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展会看纺机技术进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展会看纺机技术进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6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我们对展会展出的新产品和未来设备发展趋势的探讨和分析才刚刚开始。从这次展会可以看出,全球纺织机械呈现出了向智能化、高效率、节能和绿色环保发展的趋势;国产纺织机械在可靠性、数控化、节能和外观质量等方面出现了进步明显;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系统发展速度较快,纺织厂管理更加便捷。

高产化连续化仍是纺纱趋势

本届展览会实物展出纺纱主机、辅机200多台(套),包括自动落纱的粗纱机、集体落纱细纱机、细络联、半自动转杯纺纱机、喷气涡流纺纱机、自动络筒机以及筒纱自动输送、包装线等。棉纺成套设备呈现出高产、高速、自动化、连续化、信息化等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监控管理技术发展较快,在线监控管理系统覆盖了从设备运行到能源消耗的各个生产环节,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手机终端等装置实时掌握生产现场的相关信息;国产专用零部件质量与寿命提升较快;国产纺机创新力度加大,出现了一批新技术和新装备。

梳棉趋于大条筒大容量化

可以看出,国产清梳设备制造厂商更加注重产品制造水平和外观质量的提高,同时国产梳棉设备在制造质量、在线检测诊断和控制技术、多维一体自适应连续供棉技术、新型滤尘器能效等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

展出设备表明,稳定可靠、节能增效、智能化、宽幅化、圈条器大容量化将成为今后梳棉设备发展的趋势。如郑州宏大的梳棉机机幅为 1220mm,特吕茨勒、卓郎(常州)、青岛宏大等梳棉机的机幅为1280mm,克罗斯罗尔梳棉机机幅为1250mm,立达梳棉机机幅是1500mm。梳棉机圈条器大容量化,可以显著减少换筒和并条搭接头,达到提高稳定纺纱品质、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的目的。比如,特吕茨勒自动换筒圈条器可以满足Φ1200mm超大直径条筒的要求,容量较Φ1000mm直径条筒增加43%。

除了普梳设备的这些趋势和特点以外,精梳机还呈现出了自身的发展特点,即运行速度和纤维适用性不断提高。本届展会上,精梳设备的运行速度又创下了新纪录。比如,立达精梳机速度为550Nip/min,实际产量达90kg/h,日产精梳条超过2吨。同时,精梳梳理质量也达到了新水平。比如,立达精梳机锡林梳理弧长130°,高度可调(即锡林的有效精梳面可调),可有效提高纤维的利用率;昊昌公司研制的化纤专用精梳机,使纤维适纺性不断提高。

此外,精梳设备向大圈条发展的趋势也更加明显。比如,特吕茨勒公司和丰田公司合作的精梳机,最大输出条筒直径为1200mm,经纬股份研制的精梳机,输出条筒规格为1000 mm。同时,各精梳成套设备制造企业还以各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棉卷换卷、运输系统,预示着棉卷输送自动化将成为主流。

并粗细适应高速少人需求

从展品可以看出,并条设备的运行速度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比如,立达公司生产的自调匀整单眼并条机,最高出条速度可达1200m/min。特吕茨勒公司推出的并条机配置了1200 mm大直径条筒,增加了条筒容量,减少了条筒运输、换筒,以及棉条接头次数,提高了并条质量及设备效率,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人可操作机台增多。

许多业内人士对双联并条机的发展前景看好,相对于传统双眼并条机,这种设备具有机器运转效率高、整个纺纱流程配台灵活等优势;相对于两台单眼并条机来讲,它又具有占地面积少,人力需求少等优势。

国产自动落纱粗纱机技术进步明显,粗纱机单锭检测及电子牵伸将成为粗纱机发展的方向,而且落纱形式趋于统一。本届展会上,国内企业参展的7台自动落纱粗纱机全部采用了外置式自动落纱系统,这种落纱方式具有易于维护保养、挡车工操作方便等特点。

细纱机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高速、节能高效、超长、智能化、粗细络联等五个方面。国产细纱机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单锭监测系统、粗纱停喂装置、粗细络多机联合、远程监控以及丰富的花式纱装置等,大多数厂商推出的细纱机均已符合超长车的特点,而且电子牵伸也趋于标准配置;集聚纺装置已成为细纱机常规配置模块,以四罗拉形式为主;短车集落改造、智能落纱小车和集聚纺技术发展有了新的进步。

除主机以外,专件技术进步步伐也在加快。比如,摇架正朝着压力稳定、平行度好、纺纱适应性全面、安装使用便捷、操控轻松等多功能、全方位方向发展;高精度无机械波罗拉已经普及,新型纺纱用罗拉发展较快,产品向高、精、细方向发展;细纱锭子产品更加适应高速纺纱、纺高支纱、紧密纺、自动集体落纱需求,配置了自动夹纱装置、应用了小孔径轴承、缩小了皮带P直径、减少了能耗;国产钢领高速性能及使用寿命普遍提高,国外产品在表面涂层方面继续领先,特别是在提供纺纱钢领、钢丝圈整体解决方案方面,国内制造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

新型纺纱需解决原料问题

可以看出,生产企业更注重气流纺设备对原料的适应性,而不是单一的追求高支、高产;设备生产企业开始从降低能耗和占地面积角度研制、改进设备,气流纺单机容量不断提高,最大单机容量已达到600锭;国产半自动接头技术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已达到国外产品的同等水平;未来发展方向一是向更粗支纱线发展(目前部分人士不太认同这一观点),二是通过设备改进,生产锻彩纱等特色纱线。

不少人士看好涡流纺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指出,涡流纺要获得较大发展,生产企业应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解决原料适应性问题,目前涡流纺设备做得比较好的产品是粘胶和涤纶,以及两类原料的混纺品种,今后一段时间涡流纺应重点从设备和纺纱工艺方面拓展不同原料的适纺性;二是如何防范涡流纺“弱捻纱”的产生。

自动络筒机更加智能节能

近几年,国产自动络筒机水平进步飞快,正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从展会可以看出,自动络筒机正朝着智能化、信息化、节能、绿色环保、省人工、免维护方向发展;设备的智能化、信息化趋势更为明显,全面设备信息采集和远程故障诊断正在变为现实;无槽筒精密卷绕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将在未来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自动络筒机长度不断加长,各家均已实现纱库型设备最长80锭、托盘型设备最长72锭的目标。

织造机械更高速节能环保

本届展览会共展出各类织造准备设备46台,展出各类无梭织机共155台;织造和准备机械整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展品覆盖了从棉织物到玻璃纤维织物的广泛领域;模块化、通用化、高速、节能和环保是织机的发展方向。

整经机批量换筒效率提高

大V型筒子架已成为整经机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具有经纱张力差异小、利于高速整经的特点和优势。国内分批整经机设计最高速度为1200m/min,与上届展会样机技术指标持平,由于受纱线张力、机加工、制造和装配精度限制,整经速度没有进一步提升;整经机幅宽系列(1400mm~2400mm)已经可以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筒子架与车头伸缩筘之间无导纱器,特别适于生产中高支经纱品种以及对摩擦敏感的某些短纤维,有利于实现高速运行,降低断头率;断纱检测装置可检测夹纱器内有无纱线,并具有集成自动检测当前纱线头份数的功能,提高了批量换筒纱的效率。

浆纱机信息化应用增多

本届展会浆纱技术没有质的突破,但在精益制造、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应用等方面有了较大进步;浆槽幅宽已经达到2400mm甚至2800mm;智能化控制系统可对浆纱工艺参数实现采集、精确控制、存储、传输,可与ERP管理系统对接;双浆槽浆纱机采用七单元或九单元传动,设计速度最高达180m/ min;预湿浆纱机的应用范围受限,主要是预湿浆纱工艺现阶段尚不适应所有品种需求;染浆联合机在技术指标等方面没有太大变化;经浆联合机市场需求较少,技术指标和技术水平没有显著提高。

剑杆织机速度明显提高

速度提高是剑杆织机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本届展会上,必佳乐公司展示的新机型速度达到850 r/min。该机优化设计了剑头,使之更轻量化;优化设计了梭口形状,使剑头更靠近钢筘运行,进一步缩小了开口;同时,它在机架和引纬机构刚性、控制系统稳定性等方面亦做了改进。

市场需求是产品和技术发展的导向,剑杆织机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步。牛仔布剑杆织机幅宽从以往的190 cm为主改为220 cm或230 cm为主,适应了轻薄弹力牛仔织物的需求;家纺装饰织物剑杆织机上,无剑带导钩引纬、积极式交接剑头、电子旋转纬纱剪刀等新技术得到应用;毛巾剑杆织机大都采用伺服电机驱动的筘动起毛圈技术。

喷气织机更贴近市场需求

国外几家主要厂商研制的喷气织机在高速、高效、品种适应性、能耗等综合指标上依然保持着优势,在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方面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而国内各喷气织机生产商参展车速比上一届均有所提高,基本都可以达到1000rpm左右,说明国产喷气织机制造技术有了较大进步。

广泛的品种适应性是未来喷气织机重要的发展方向。从本届展会可以看出,各厂商推出的机型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纬纱颜色6色、8色等机型较多;喷气织机自动化程度提高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几家国外喷气机采用了电动独立织边机构,节省了传统的综框,提高了喷气织机的适应能力;欧洲机型主传动标配采用超启电机直驱技术;丰田公司电子开口机构是本届展会的亮点;通过对元器件优化设计、采用引纬自动调整软件来降低能耗。

从本届参展机型看,喷气织机在向高速高效、广泛品种适应性、低能耗、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国外必佳乐、丰田、津田驹等几家公司依然占据主导优势。国产设备在车速、自动化、品种适应性及制造工艺上有所进步,其中,山东日发公司展示的超启动电机直驱技术以及自动抽纬装置、青岛环球集团的电子开口机构在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随着当前喷气织机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电控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大,对设备性能的提升作用越来越大,织机电控系统重要性更加明显。国外主机厂的织造导航、引纬自动分析、自动修正等功能已经成为设备标配,国内各主机厂电控系统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还需提升。

喷气织机配套环境相对成熟稳定,一般的拉杆、综框、低速凸轮机、停经架、绞边组件等配套件,基本能够满足当前国内喷气织机的生产需要,但电子多臂机、 储纬器、高速度凸轮机等高端配套件暂时尚没有实现重大突破,仍然需进口。

喷水织机品种适应性待提高

可以看出,新型小型化喷嘴、曲线优化的多节打纬机构、自动补纬装置、织造导航系统、生产监控系统等新技术应用促进了喷水织机性能的提升。同时,喷水织机车速不断提升,国内大部分厂商展示机型的运转速度均可达到700~800rpm,部分厂家达到了1000rpm以上;但在产品的品种m应性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非织设备向差别化方向发展

本届展会上展出的非织造产品涵盖了开清梳理、干法成网、针刺、水刺、纺粘熔喷、以及各种后处理设备等。从展品可以看出,非织造材料生产线将向多功能性、组合式、差别化方向发展;设备的生产速度、产量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干法非织设备更高速高产

干法非织造布设备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高速、高产。比如,斯宾宝公司新型梳理机幅宽达到6米,梳理速度高达400m/min;迪乐公司的新型交叉铺网机最高铺网速度可达 300m/min;安德里茨最新的水刺机速度高达400m/min;郑州纺机的四针板对刺机最高针刺频率1600次/分钟;江苏迎阳土工布生产线产品幅宽8500mm,生产速度1m/min~8m/min,产品克重100g/m2~400g/m2,针刺频率1500r/mim;纤网品质更加稳定。

纺粘、熔喷设备生产更灵活

纽马格纺粘生产线生产灵活性更强,品种覆盖面广(如PET、再生PET、PP、PE、PLA、PA和PPS),生产线可选择配备双组份单元,使皮芯与皮含量比重低至5%;利用不同皮芯特性来实现增值,比如强度、柔软性和伸长率;可以在整个牵伸缝范围内改进空气速度的分布,从而形成更加均匀的网面;产量更高,纯聚酯产量可达300kg/(h・m),聚丙烯产量可达240kg/(h・m);能源消耗低,对空间及操作工的需求更少,操作简单。

宏大研究院研制的宏大IV+型3.2m宽的SSMMMS丙纶纺粘、熔喷生产线,最高生产速度可达到600m/min;生产能力年产量超10000t;生产工艺速度600m/min(10g/m2)。

非织后整理设备应用范围广

西凯姆公司穿透式转鼓烘房主要用于水刺生产线、纺粘生产线、热粘合生产线等,工作幅宽12000mm~6000mm,生产速度5m/min~1100m/ min,产品重量8g/m2~800 g/m2;最高工作温度250℃;加热系统采用天然气燃烧器、导热油、蒸汽或电热交换器。

江苏迎阳拉幅定形机适用于非织造布后整理加工,可对油毡基布、鞋材、地毯等进行加工;它采用水平链传动机构;蒸气、导热油或直燃式加热,幅宽1200mm~5000mm;箱体长度3000mm×n单元;加嵛露100℃~220℃;线速度1m/min~10m/min。

纺织自动化应用力度加大

可以看出,本届展会纺织自动化产品应用力度在不断加大。比如,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远程维护和云服务操作,更多的数字化设备开始融入生产网络;集成控制系统的现实可行性在不断增大,比如,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和联网传输,实现了故障诊断等智能功能;超高效电动机应用越来越普及;同时,传感器的发展呈现出可移动化、微型化、集成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自动化控制系统进一步发展。自动化系统内部通过统一平台将控制、驱动、低压配电等系统全面集成等方式,实现了横向连接;与下层现场传感和数据采集层、上层企业管理系统进行纵向连接,实现了远程维护和基于云技术的服务;基于开放标准和统一协议的通讯网络,使更多的数字设备融入了生产网络;移动技术和虚拟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操作人员在移动终端上访问生产数据和应用程序变为了现实。

集成控制系统的现实可行性增大。控制层面采用最新的PLC、变频等产品(具有标准的网络通讯接口),使现场设备可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和联网传输,实现了故障诊断等智能功能;信息层面采用各种数据库软件、制造执行系统、运行管理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等,同企业资源规划解决方案进行连接,实现了数据到信息的转换和辅助决策;分析运营层面,现有的云平台具备了远程分析优化的基础和经验;安全层面,业界主流厂商都已与信息安全企业合作推出了实际方案。

超高效电动机应用越来越普及。超高效电动机能耗约占工业总能耗的60%~70%;由于目前纺机设备的电机使用台数不断增多,因此只有采用高效电机,才能使纺织机械整体更好地实现节能的目标(如多单元单锭独立控制系统等);超高效电动机比普通电动机损耗平均下降30%以上;对于长期连续运行、负荷率较高的场合,采用高效电机的节能效果更加明显;采用高效电机还可以使纺织机械故障率大为降低,减少停机维护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纺织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更高品质。

传感器的发展呈现出向智能化、可移动化、微型化、集成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传感功能与数据的处理、存储、双向通信等集成程度越来越高,可实现信号探测、逻辑判断、自诊断等功能;智能传感器与人工智能开始实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