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破在于“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破在于“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地形图的判读”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本着新课改“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的理念,在教学中摸索尝试,积极开展地理劳技课活动、合作探究活动、图表比较活动和填图活动进行本节的难点突破。

关键词:难点突破;地理劳技活动;合作探究;图表比较;读图

“地形图的判读”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理解等高线及相关地形判读、掌握分层设色图、剖面图等知识,涉及的概念多,空间广。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达到眼里有“线”,脑中有“景”,即能将平面的等高线还原成立体的景象。这对刚迈入科学殿堂的初一新生而言,很难。因为他们抽象思维尚不发达,学生缺乏空间、立体的概念。另外,他们野外经验也不丰富,对山谷、山脊、鞍部等概念本身就比较模糊。

“地形图的判读”身为开篇之作,是以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学习和学生地理思维养成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地理入门,处理不好,定会加深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难”更要“破”。下面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谈谈,不到之处,尽请指点。

一、切入难点――开展地理劳技课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开头就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如果教师只是单调地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面对费解的知识,很容易产生疲惫的状况,注意力涣散,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因为学生的注意力是短时的,最长能坚持10~15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那么如何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帮助他们迎难而上呢?

教学开始前一两天,我结合这一时期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要求学生回去“切土豆”,自制一个小教具即“等高线模型”。首先,要求学生尽量挑选一个10 cm左右长,头细尾巴粗的土豆。然后从尾部切掉小片,能让剩余部分竖立在桌面上,造型像座山。其次,每隔2 cm(尺寸可据土豆实况自行调整)切一片,要求切下来的片,上、下面是平行的。接着将切好的土豆片按从底到顶的顺序垒起来,还原之前的小山样,通过这样的操作,一个自制的简单“等高线模型”就生成。最后将土豆放在纸上,拿出笔沿着土豆的最底部描出其轮廓,描好一个,去掉一片,依此法重新描出下一片的轮廓,直至顶部最后一片。

皮亚杰说:“一个人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往往切断了与思维的联系。”活动做完,学生就该思考:“老师教我们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呢?”他们自然就会到我预留的问题上去找答案。我给他们的思考题是:(1)在土豆上任选两点,把桌面当成海平面,你能分别量出这两点到桌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吗(计1 cm实际代表100 m)?通过量算你能理解海拔的概念了吗?那你能计算出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吗?通过计算你能理解相对高度的概念吗?(2)那么最底部土豆的上顶面的海拔应为多少?(200 m)以此类推,第二片顶面应为多少?(400 m)接着应是多少呢?(600 m,800 m)(3)请你在纸上标出每层土豆轮廓对应的海拔高度,现在你能明白,立体的小山是如何转到平面的纸上吗?

有了他们的动手经验,上课伊始,我规范操作下“切土豆”,学生则用橡皮泥代替制作简单等高线模型,以劳技课的形式开篇来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学中玩玩,以乐促学,突破海拔等基本概念的难点教学。

二、深入难点――结合媒体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不是仅靠切切土豆,教师口头讲解和几幅图片就立马能形成空间思维和认识。因此,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播放“等高线的制作过程”的视频,巩固刚才的活动结果后,问学生从画面上你能否看出坡陡、坡缓的地方等高线分布有何特点?播放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图片,让学生思考怎么用等高线把它们表示出来。而在讲到“绘制地形坡面图”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播放下过程,然后问学生:“你知道剖面图是怎么绘成的吗?”学生通过视频的回放,仔细观察可得到这么4个步骤:(1)画剖面线;(2)定交点,描出剖面线与等高线相交的各点,读出其海拔;(3)坐标图中定交点,从上述各交点引垂线至对应的海拔高度;(4)连曲线,将坐标图中的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通过媒体的展示帮助创设的一个个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脑地图”的建立。而“以生为本”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聚集了众人的智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探索,加深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三、巩固难点――设计图表,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活动

比较活动就是把相近、相似或相对与相反的事物加以对比,从而清晰地分辨事物的区别和特征。本节知识具有很强的对比性,设计如下的图表进行比较活动,可避免学生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能让其理清思路,加深对难点部分的理解记忆。

教学时要求学生在相应的山体部位用醒目的颜色标注出来,结合表格中的数值加以判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消化难点――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读图活动中提升

为了有利于深化理解地形图的判读等相关知识,做到学用结合,可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练习来消化难点。例如,在下图中填出:

1.下图为我校附近一座小山的等高线示意图,图中标出了四条可供选择的登山线路。该校的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选择其中最轻松的线路到山顶。他们应选择的线路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电信局准备在此山上建电信发射塔(塔越高手机信号越好),在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你帮他们选一个好地址是( ),理由是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的练习,学生将等高线的特点、相关地形图的判读等知识合理运用并再现出来,难点被消化了,知识也就掌握了。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各种实践活动,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难点就有效地被“破”了。

参考文献:

陈友军.浅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中学教学参考,20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