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陆客如何台湾自由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陆客如何台湾自由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自由行陆客都基于个人需求安排行程,也都能带回独特的台湾体验,这样的自由行,才是两岸人民相互了解的开始。

千呼万唤,陆客自由行正式上路了。

从“团进团出”到自由行

2008年7月台湾全面开放大陆观光客“团进团出”,三年后的2011年6月28日午时,中国国际航空班机载着首批自由行旅客降落桃园机场。抢得头香的北京八人亲友团,计划停留在大台北,前进和士林夜市、诚品书店,也打算游赏太鲁阁、日月潭。 康青龙街区。

这与问卷调查结果相差无几。根据《旺报》与“搜狐小区”网站合作做出的问卷调查,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最想吃的是地方特色餐与夜市小吃;最想搭的交通工具为高铁;最想入住民宿;最想去的城市是台北,花莲第二,台南古都第三;最想去的前三大景点是日月潭、、阿里山;最想买的伴手礼,凤梨酥打遍天下无敌手。整体来看,第一阶段陆客自由行,除了每日拉车行程骤减,仍未脱违团进团出的典型路线,或者应该说,一切都还比照旅游业者发给的引导手册或附送的福利(如台北101观景台免费门票),以及观光局印制的《陆客台湾自由行手册》行事。

如此自由行,在学者眼里,显然不足以与台湾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产生共振。中华科技大学副校长李英明便为文指出,“他们(陆客)的台湾之旅,被建构成一种简化的博物馆参观,其时间、动线、想法、态度、感想等都被各种介绍或指导说明所覆盖,多样性的满足和需求被限制甚至封杀,从而呈现观光旅游需求零度化状况。”

尤有甚者,电子媒体所呈现的陆客自由行,甚至被剥除到仅剩“血拼”:报道焦点不是花多少钱买东西,便是吃了什么台湾美食,似乎除了“必买”与“必吃”,台湾没有其余观光价值,相较于大陆团客为台湾行下的注脚:“不来台湾终身遗憾,来了台湾遗憾终身”,这第一阶段自由行思维似乎没有高明多少。

从“走马观花”进入“深度旅游”

台湾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事实上,绝大部分来自大陆的朋友初抵台湾时,都会出现“台湾与期待有落差”的反应。因为台湾落伍的城乡规划,已无法像大陆那样大刀阔斧重建,比之于全新开发的大陆都会,从表面上看,的确很难令人相信――这是一个亚洲先驱的城市。但是,外观与建筑绝不代表台湾的一切。

台湾观光旅游领航人严长寿两年多前即透过《我所看见的未来》一书,表达了他对台湾大量开放陆客观光的忧心与未雨绸缪。

但观光客是会成长的,从“走马观花”进入“深度旅游”,最高境界则是“无期而为”。严长寿关心的是,当陆客开始“深度旅游”,台湾能端出什么?自由行可不可能让陆客看见不一样的台湾,带走丰富的人文生活体验,收藏心里的感动,以换取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深度自由行?

“观光局长”赖瑟珍跳出来说话。为了“让陆客体验专属于台湾人的幸福感”,她推荐的景点是到淡水看周杰伦电影《不能说的秘密》场景;搭火车到福隆骑单车,吃个福隆便当。事实上已有旅行社为几个大陆年轻人安排了一趟很不一样的台湾自由行,包括南澳溯溪,晚上入住有开放式屋顶的宜兰民宿。作家彭蕙仙最想引介陆客朋友的也正是设计上融入本地元素的“民宿之旅”。“民宿之旅”收藏的不只有住的回忆,民宿老板各个有一肚子故事,加上口袋里装有隐藏版私房景点,这是最大的附加价值。

自然生态作家刘克襄《11元的铁道旅行》简体字版已在大陆发行。他讶异于对岸旅人对台湾“小站旅行”的高度兴趣,所释放的讯息正是“想体验不一样的台湾”。想看不一样的台湾?刘克襄建议,就去搭花东线和平溪线“慢游”吧,站站停靠的火车会带你抵达偏远朴素的小镇,以车站为圆心晃晃荡荡,一个全然不同于台北,也全然不同于制式化自由行的台湾就在脚下。

不一样的台北

如果只想停留在台北,也有不一样的台北。

美食文化观察家韩良露认为,台北有很多地方可以满足陆客如同在香港的“血拼”经验,但也有连结永康街、青田街、龙泉街(师大路商圈)的“康青龙街区”。这里遍布着不那么商业本位,散发特殊人文态度和美学精神的独立小店,这就是所谓的巷弄文化。禅者林谷芳这样说:“台北的巷弄文化非常精彩,不只是茶、服饰、饮食、文物、设计,每进一家就是一道风景。许多人看风景,总强调那个性的商品、个性的设计,但其实,根源在人,是那一个个在自家一方天地安顿的人,才成就了那一道道的风景。”作家舒国治则在《水城台北》写道:“巷弄,才是老台北进出、荡看、亲炙、年年感怀的真正生活空间。”

中国地产大亨冯仑曾在台湾骑单车环岛9天,骑了1100公里,见识到底层的力量。而他在台北时,则过着一种市民生活,到台大听课、逛诚品、散步西门町,听听同一个事件媒体各种不同的说法。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形容:“台湾是一个很中国、很现代的地方'如果做个形象比喻,是个很漂亮的女人,平时素面朝天不经意会忽略,但仔细停留会很喜欢她。因为很有气质,仔细看,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仪态很好,”

台湾人或许看不到自己的“漂亮”,台湾人或许更擅于自我批判与自我否定,但在许多观光客眼中,台湾最美丽的风景,并非山水,而是人的善良、热心与有礼。赵星对台湾的感动便来自于人。2010年8月暑夏,24岁北京女孩赵星一个人到台湾环岛11天,并在网络上发表了8万多字旅游报告,吸引近300万人次点阅,来年由天下文化出版成《从北京到台湾》一书。

“这一路我受了很多很多恩惠,然而更多的是来自于他们所带给我的不同视野以及友爱互助且谦虚礼貌的精神,我想这些所得大大超越风景和小吃带给我的影响。”

“少数的例外”

若要深究台湾的气质,肯定与喝茶有关。

文人嗜茶,“康青龙街区”有冶堂、紫藤芦、人澹如菊、耀红茶馆……文人荟萃。到台湾,当然要喝茶,体会茶背后的茶文化。但何妨拉远一点,到新北市汐止五指山“食养山房”吃饭喝茶。严长寿招待大陆、香港文化界朋友,安排的行程通常是参观金山朱铭美术馆,再到邻近的法鼓山用斋饭,请法师带领一到两小时的禅定课程。续摊则拜访淡水琉璃工房,或到阳明山泡温泉,参访林语堂纪念馆、钱穆故居素书楼。当时“食养”还在阳明山,一天的高潮就结束在享用代表台湾精致美食的“食养”人文料理,席间或伴随“汉唐乐府”的南管音乐。

相对于“抢抢滚”的土鸡城(这也是重要的台湾文化),“食养”之所以成为传奇,在于它并非来自专业设计师的商业设计,一开始甚至也不是为了卖餐而设计,主人林炳辉不过是一个对空间和料理有想法的人,希望创造一处安静喝茶聊天的所在。“食养”从这个念头逐渐“长”出来,却浑然天成地从饮食与空间体现了以中国为根,以台湾乡土为实,并接受日本文化滋养的台湾文化。“好像时间到了,因缘就会给你机会。”林炳辉说,这和林谷芳“在台北,开茶馆想赚钱的都倒了,能留下来的,都只是自己想有个喝茶空间的”的说法相呼应。

附带一提,“食养”员工必须学习泡茶、听古琴,早课是静坐,或听林炳辉讲禅学或《论语》。“琉璃工房”则是打太极拳。

喝茶还有一种新选择,就是茶艺师赵昆秀正在试验的“到我家喝茶”体验课程。她家住山水环绕的新店“花园新城”。对她来说,茶即生活,“泡茶”并非刻意的表演,而是生活中的自然,生活中的细致,透过在自家为客人泡茶而非卖茶一边泡茶一边讲茶,她相信这样“非课程的课程”才能让人与茶结下最深的缘分。

可长可久的凝视旅游方式

“给自由行的旅人自由吧!”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社会学媒体与传播研究博士赵哲圣因此投书媒体。

也许必须先回头思考旅游的本质。人们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离开他们平常生活和工作的地房,并且去消费平常不太情愿消费的商品?英国兰开斯特大学教授、社会学家约翰・厄里在《观光客的凝视》一书中开宗明义指出,因为这会带来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愉快经验,“当我们‘出游’时,我们会怀着兴致与好奇心来看周遭的事物,换句话说,我们会‘凝视着’我们所碰上的一切。”所以观光行为涉及“偏离常轨”,是“一种有限度地摆脱那些日常生活习以为常的惯例与行事作风,好让我们的感官投入一连串与生活上的‘平凡无奇’形成强烈对比的刺激”,这解释了何以游客总是大肆采购,大吃大喝,或者表现得与平常判若两人。

但陆客台湾自由行又比之一般“出游”复杂,因为渗了历史的因素。大陆人对台湾怀有某种来自流行文化或“开放进步”的“梦想”,譬如赵星,她来台湾是为了一圆“17岁的梦想”。台湾人之于陆客,一方面充满“大赚一笔”的期待,一方面又有着摆脱不掉的历史所加诸的各种情结,换句话说,陆客“凝视”台湾,同时也放大“被凝视”。

所以赵哲圣才会有如此的反思:“从目前的现象看,我们实在太在意游客‘被看’后的经济评估”,这使得自由行变得不自由,不寻常,“或许,我们不应该急于营造非比寻常的经济获利与观光诱因,而应该去创造游客尽情放纵与心灵升华的‘寻常’之旅,这是台湾旅游的强项,才是可长可久的凝视旅游方式。”

应该这么说,当自由行不再只有排队和坐车,不再只有日月潭、阿里山,不只有蚵仔煎、凤梨酥,当自由行陆客都基于个人需求安排行程,也都能带回独特的台湾体验,这样的自由行,才是两岸人民相互了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