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成为螺旋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是“挫折教育”的符号
经常听幼儿园的小朋友说今天某某表现好,老师给他打了“”;某某表现不好,老师给他打了“×”。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老师对他们的评价除了一学期一份简短的评语外,更多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给出的“×”、“√ ”和相应的分数。有家长说自家小孩以前很喜欢数学,小学时学得很好,初中也不错,怎么到了高中就不行了呢?其实小学和初中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少,教学时间长,教学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老师给予的表扬声多,“赏识教育”占主要地位,“×”出现的频率也少。随着年龄的增长,个头增高,年级升高,学生的自尊心也随之增强,但他们需要的肯定评价却并不与之成反比。而高中的老师似乎吝啬于使用赞美之词,学生听到的表扬声越来越少。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挫折便是从“×”频率变多开始的。他们听到更多的是数落与抱怨,“挫折教育”不断地取代了“赏识教育”。
二、慎用“×”,但“×”旋转可以变成“+”
眼下很多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改的探究与尝试,或三四张课桌拼在一起组成学习小组,或以导学单的模式,或采用“先教后学,当堂训练”的模式。甭管以哪种形式,作为老师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增加情感的投入。每个人的优缺点都存在于同一个统一体中,两者既相互包含,又相互掩j,教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处理所遇问题,这必然妨碍师生间的交流和理解,影响教学效果。在国外老师的眼里,所有学生都一样,只不过他们表现在不同方面而已,所以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如果有学生跟你诉说自己数学基础很差,时常觉得学数学是一种负担,做数学作业是一种包袱,很痛苦,就剩下高三一年了,问你有没有希望跟上。千万不能认为这是矫情,用“×”将其定位,只能说明他很在乎自己的成绩,在乎你对他的评价,那他就具备了成为好学生的条件。如果有学生愿意跟你说说班上的事,聊一聊他以前的学习的感觉,那说明他很信任你,那他也具备了成为好学生的条件。但有的学生却抱着无所谓或者冷漠的态度,那是因为他之前得到的太多有形无形的“×”和可怜的分数已经让他心灰意冷,心理封锁,拒绝甚至讨厌学习数学。但老师不可放弃这类学生,学生渴望能在充满爱与信任的环境中成长,而爱与信任是在和学生自然、平等、和谐的相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找个合适的时间与他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老师应倾心听取,耐心引导,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人格尊严,告诉他“×”并不可怕,“×”旋转可以变成“+”给自己加分。始终让他感觉到老师是关心、爱护自己的。“蹲下身来跟学生交流”说的不仅仅是一种姿势,更是一种态度,从心灵上接近学生,让老师多些亲和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上述学生采取放低门槛,给出,别忘了针对错误原因有针对性地批语,针对没有结果的思路添加提示,并多用鼓励的话语。让他通过努力取得“小步子”进步,带来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的同时,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多元评价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之间充满互助与竞争,时刻都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利用成功教育的出发点是成功,归宿也是成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心理换位,让“×”成为双人浆
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即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但主要差异在非智力因素上,而非智力因素又包含意志,兴趣,毅力等等。作为高三的数学老师,做了大量的题目,机械性、技术性、分解性思维所占比重很大,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所以不能轻易根据数学成绩给学生贴上带“×”的标签,要时常注意做到心理换位,如果课堂上某学生的回答偏离了你预设的思路,不要轻易否定他的想法,切忌将学生的思路扼杀在雏形期,否则学生心理上已经给画上了“×”,熄灭了思维的火花。也不可轻易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常用“假如我是一个学生”来认真考虑自己的言行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次想法,每一次发现。时刻把学生看作有思考能力、有发展潜力的人,鼓励学生对不同的方法作进一步探索,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教与学的氛围,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真正地在“悟”中学数学,其实单单“悟”还不够,还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掌握“读、写、算”这些基本要求。信息材料让学生自己读,思路方法让学生自己讲,实施过程让学生自己写,计算结果让学生自己算,拓展联系让学生自己想,总结反思让学生自己说。让老师的主导作用渗透、消融在平等的对话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思维灵活性,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有人将高中生的学习比作马拉松,需要体力、耐力和毅力。而高三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是在做题,听题中度过的。如果一个班级是老师拽着学生往前跑,有的学生基础不错,能紧跟其后,越学越有劲,好上加好,渐入佳境;而有的却跟不上,落得很远,越学越没劲,成了所谓的困难生,造成两极分化严重。这时老师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比如分层教学有没有实施?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课堂气氛是否轻松、活泼?所题问的问题是不是太大?是不是在自问自答?该化解成哪些学生思考后能回答出的小问题?更不能频繁出现“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缺少思考性的问题造成课堂的“虚假繁荣”。教习中老师应是合作者,激励者,促进者,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传递过程,结合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充分鼓励学生暴露思维过程。“赏识教育”创立者周弘提倡“让孩子与幸福有约”,学生的每一天,每一堂课都是唯一的。高三学生两三年来所得到的“×”不计其数,有些错误可以组织学生自纠,在自纠的过程中得到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找到了自己问题所在,实现了“×”向“√ ”的转化,同时总结出自己的解题心得,获得了成就感,找回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对于自纠有困难的问题,老师辅导并注意收集共性有价值的问题,针对共性问题安排追加变式练习,学生自己多尝试,改善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检查纠错效果,寻求最优解法。相较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过程,体现出学生的成长过程,减少学生学习困难的产生。
我们的学生确实需要“挫折教育”,但凡事都得有个度,挫折太多便成了“苦难教育”。老师要要多多欣赏学生,信任学生的能力,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成为双人浆,师生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划出无知之港,驶向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