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维度城郊休闲整合京津冀旅游空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维度城郊休闲整合京津冀旅游空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根据我们的研究,造成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成为普遍共识的前提下,区域内的城郊休闲旅游尚未起到推动构建区域整体市场联动空间结构的作用。

多维城郊休闲空间和产品的整合,是基于京津冀地区旅游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出的思路。

环渤海区是中国重点经济发展区之一,与长三角区、珠三角区相比,具有行政区划、组团层次和中心城市多、交通组织复杂、文化认同感差异性较强、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等特点,在区域经济发展趋向一体化的形势下,这为其区域整体和内部个体的旅游建设带来了显著的挑战和机遇。

环渤海区域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京津冀、胶东和辽东三个组团式经济区,三个组团内部的旅游联动和整合发展将是环渤海区域旅游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对而言,胶东区域以烟台、威海、青岛“三驾马车”形成平行结构,辽东区域以大连为单中心城市结构,发展思路和现状都较为明晰,而京津冀区域由于涉及的行政空间多、资源和市场关系模糊、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使其作为“经济圈”概念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仍相对缓慢。达沃斯巅峰近年来所做的多个研究课题和委托任务中感觉尤为明显。

实际上,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京津冀地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出现了一体化运作的雏形,特别体现在北京的文物古迹、天津滨海、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秦皇岛北戴河,以及保定的野三坡、白洋淀等成为区域内部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当然,这与当时的旅游市场状况相关:

一方面,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出游活动,但出游半径相对有限,多局限于居住地周边交通便捷的地方;另一方面,资源导向性的观光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必然阶段,因此,自然禀赋突出的山水观光成为当时最为市场瞩目的产品。

但是今天,在京津冀区域上述旅游产品和项目经过近20年的市场认知固化的同时,虽然以北京和天津为代表的中心城市周边的休闲旅游项目层出不穷,但尚未出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产品和品牌升级效应,站在区域一体化的角度,跨区域产业联动、目的地产品体系设计、市场化品牌营销等方面呈现了整体推动较为缓慢的迹象。

经济发达区的旅游一体化发展,在于创造整体的旅游市场环境,确立层次清晰的旅游吸引力体系,引导外部市场更大的消费关注,更在于构成良性的、重复消费性的内部市场循环,这与一些资源发达、城市经济欠发达的目的地型旅游区域有所不同。

随着居民出游率和个性化选择水平的提高,京津冀区域谋求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其近期的主要目的即在于在激活内部传统观光旅游地的同时,促进内部市场的极大循环,诱导投资和消费市场内部消化的动态平衡。

目前,造成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旅游项目/产品/营销方面而言,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

在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成为普遍共识的前提下,区域内的城郊休闲旅游尚未起到推动构建区域整体市场联动空间结构的作用。

产品型城市是发展旅游的基础,项目型旅游目的地是发展旅游的灵魂,整合营销是发展旅游的手段,而在京津冀旅游区域这样一个具有双中心城市(北京、天津)加近程旅游目的地(承德、秦皇岛等)的特殊形态空间中,城市/近城郊/远城郊/目的地的层次模糊使其很难明晰如何按照旅游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各区域的规划设计。

对于“城郊”的理解,一般是指城市的边缘地区,不同专家对其有诸多的解释与定义,如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带、环城休憩带等,它是城市地域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向乡村景观、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向乡村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过渡的地区。但目前许多地区在“城市”、“城郊”、“乡村”的区分上越来越模糊,对“城市旅游”、“城郊旅游”以及“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也更加模糊。

当然,城郊休闲与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相比,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如交通特征、资源特征、产品的心理诉求特征、消费要求特征、项目的规划设计特征、开发运作特征等等,京津冀的城郊空间和休闲旅游发展属性又有其与我国其它区域不同的特征。总之,通过近年来在本区域的市场调研和各层级的规划设计研究,我们认为,如果站在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的角度,城市中心区(包括原有中心区和新区)之外的旅游空间都可视为是“城郊休闲空间”。

我们认为,突破“目的地型”的旅游发展认知,大力发展“非目的型”的城郊休闲产品,将是谋求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国旅游市场的现状条件下,“目的地型”和“非目的型”旅游区域/项目/产品/品牌/营销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目标市场的认知心理和消费行为方面,简单而言,“目的地型”的旅游发展,满足的是“郑重其事的仪式化出游”,即理性的、有酝酿的、有分析的、仔细安排的、一次消费型的旅游。而“非目的型”的休闲旅游,则是感性的、冲动的、印象化的、随机安排的、重复消费型的旅游。随着以京津城市人口为代表的旅游消费能力的提高,人们的“目的地型”旅游消费已趋向于更远的地区,如我国的西南、西北、江南,以及境外地区等,而“非目的型”的休闲旅游供给则远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非目的型”城郊休闲旅游旨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综合吸引力体系,作为京津冀区域旅游的“主流”,联动城市旅游和远城郊休闲,使我们得以对旅游空间进行新的审视。这将突破以行政区为划分,以打造目的地为目标的政府运作门槛,通过以项目和产品开发为资本驱动力的城郊休闲体系设计,使京津冀区域构成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以石家庄、廊坊、唐山、秦皇岛、承德、保定、张家口等多个二、三级城市为支撑,以城郊休闲项目为联动的“泛城郊休闲”一体化空间。

这就连带出一个问题:城郊到底是谁的城郊?

我们认为,站在旅游发展的角度,城郊应该是多维度的城郊,城郊休闲的市场归属应该突破行政归属,即:以一个城市中心区为参照点的城郊,也可能是以另一个城市中心区为参照点的城郊,其旅游项目作为城市间的口岸和节点,应能适应多个空间的市场需求,推动各行政区域在跨区域旅游吸引力体系的共同设计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例如天津宝坻的京津新城(珠江温泉城)、蓟县的盘山既是天津的城郊,也是北京的城郊,廊坊香河的天下第一城既是北京的城郊,也是廊坊的城郊,保定涿州的影视城既是保定的城郊,也是北京和廊坊的城郊,唐山玉田的景忠山既是唐山的城郊,也是北京和天津的城郊等等。

如果突破旅游目的地的狭义概念,秦皇岛北戴河则将是北京和天津的城郊,其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就体现了其城郊化休闲消费的趋势。另外,在“泛城郊休闲”一体化空间的考量下,京津冀和周边的旅游空间也可纳入其中,如承德的木兰围场、张家口的崇礼、张北、保定的阜平、沧州的吴桥等,而周边的山西五台山、内蒙古赤峰,乃至大连、胶东等,都可视为是周末休闲(泛城郊休闲)的整合空间,例如山东威海的乳山,近期内在天津重点推广滨海休闲和旅游房地产项目,得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城市―泛城郊的整合,提高了跨越式空间的市场关联度。

多维度城郊休闲空间和产品的整合,也是基于京津冀地区旅游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出的思路。

由于城市之间、城市和休闲地之间的经济发展级差明显,跳跃性强,加之文化和资源边界模糊,虽然京津冀区域内的交通体系不断升级,但造成了许多结构性的隧道效应和中途岛式的空间盲点,因此在无形中拉大了各区点之间的心理距离。而多维度的城郊休闲,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种距离感,更推动行政区点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空间发展平衡,也即成为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