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艺术观在《2012》电影场景中的呈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艺术观在《2012》电影场景中的呈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对美国大片《2012》当代艺术美学观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2012》之所以成为一部在当代艺术美学方面的电影典范,该片有几点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1)强烈的人文思想与其真实性的幻想体验;(2)极强的末世恐惧和忧患的隐喻力量;(3)“大气磅礴、恢弘震撼”意象场景。《2012》这部影片在灾难的想象中展现了人性的深刻和伟大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当代艺术美学观;《2012》;人文关怀;忧患意识;意象场景

美国大片《2012》虽然不是电影中的顶级之作,但它带给我们的超级视听享受和人文哲学思考如此之巨大和丰富,无论在超经验的灾难美学呈现方面,还是其对生命绝对价值的张扬与拯救等方面都不失为一部精品之作。在这部末世灾难片中,几乎囊括了灾难的所有元素,这些天才般的幻想场景和景观构成了无比震撼的视觉效果,在这些场景背后,我们会感受到无比温暖的人性光辉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倍加焦虑。让人们思考灾难图像背后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由此意义我们可以看出《2012》这一美国大片在众多电影中有非常可贵的当代艺术美学判断意义。

当代艺术美学观是什么呢?

就当代艺术美学观而言,作品本身不一定能带给人视觉的愉悦,画面也不再以古典美为标准,作者更加倾注于作品本身表述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观者对设置场景的情景体验,指引我们思考图像背后的东西及其真实的心理暗示。艺术家由创造视觉美感转向社会性和批判性,当代艺术也切入当代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性别问题、种族问题及个人生存状态问题等。甚至更大一点的环境问题、宗教问题、地缘政治问题和人类文化格局问题,都可以在当代艺术里进行表现。由此,“当代性”就成为我们审视和判断当代作品的核心价值。影片《2012》就呈现了这样一种意义所在:灾难的场景带给我们有别于传统愉悦和经验之外的美学思考。这种美学意义所在,正是当代电影艺术及其他艺术需要关注和呈现的美学表达形式,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方向。

《2012》作为一部在视觉和思想上非常具有震撼力和深邃性的影片,作者以个人独特的视角和独立思考的品质阐释我们理性和经验之外的另类电影场景中的意象境界;并且作者在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上续写了其艺术创作的又一传奇。这些,足以让《2012》成为一部在当代艺术美学方面的电影典范,在上述诸多的美学因素中,该片有几点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下面,笔者就从当代艺术判断的美学基础来谈一下这几方面的感受。

一、强烈的人文思想与其真实性的幻想体验

在电影《2012》中,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充当了一个哲学家的角色,作者没有沉迷于照顾观众的视觉愉悦,而是尽力展示一种恐怖与绝望相交的末世灾难图景,在人物与事件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了作者对当今社会环境的批判态度,表达了作者对生存环境与技术扩张的忧虑与危机感。

电影《2012》叙述了人们必须面对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浩劫。杰克逊一家在寻找和前往方舟基地的过程中,经历无数灾难的生死考验之后终于到达了方舟基地。通过这个运动线索让观众经历了许多心理深处的情景体验。杰克逊一家在城市逃亡的时刻,我们看到人类所谓创造的文明在顷刻之间毁灭,天崩地裂,高楼倒塌,高速公路瞬间碎裂瓦解,驾车的一对老夫妇被惊天的地裂吞噬。加利福尼亚沉入大海,黄石公园火山爆发,陨石雨让地球变成一片火海,海水漫过喜马拉雅山等几个大场面,在这些场景中导演刻画和渲染了自然力量的神奇与伟大、无常和诡异,提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生存危机,尽管这种危机感只是通过电影的虚拟和娱乐方式表现出来的,但我们能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震撼,思索我们人类的生存方式。作者在虚幻的影像中铸造着末日画面与场景的真实性,此种真实性从心理和现实的角度描述了事迹的原初状态,在绝望、恐惧、惊慌和悲哀中叙述人性的价值观与对生态环境的个人忧虑,并让这种真实图像传递出背后的警示意义:我们是谁?我们该怎样生存?罗兰•艾默里奇曾说,“灾难电影是一种很极端的对决,关系着生命的存亡,是你死我活,力量悬殊的一种较量。对我而言,我喜欢描述城市遭受虚拟的劫难,那样会让大家警醒,居安思危。因此,从作者讲述中我们可体会到该片深邃的人文情节与社会责任感的思想痕迹。

在艺术界,人文关怀是一个多年来一直长盛不衰的话题,《2012》这一影片在灾难的想象中展现了人性的深刻和伟大的艺术价值。男主角杰克是一个失败的作家,他为了拯救家人而经历了无数的浩劫与磨难,特别是驾驶汽车狂奔于路上的情景和在危难之中相互搀扶的情景,让我们体会到一个普通人为生存而付出的汗水与辛酸、痛苦与绝望,这种对生命个体珍重和家人亲情的表露,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飞行员萨沙,为了让其他人安全撤离,他拒绝了别人要他一起撤离的劝告,飞机滑下了悬崖。俄罗斯商人尤里,在方舟即将关闭的最后时刻,首先弃自己而不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两个孩子送上方舟,显示了人性道德在最后时刻的宽广力量!美国总统在明知灾难后果的关键时候,凛然选择与自己的人民战斗到最后时光,全部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生命和文明的脆弱,但也触及了我们心灵深处温情的余晖和对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影片在其他地方也更多切合了当代美学判断观点,它把我们人性中最真实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导人们思考和判断我们富有价值的东西,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其内含价值更加丰满和清晰。

二、极强的末世恐惧和忧患的隐喻力量

在笔者看来,《2012》影片除了带给我们震撼的视觉效果和人性温情之外,还有一个非常让人心理纠结的末世忧郁和忧患情怀,导演把个人的心灵经验与超级幻象以世界末日的恐怖图景与黑暗的形式呈现给世界,漫天幻想,如歌如泣。影片画面如动态的末世纪念碑,处处充斥着窒息与绝望的悲哀,画面形态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有着非常强的隐喻力量,这正是该片价值的又一体现。

《2012》这部末世灾难片,表现了高度现代化的西方社会的深刻危机感,技术扩张和环境危机,是当今社会深重的生存矛盾。人们已经不再信任自己的生存环境了,如果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在《幸存者回忆录》中是“以其怀疑主义、激情和想象力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那么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则是以其忧郁的心境,忧患的意识,挥之不去的灾难情结和澎湃的创作力审视了一个被摧毁的地狱般的人类文明。影片中对毁坏的地狱般的城市遐想,恐怖遍地的流星火灾,还有山崩地陷的末日图景,共同引导我们思考远古和未来的时间概念,对人类的阴暗情绪在银幕上通过图像而非语言伸展。我们在解读图像时会感知到未知世界的精神信号,在阴暗世界的丝丝感动中用幻觉的触角探寻人类与生俱来的微妙忧患心理,以延续我们作为“人”这个层面却又无法摆脱的生活。影片展示了罗兰对文明末日废墟的个性解读和未来思考。导演用影像的表达方式诉说了对当今世界表面景观的关照及透彻的怀疑,他呈现出了世界后天的预言,并用人性的曙光怀疑这种预言的可怕结果。人类最终通过方舟的力量拯救了自己和未来,隐喻了作者最大的期望。

《2012》影片中忧患的隐喻力量在其他艺术作品中也有所呈现,波兰画家贝克辛斯基的作品也以其独特的幻觉创作方式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的荒凉世界。画家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绘画描述了一种末世的恐惧与黑暗,地狱描绘几乎是他油画的全部主题,他个人的心灵经验用恐怖的形式呈现给世界。同样是灾难的场景,贝克辛斯基的作品并未直接取材自神怪传说、奇幻文学作品,也不是单单沿袭人们无数个世纪对神秘地狱的遐想,我们在画作中也并不能体会到未来或远古的时间概念,这只是幻想。画作向我们仿佛展示了《2012》影片中灾难发生后的地狱般的景象。贝克辛斯基的画作中疑问和无助刻在了骷髅神经质的凝望和低头中,也刻在了我们的面前。也存在着极强的末世恐惧和忧患的隐喻力量,通过画作“凝固的悲哀”长期拷问着人们的心灵。

当然,在末世的地狱场景里,导演在影片中用丰富的细节描述了悲伤和恐惧之下的忧患文明。我们生存空间和生存意志正受到可怕的侵蚀,我们无法面对且无法改变,唯有心灵的力量可净化我们的生存的世界。在影片的结尾,宗教的力量让遭受劫难的人们平静面对灾难的图景,凝神静思,该片的隐喻思考又是如此高深!在人类文明遭受灭顶之灾的末日境况之下,如此淡定的场景似乎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弥漫着花香,流淌着清水”的别处桃源之另一世界,这一乌托邦的桃源胜景好像为心灵的归属完成着历史的使命。

我们可以这样说,灾难片现实的隐喻力量在某种意义上启示着人类心灵智慧的升华,不但检验我们对文明的认知与态度,还反映了人类在对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未来生存命运的重新思索上,让我们意识到世上如此渺小的火光此刻延续着内心的希望和需求。

三、“大气磅礴、恢弘震撼”的意象场景

“意象”方式的表达是当代艺术观的一个重要判断,它强调艺术家独立的判断人格和个性化的创作品格。在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中更加重视意境的情感表达,重意而轻形。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2012》这一影片中,导演用丰富想象,特殊的现代技术创造了大量的艺术图景,从震撼心灵的大场景的演绎到细节艺术形象,无不显示出“大气磅礴、恢弘震撼”意象场景,我们感受到的是超越心灵感受的末世体验。

一部好的影片,除了内在的东西之外,还需要强健的躯体,《2012》的躯体正是它恢弘震撼的场景艺术,铺就了它超级炫目的艺术特性。

1.多灾难元素的大汇聚。在这部影片中,超级火山,大地震,超级海啸,大洪水,地球磁场的逆转,地壳的断裂,城市的毁灭,遍地的流星火灾,如此诸多元素的大汇集,让影片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犹如末世灾难的大排队。

2.超酷特效制作的水平与完美集合的经典镜头。《2012》的2亿美元制作费用,创造了灾难片制作经费的最高纪录。《2012》在特效制作上非常出色,许多影片不能与其相提并论,无论在场景的大气,还是细节的完美与真实度上都可圈可点。如加利福尼亚沉入大海、海水漫过喜马拉雅山等几个大场面,全都显示了创作人员天才般的想象力和视觉特效技术完美结合。

3.大场面的视觉震撼力。导演善于驾驭特大场面的艺术表现力度,在城市的毁灭、加利福尼亚沉入大海等场景的渲染中,利用了铺天盖地的灾难场景图像,让视觉的满足度达到最大的限度,在心理需求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2012》之所以场面如此壮观,得力于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得力于天才般的独立创作品格,如此才成就了这样“大气磅礴、恢弘震撼”意象场景。

综上所述,《2012》这一影片不愧为一部集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为一体的当代优秀影片。它体现了当代艺术观的许多重要观点,也承载了许多深邃的人文思想,不失为一部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优秀灾难影片。

[参考文献]

[1] [英]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M].朱子仪,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2] 高莉敏.“灾难片”引发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J].电影文学,2007(19).

[3] 夏伟翔,傅宗洪.论美国灾难影片中的生态意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6).

[作者简介] 蒋莉(1975― ),女,四川南充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