先生,而且遇见了阿尔曼达并与其结婚。第11章插入了休和朱莉娅的,为他后来在梦中为救朱莉娅而杀死妻子提供了证据。第16章插入描叙休的夜游症在婚后仍然没有痊愈,第17章则插入了休和阿尔曼达奇特的恋爱方式。第18章、第20章写休梦游时掐死了阿尔曼达。第21章,插入了R先生的遗书。最后的几章,休第四次重访瑞士时遭遇火灾身亡。整个文本像和读者互动的游戏一般:凌乱有趣、引人入胜。纳博科夫的传记作家纳德鲁・费尔得曾说:“纳博科夫的许多文本都是涉及结构的游戏,必须首先解开这些结构之谜,才能准确地理解他的小说。”

二、情节和结局

《透明》里充满离奇的情节和荒诞的结局。休第一次和父亲访问瑞士时,父亲猝死在一个服装店,死的姿势“滑稽可笑”、“离奇古怪”。 然而叙述者却在话语中暗示,休和父亲很像,为休最后死于旅馆火灾时的笨拙表现埋下了伏笔。休的妻子阿尔曼达还有性怪癖,休因为爱她必须要依她的方法行事。R先生得肝病死在医院,“他们(医生)把我的身体切开,看到我的肝脏已经腐烂,惊恐万状,碰都不敢碰它一下,又重新把我缝合起来。”一切出乎意料的事情都彰显着浓烈的后现代色彩,因为后现代本身是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

休・珀森因为杀妻被判刑,八年后他故地重游,似乎是注定,他在想念阿尔曼达的幻象时被一场大火围困,死前他想起童年时代一本令人惊恐的书中的图像:“耀武扬威的各式蔬菜围着一个穿衬衫式长睡衣的男孩不停地旋转,越转越快,男孩拼命想从梦境的彩虹眩晕中清醒过来。最终的幻象是一本书或一只变得完全透明空洞的盒子所发出的炽热的光。”在这里,叙述者已提前点出了休死亡时的状态:在令人匪夷所思的幻象中接近死亡世界。“透明”的世界就是与现实世界相反且相通的另一个世界。“初入者如果想让实物完完全全停留在他目睹的时刻那个层面上,就必须学会对它一览而过。过去穿过透明物体发出光芒!”透明物承载着历史和过往,让人能够往下追溯。每一个人或物都是透明物,因其既有过去,也有未来,而未来不具有确定性,唯一可确定的是一个人或者事物的最终消亡。纳博科夫向我们展示的这个透明世界最终通向历史最终消失的彼岸,完全的透明在这里成为永恒概念。在透明世界中,每一个事物都被看得清晰明了,因为它已经达到永恒,不再具备变化的可能。因此,在小说的最后,纳博科夫把主人公置于一个透明的世界之中,利用叙述者的言说告诉读者:从此在世界到彼岸永恒世界并非是肉体上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剧痛,但是,这一过程是“顺利完成”的。

三、艺术手法

纳博科夫喜欢运用反讽和戏仿的艺术手法,而反讽和戏仿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范式。休在最后一次重访瑞士时,为反讽旧旅馆那令人惊讶的环境,这样描叙:“房间里那张床十分可怕。‘浴室’里有一个坐浴盆(足以坐下马戏团的一头大象),但却没有浴水。”此外,对于阿尔曼达的性怪癖,叙述者也进行了无情的反讽。在的过程中,阿尔曼达要求休保持优雅和镇定,“远比这些更糟的是那个必须轻松地谈论朋友、政治、黄道迹象或仆人的前提条件……他们盖着被子,她一边一边还打电话,和女朋友说些闲言碎语,或者戏弄一个不熟悉的男人。”这些看起来荒唐至极的条件并没有让珀森减少对阿尔曼达的爱,讽刺的是他的妥协和忍受成了这种性怪癖最冠冕堂皇的持续理由。

“戏仿”在后现代那里失去了崇高的美学目的,成为了专门的调侃手段。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就认为弗洛伊德是维也纳江湖骗子和怪人。在《透明》里,纳博科夫也暗地嘲笑精神分析学派。珀森在睡梦中掐死妻子后,精神分析学派指出要扼死一个成年人通常会使用两种方法,“业余的是从前面发起攻击,效果不太理想,比较专业的是从后面袭击。……当你打算掐死你妻子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Fingerman?(后一种方法的名称)因为你本能地感觉到,用这种方法夹住对方的脖子,突然而有力,成功的机会最大?”讽刺了精神分析学派无论任何细节都要找到潜意识依据的刻板研究态度。在休最后一次回瑞士追忆他和阿尔曼达的美好时光时,作者又戏仿了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亨伯特对安娜贝尔的爱情。休在重游的过程中,几乎找不到当年的影子:小镇更加丑陋和散乱,旅馆破得不成样子,前台也换成了一个胸大但不好看的女人。他想要去回味一下当年登山的感觉,除了累和痛苦以外,山上的样子也变了:小溪和小桥都不见了。这一切无不充满了荒诞和调侃的意味。最后文本的高潮是休躺在床上找到了一点幻象,他陶醉于等待阿尔曼达的到来时,却被熊熊的火苗包围,最后越过死亡进入永恒世界。在第25章叙述者就点明说,“你对自己的朝觐有些什么期待呢,珀森?……在这里,除了单调乏味和痛苦不堪之外,他从未有过别的经历。”这里以怀旧的姿态来追忆往日爱情的美好氛围已经被丑恶的现实瓦解了。

如果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后现代能够代表一个新的时代的话,那么纳博科夫的作品体现出来的精神无疑正是后现代的缩影。不管是混乱、喧哗,还是不确定和怀疑,《透明》所展现的,远远不止是一幅斑斓的油画而是多彩的画廊,其丰富的内涵和精妙的艺术手法终将折服更多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1]纳博科夫.透明.陈安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

[2]Field,Andrew.The Life and Art of Vladimir Nabokov.New York:Crown Publishers.198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