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活动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原理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活动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原理的实践与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季风气候显著”教学为例,研究如何运用活动教学设计原理组建活动元库,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提取并使用活

>> 项目教学法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活动元教学设计研究及应用的文献综述 GPS原理与应用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活动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反馈控制原理在国际结算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概率论在“结构设计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化教学在动画场景设计课程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实践活动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 认知美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CAI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动机理论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PBL教学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 差异教学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EDA仿真技术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设计实践在光电成像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和“项目”双驱动的《PLC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协作化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结构设计原理》研究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设计活动元

活动元1:“新知识点导入”活动元。活动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内容:组织讲故事、欣赏图片、观看视频、聆听歌曲、竞猜谜语、问题质疑、朗诵诗歌、新闻趣闻、实验调查等。

活动元2:“学习地理概念”活动元。活动目的:理解并掌握地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与之相关的对象范围。活动内容:运用图示(联系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演示(模型、实验、多媒体)、实地观察、联系生活经验、比较、练习等开展活动。

活动元3:“描述地理空间分布”活动元。活动目的:学会从位置(经纬度、相对位置)、轮廓、面积、分布格局等方面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活动内容:在图中找出某地理事物的图例;判断此地理事物分布状况(点、线、面);从总体分布特征(疏密、数量、方位、走向)、极值区位置、变化趋势、分布范围等方面进行描述。

活动元4:“描述气候特征”活动元。活动目的:学会从气温(整体高低、年较差)、降水(总量、年变化、年际变化)两大气候的要素以及两者的组合情况分析气候特征。活动内容:回顾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读懂图文资料,找出并判断气温的高低及年较差的大小,分析年降水量的大小及变化情况,说出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情况。

活动元5:“探究地理成因”活动元。活动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外在细节,寻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得出事物的内在本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内容:通过观察,提出质疑;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利用旧知识和已有的经验结合教师提供的各种资料和演示、实验等作出假设;通过观察、测量、调查、计算、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5.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活动元1。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以质疑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情境设置: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大门朝南和南北通透的房子的价位总是比其他的高,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见解。启发学生联系季节,夏季炎热而且常刮南风,南面的窗户大有利于通风散热。

(2)季风的概念――活动元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理解季风的概念,即“季”指的是季节,“风”指的是风向,从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比较能力。教师出示《东亚冬夏季风示意图》,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冬夏季风,判断各自的源地和风向。列表比较冬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小结:季风即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规律改变的风。

(3)季风的主要成因(海陆位置)――活动元5。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教师提供的实验和阅读材料进行观察、测量作出假设,再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夏季,海洋与陆地同时增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形成相对高压,风就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则相反。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归纳等活动,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讨论,促进了他们对问题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东亚冬夏季风示意图》,提出质疑:为什么季风那么有规律,夏季吹偏南风,冬季吹偏北风?思考:为什么拔掉自行车轮胎的气门后,气流总是从轮胎内吹出来,而不是从外吹进去(以此提示学生风向和气压的高低有关)。实验: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一个装水,一个装沙子,各插入一根温度计,用相同火力的酒精灯加热两分钟后再撤走。学生观察、测量温度的变化情况,感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教师出示《中国的海陆位置图》。学生结合已有的热胀冷缩的知识,通过分组讨论,提出风向和海陆位置关系的假设。学生参阅教材和资料得出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小结:我国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因而产生的季风气候也最典型。

(4)冬夏季风的特点(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活动元1,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活动元4,引导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入手,观察《东亚冬夏季风示意图》,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创设情境:同学们有没有出现过嘴唇干裂甚至出血的现象?这种现象大都出现在什么季节?前几天出现“南风天”,家里的家具和地板都冒汗了,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出示《东亚冬夏季风示意图》。学生自由讨论,列举生活中和冬夏季风特点有关的事例来说明。学生回顾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列表比较冬夏季风的性质特征、成因。

(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活动元3,在图中找出季风区和非季风的图例,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确季风区的范围和界线;活动元5,通过对示意图及配合《中国地形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会以山脉为界线的依据,两图配合,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既然我国季风气候如此显著,那季风气候是否遍布全国?教师出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质疑:图中我们看到当夏季风到达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时,就止住了脚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读图,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及冈底斯山)用彩笔描画并连成一条线。教师出示《我国沿北纬36度附近地形剖面图》。教师出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叠加《中国地形图》。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中国地形图和季风区分布图,小组探究冬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的原因。

(6)季风的影响――活动元5。教师提出质疑,学生利用所学的季风的概念、成因、冬夏季风的性质三个知识点,探究、思考、讨论,从中得出结论;通过观察示意图提出质疑,然后运用锋面雨这一原有的知识点,配合教师的板画和动画演示来突破难点,最后再做练习,得出结论;活动元4,从教师提供的数据计算并比较两地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以此判断出我国大陆性特征显著这一特征。

降水的分布(时间、空间)。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谁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学生回顾降水的分布这一知识点,再次观察《东亚冬夏季风示意图》,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组讨论、探究,各抒己见。

雨带的推移及影响。教师出示《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学生观察雨带推移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情况。教师提问:雨带为什么会移动呢?学生运用锋面雨的成因,探究雨带移动的原因。教师运用板图边画边讲,复习锋面雨的形成。教师运用动画演示锋面的移动所造成的降水空间差异。练习:夏季风最早进入南方地区,最迟退出,所以雨季长;北方地区则相反,雨季短,又因为不同年份夏季风强弱不一,水旱灾害频繁。

大陆性特征显著。教师出示“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的阅读材料,并让学生比较我国齐齐哈尔与纬度大致相同的法国巴黎,看它们冬、夏季气温和气温年较差有什么差异?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程的实施,活动教学以其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为地理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因此,教师要在明确把握课标的前提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将课标细化成一个个学习任务,并将每个学习任务设计成一个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独立的活动元,然后将这些活动元有机地整合成教学设计,运用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宝芳.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05).

[2]朱玲.例谈初中地理情境教学学案设计的策略[J].地理教学,2015(19).

[3]张婧婧,孙明霞.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地理教学,2015(20).

[4]蔡汉贞.初中地理启发教学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吉林教育,2014(23).

[5]钟作慈,杨德军.浅谈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兼及对内地课程改革的若干反思[J].地理教育,2006(04).

[6]章建忠.怎样才能教好初中地理[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