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于漪的语文学习兴趣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于漪的语文学习兴趣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兴趣不仅是一种学习动力,还是一种充满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P170)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2](P37)一个人一旦对某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且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从古至今的教育家都很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于漪老师始终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把握中学生好奇、求新、感^等心理特点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来激起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强烈欲望。本文将从课型常新、方法多变,以情激趣,增强智力教学以及注入时代活水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于漪老师寓教于趣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常新,方法多变

由于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好胜心理,新异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所以课要上得有新鲜感,不能千面一课,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陶行知说,教学是“教师创造学生,学生创造教师”的过程,创造的关键在于一个“新”字。[2](P36)于漪老师的教学,始终追求一种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求变精神,变才能出新,变才能把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老是一副面孔,只会导致审美疲劳。就拿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来说,于漪很重视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将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漪特别重视教学导语的设计,针对不同文体、风格的文章,她会设计不同类型的导语,有的是抒情式导语,声情并茂;有的是怀旧式导语,温故知新;有的是悬念式导语,令人好奇。另外,于漪在通过设计不同的课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方面也做了精心的探索。例如: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把学生带出教室,在校园里边观察边上课;讲《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先让学生画出平面图;教《连升三年级》,让学生听相声录音,感受相声的京腔京味;讲《孔乙己》,先请学生填写孔乙己的履历表……由于教学形式的不断变换,学生的学习情绪一直保持着亢奋状态,课堂活动的气氛也始终和谐高涨。

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觉得内容枯燥无味。于漪通过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每个单元、每篇文章都有新鲜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语文教师应该注重钻研教材,清楚把握每篇文章的个性,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所获。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设计;相同文体,亦有不同的设计。如果说不同文体、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采用不同的课堂设计使教学灵活多变,这还比较容易做到。那么同一文体、同一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的课堂设计则不易把握,颇费斟酌。就拿记叙文的课堂教学设计来说,于漪老师在设计《茶花赋》这一课时,紧紧抓住“心都醉了”的“醉”这一传神关键词,运用前呼后拥的方法,讲深讲透,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索“醉”字所要表达的意境美;在教《记一辆纺车》一文时则从构思的角度挑起矛盾,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仔细思考、推敲;教《秋风萧瑟》则是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联想,引导学生驰骋于曹孟德的《观沧海》宏阔意境之中。正是这种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兴趣的火种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以情激趣,以情激情

注重学习兴趣,突出情感教育是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把课上的情趣横溢,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在尝到知识的甘甜后,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狄德罗说:“读书要入迷,入迷的读者总是在作品里扮演一个角色,使自己处于人物的地位。”[3](P162)要使学生走入这种境界,教师除了以新奇的知识、有趣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外,也可以用以情激趣法,即用自身的教学激情及个人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语文作为一门有丰富内涵的科目,教材中很多歌颂先烈、革命前辈以及英雄人物的好文章,课文本身就饱蘸着作者自身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教师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尚的情操,精彩的语言,带着感情教,带领学生阅读、思考、咀嚼、体会,学生心田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倍增。[4]通过情的感染,可以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于漪老师在授课时就曾特地请来专业演员给学生作示范表演,邀请作家和记者来给学生谈写作经验,还带领学生欣赏男高音独唱会等等。这些活动的举办,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对语文的学习热情高涨,把学生领进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正是由于她自身对教育的热爱,散发出的教学激情,使她在讲《春》时,让学生感受到仿佛春天来到了课堂;讲《雪》时,让学生感到雪野即在眼前;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使学生和她一样对小女孩产生深深的同情等等。学习语文的过程也就是师生情、生生情、文本情三者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师生感情更容易沟通,学生的兴趣也就自然能深化,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方能持久。

于漪老师满怀激情的一句话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例如于漪老师在教《,你在哪里》时,课堂上哀思如潮,学生深情流露,难以自控,课堂参与积极性很高,表现出极浓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在备课过程中她自己的教案就是用泪水写出来的。于漪说:“一个语文教师当自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时,感情就会发生井喷,势不可遏,课堂上就会闪烁火花,产生能量,推动学生的思想感情向前迈进。”[4]教师的情是沟通作者的情和学生的情的纽带,教师心中要有一把火,只有燃烧了自己,进入角色,披文入情,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之火,以情激情。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甚至不顾自己身体健康,顶着风寒,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而支撑她的巨大能量就是她对学生无私的爱。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必须要倾注自己的爱,以爱动其心。

三、开拓广度、深度,增强智力教学

基于语文学科内涵的丰富性,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课文的表层,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中或显现或蕴含的思想高地、智慧高地。因此,课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使学生体会到思维带来的乐趣,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主要领域就是思考,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5](P34)教师要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要做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不是简单地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应该组织学生积极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获得知识,用自己的思维理解知识,不能为了进度等因素压抑学生的思维萌发。另外,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掌握、理解能力等因素,适当加深难度和深度,诱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于漪老师早已意识到,培养学生不仅基础要扎实,知识面要宽,而且要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为此,于漪老师提出要把课上得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不断让学生思考,让其体会到思维劳动的快乐以及探究新知识、获得新技能的乐趣与喜悦。就拿《晋祠》来说,它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内容浅显易懂,若是按照一般的教学要求,在课堂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况且文章结构的划分以及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学生早已熟知,再强调也只是简单的重复,这样只会让他们感到厌倦。所以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使课上得丰满,于漪老师在授课时首先从广度上开拓,扩大知识面,即选择合适的知识点进行延伸扩展。她让学生比较《中国名胜词典》“晋祠”条目与课文的异同时,引进了有关地理和历史知识、复习了物理的力学原理、传授了“看景不如读景”的艺术审美常识……这样开拓,能收事半功倍之效。[6](P93)其次从深度上,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于漪老师设计了辞典条目与课文的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对文艺性说明文的本质特征有了了解,提高了对问题的认识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上得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在有限的文本中读出无限。

四、注入时代活水,力求知识常新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信息化的进程,当今是科技、文化等各种信息大量涌现的时代,教育事业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教师应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实现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让时代的活水流进课堂,让学生有所感奋。于漪在讲课的时候,她力求让学生及时获得时代的最新知识信息,用时代的信息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时代的活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灵,力争做到古代于谦在《观书》中所说:“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6](P10)例如:于漪老师教《活板》时,让学生在理解文字含义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毕N创造的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紧接着让学生举例当代印刷进展的情况,学生说有胶印,有彩色印刷,有喷墨印刷,有静电复印等等,学生情趣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遵循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根据课文的内容,应适当、有机地插入一些新的信息,启发学生的思考,把学生的学习和沸腾的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只要联系密切,衔接恰当,哪怕只是一两句话,也会让学生情绪昂扬,感奋起来。于漪老师说“世界之大,无处不是语文,培养语文兴趣的‘潮湿土壤’绝不局限于课堂。”[6](P77)于漪经常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听听音乐,看看图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在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的同时,也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应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也可以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亦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生发开去,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重视课内外相互贯通。教材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相对固定,它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太相符,再好的教材也具有滞后性。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我们把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隔绝在课堂之外,这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学生生命的浪费。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学内容的优劣直接关系学生学习的质量,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注入时代活水,力求知识的时代感,滋润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清流。所以要真正教好与学好语文,只有立足于社会的广阔,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才能促使学生的整体发展与综合成长。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一个大学毕业生刚迈出校门就会发现,他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一半已经过时了。因此,他必须从迈出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给自己不断“充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一定要有时代的活水,要勤于学习,不断进步与超越,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提升思想,净化感情,这样才能传递给学生最优质、最前沿的知识。以前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教师要有一条河流甚至一片大海才行,因为一桶水也许已经陈旧或者被污染了,只有活水才是常有常新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5](P178)这段话阐明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艰苦性和复杂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教育中教师长期、耐心、细致地启发、诱导、培养形成的。于漪老师把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目标贯穿在整个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将课堂当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战场,用智慧和情感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在继承、发扬前人优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语文学习兴趣说”。学语文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总之,给学生插上兴趣的翅膀,学生就会乐于在语文的天空中遨游,那么学生对语文内容的学习、掌握和研读也会变得有效和高效,也才能把学生引领进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让其感受语文的丰富内涵与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强.论语新识[M].长沙:岳麓出版社,2016.

[2]刘成.于漪语文教育思想浅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3]瓦・奇金・马克思的自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4]武玉鹏.于漪语文教育思想述要[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9(2).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