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改革我们的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改革我们的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这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新时代,人才驱动发展,课堂培养人才。教育改革需要从课堂抓起,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要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必须改变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更多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教师在高效课堂中应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师;角色;探索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及新型师生关系的出现

高效课堂的首创者、著名教育改革实践者李炳亭将高效课堂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超市”体现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义性,琳琅满目、各取所需,谓之知识超市;狂欢是指从“知识”到“生命”,课堂认识、思想、价值的变化带动课堂发生“质变”。从这一观点出发,课堂成为学生展示青春活力的舞台,激发梦想的动力室,思想交流的对撞机,通过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这一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其变革意义体现在:建立“唯学”教学关系,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建立“唯生”的师生关系,即变“师中心”为“生中心”。

二、“师为主”:传统课堂之殇

在传统师生关系中,“师中心”有以下几种表现,在此总结出来,以便对症下药。

1.“填鸭式”教学导致乐趣全无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习方式缺乏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不畅通、教师的“一讲到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有问才答”剥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考试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习的乐趣荡然无存,甚至如果没有了教师的指示,学生反而愣着不知干什么好。而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着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2.“重教法轻学法”导致南辕北辙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已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被定义为单向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分开,泾渭分明。这导致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发学生做,教师问学生答的局面,缺少明显的教学互动机制,最终会导致教师教了,但是学生学不到点或者不知道学了怎么用。

3.“重教材轻学生”导致舍本逐末

重教材,甚至有人美其名曰“尊重课本”,是指忠实于教材内容,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即便发现教材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作出调整。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内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如果将教材奉为金科玉律,照本宣科地讲授,忽视教材的服务对象――学生的感受和接受能力,教师讲着累,学生学着没有效果,终将导致教学的失败。

4.“重知识轻能力”导致眼高手低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的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才是学习本身。传统教育体制单纯用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知识多少,成绩好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就不被教师欣赏,缺乏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掘,更缺乏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塑造多样化、创造性人才。这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会说不会做,严重缺乏实践、应用能力。

以上四点是根据多年从教经验发现的几点问题,也是教师在初等教育中应十分重要的四个方面。作为初等教育工作者,更要从课堂上改变传统师生失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中心。

三、唯生,为生:教师角色再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应由原来的“支配者”变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爱上课堂。完成这样的转变,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创新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1)学生都会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创新课堂形式,变革传统的“一问一答”“低头念课本,抬头问学生”的教学模式,如,把自然课搬到室外去,将社会课连接社会事,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平台。(2)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成员间气氛和谐,容易培养自信,学生进取心强,学习效率就会高,又能培养学生自己面对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3)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个学生都能实施自我管理,都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

2.师生为友,加强反馈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与学生做朋友。(1)要对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探索精神给予理解接受。(2)多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视角考量自己的教学方法选取的是否的得当,讲课的速度、方式是否易于学生理解接受。(3)放下自己作为教师的“架子”,俯下身来体会学生的感受,将与学生的沟通渗透在平时的点点滴滴,而不只是家长会时的关注,从学生的口中获得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