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楼市 第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楼市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出手成千古恨

最佳的买房时机,总在错过,总是追悔莫及。这样的故事,剧情老套,但总在重复上演着……

一对50后的京籍知识分子夫妻,奋斗了大半生谋得了两房一车的家产。2008年奥运会前,他们抢着把位于学院路附近的一套9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卖掉了。那是他们单位分给他们的房改房,用不到3万元就拿到了产权证。这次卖价为80万元,他们兴奋异常,这是买价的26倍,他们等于一弯腰捡了一个硕大的金元宝。

其实,他们原本不需要急着卖房,孩子还在上高中,即使出国留学也用不着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他们的工资收入完全可以应付。但错就错在他们太有知识、太过理性,也太爱研判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了。他们将书本知识和中国既往的实践相结合,非常理性地认定:奥运会后,中国产生于奥运的经济泡沫会被迅速挤出,而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房地产业,因为楼市的价格太离谱了。他们认定,三环以里的房地产新项目价格应该相对稳定在每平方米5000元左右才合理,只有那样才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价格要始终围绕价值波动。据他们了解,当时房地产的建安成本(也就是他们认定的价值)均不超过每平方米3000元。将近2000元的利润空间已经足够大了。当然,他们在卖出该套房产之前,也着实询问了许多房地产从业人员,有某房地产公司的老总,也有专门负责房地产前期调研和策划的分析师,他们无一不首肯并赞赏了二人缜密科学的判断。

5年后的今天,那套已经不属于他们的房子已经令人惊愕地飙升到了每平方米7万元,由于位于学区中央的地理优势,其租价也涨到了每月万元以上,且租客们争相竞价、水涨船高。这一对由极度后悔转为极度愤懑的夫妻粗算了一笔账:这5年,如果他们坚定地持有这套房产,就等于坐拥了550万元的升值额。换言之,他们已经在5年前一不留神就丢掉了550万元,这笔钱几乎相当于他们两个人大半生的劳动收入。而假设5年前他们不卖掉它而是将其出租,5年来的租金收益起码在50万元以上,几乎追上了它的卖价。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出手成千古恨,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扔掉了一张中国中产阶级俱乐部的进门券。

如今,他们的儿子已经留学回国,在上海某企业谋职,如果在当地买一套房子,单价也在每平方米六七万元。可惜他们所有的积蓄已经在支应孩子海外留学中全部耗光,即将步入退休年龄的夫妻俩哪里可能从头再来?每念及此,老两口儿唏嘘不止。

据统计,京、津、沪、穗、深及全国70个大中城市有两套房的人为数并不少,大多一套自住,一套出租补贴家用,他们既算不上是炒楼者,也不算是投资者。

“毗邻北大、清华五道口的华清嘉园,我去调研过,很多市民有的房在2003年时是每平方米5000元,估计现在5万~6万元了吧。他们宁可把此房出租给很多北大清华的外国留学生,自己则在很远的五环外买个便宜房自住。对于以后卖房要交20%的税,他们气得不行!”

“北京的知识分子比例较高,百家以上大专院校,6000多所医院,数百所中小学,还有普通干部。小孩长大要婚嫁啊!光一套房行吗?有条件的早就买了两套房;没有条件的,也在按揭付款买第二套房。哪个父母不为子女的成家立业作准备呢?如果遇到急事,比如老人有病要治,小孩要出国留学,想卖掉一套房子就要征20%的高税!”那把叫做“房产税”的达摩克利斯剑始终在头上悬着,时不时动一动,令这些刚刚进入小康之家的人们总是心有戚戚焉。

中国式离异经济学

在天津,很多夫妻为避《国五条》税款凌晨三四点排队离婚。

“从没听说过离婚还要排队的现象出现了。据报道:2013年3月1日至4月2日上午,天津市南开区婚姻登记处总共为501对夫妇办理了离婚手续。高峰时,人们在门外排起长队,自发组织,以发号的方式维持秩序。有人在凌晨三四点钟就来排队。这是只有“情人节”等一些寓意吉利、结婚扎堆儿的日子才会出现的景象。据统计,2012年,天津市协议离婚30315对,平均每周600对左右。而2013年,仅3月4日至8日这一周就达到1255对,比前一周增加了470对。”

潘莉与丈夫方卓桥(化名)很庆幸他们的“先见之明”。他们离婚那天是2013年2月6日,之后半个多月,婚姻登记处门外忽然排起了长队。

走入婚姻登记处那一刻,这对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还手牵着手。两本红色的离婚证书上留下了他们各自笑嘻嘻的表情。对他们来说,离婚只是一个法律程序,跟感情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为了买房。办理离婚手续,他们付出的代价是110元。可如果算一笔账的话,“好处”数以万元计。他们此前名下有一套住房,想再买一套二手房,房价175万元。方卓桥对记者说,房子在他名下,如果家庭买二套房,意味着首付要交房款的6成,100多万元,贷款利率也要上浮10%。他们办了离婚后,房产归他,潘莉恢复单身且无房,首付只要3成,贷款利率享受8.5折优惠。不算利息,仅仅为了少凑50多万元的首付款,他们也得为离婚率“添砖加瓦”。

“国五条”推出之初,潘莉去房管局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她看到,房管局也排起了队。最疯狂的时候,得在头天下午去排队,等第二天上午的号,中间还要换号,“一个晚上换3次号”。直到3月31日“国五条”细则出台后,仍有买房的朋友告诉他们,自己的房产中介人凌晨4点去排队。

天津市民童俊(化名)30余年的婚姻走到了终点。他和妻子痛快地分割了财产。名下的两套房产归他所有,其中一套由儿子童锐(化名)居住,而他们自住的一套面临拆迁。由于天津市一户家庭只能拥有两套住宅,他只能离婚,再以妻子的名义寻找住处。

今年春节以来,他们一直在找合适的二手房。起初还能看到一些好房子,等到“国五条”出来,很多房子被抢光了。他们看中过天津梅江居住区一套200多万元的二手房。中介下午两点半打电话通知他们去看房,他们赶到后,发现前面已有四五户人家排队。而房主跟排队的第一家已经谈妥,就在回家取房本的路上又变卦了,“坐地涨5万元”。童俊后来又看上一套房子,要买房,需要马上离婚。他们交了两万元订金,然后在一个下午去了婚姻登记处,第二天中午办完了手续。可手续办完了,房子让出价更高的人买走了。

夫妻俩离婚那天,儿子还跟他们开玩笑:“咱吃一顿吧?”他们说:吃什么呀,赶紧买房子吧!”童锐从父母身上深刻地感受到了房子对百姓家庭的压力。父母在纠结于是否离婚时,给他打过电话。“我真的没有办法回答。”他说。理智告诉他父母应该离婚,但是他又没法跟爸妈说:“你们离婚吧。”他本想考虑几天再作答复。没想到,父母的下一个电话就是告诉他——“离了”。

童锐能感觉到,父母的注意力都在房子上。房子是生存的事儿,安家的事儿,如果连家都没有,一纸婚书就不重要了。显然,这是童锐未曾学习过的课程,叫作“中国式离异经济学”,只不过,这门功课对于他来说开得有点早。

2012年11月,天津市民政局婚姻收养登记管理处在全市征集了21篇婚姻登记方面的优秀理论文章,几乎每一篇的作者都指出了“功利性离婚”对婚姻观的冲击。很多人指出,功利性离婚不利于国家调控政策的实施,加大了婚姻登记部门的工作量,也会使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政策的科学性产生了疑问。

还是人家上海有办法,在扎堆儿离婚甚嚣尘上的时候,上海市闵行区民政局发出了一份特别具有社会教益作用的公告——楼市有风险,离婚需谨慎。

一个成功的置业“战术家”

笔者注意到了一个似乎先知先觉的成功的房产投资人,他通过不长不短的8年时间购置了5套房产。这些房产中的大多数现都租了出去,每年给他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这远远大于他们全家的年薪总和。他说,他是“小富即安”型,像他这样的人在北京一抓一大把。

北京人张柏春,50后,月薪不足3000元,生活压力一直很大。穷则思变,2003年,张柏春倾囊购进了他的第一套商品房,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复式,单价才1700元,总价20万出头,首付4万元左右。购买的理由很简单,出租用以还贷,他明白,贷款会越还越少,而房产则是恒定的,能传辈。

张柏春赶上了改革的好时代,他渐渐发现,他的手里又凑够了一笔首付,而以上的做法是可以复制的,而且房价只涨不降。于是,他买房上了瘾,后来他又买进了多套房产,这些房产的价格多在3000~5000元左右。鉴于2003年以来的房价一直在涨,这期间,他又先后卖掉了几套房产,利用一买一卖的差价做首付。其中有一套才在手里攥了不到一年就净赚了将近1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张柏春从来不读书,少看报,对中国房地产的走势一无所知,更一无所判。他只知道卖进,出租、变现、还贷,急等钱用的时候就抛出房产。这些年,他为了孩子海外留学、父母病急住院也先后卖掉了两套房,否则,孩子的前途和老人的生命走向都有可能在钱的面前改写。而且凭借夫妻俩不到5000元的工资收入,他们的生活明显缺少幸福的底气。但在2003年-2007年的5年间,他们在中国楼市的迷局里建立了一条简单实用的财富流水线。有人说,近10年间,不断上涨的中国楼市给了所有的中国人一个平等的投资发展机会,有人借势走上了财富的台阶,有人却木然如初。其实,二者之间并没有愚智之分,买房其实并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敢下手、能承受压力,张柏春就是这样一个靠自己的“小心思”而成功的人。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张柏春感觉自己越发买不动房了。一来,房价高企,单价已经逾万;二来,各种限购政策的出台让房产越来越难以出手,短、平、快的赢利时代结束了。于是,他转而通过房地产中介出租自己的房产。有人说,他是一个成功的置业者,知道何时进退的“战术家”。

眼下就是一个“乱拳打翻了老师傅”的年头儿,张柏春经常这样说。至今,他也没有总结出自己成功置业的经验,他特别替那些错过机会的人们惋惜。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对中国宏观调控的政策理解得不够,对中国楼市的走向缺乏理性的研究。张柏春说,不!是因为他们太关注中国宏观调控的政策了,他们太关注中国楼市的走向了,他们太听政府的话了,所以,他们才都失误了,错过机会了。就在众人狂骂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的同时,他却对这个特立独行的“任大炮”情有独钟,他认为他说的话虽然许多都不中听,但不少是至理名言,不中听却中用。例如,许多人问他:“什么时候买房最合适?”他最新的回答仍然是,“只要你需要,什么时候都可以买房。这10年来,我有9次说过房价会涨,结果每次都涨,但大多数人还是不信。真信我话的那1%~2%,买了,也确实都涨了、赚了。”

在中国楼市的迷局中,众多张柏春们走在了潮头之上,他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没有特点。他们不是“房叔”“房嫂”,他们与时下人们痛恨的腐败无关。他们小家小户既够不上“炒房族”,又没有足够的勇气拓展更大的置业空间,他们充其量赶上了房产的增值周期,歪打正着地脱贫奔了小康。亏得他们的思维不够缜密,缺乏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认知和判断,甚至经常罔顾政府的许多忠告和承诺。否则,在“房价回归合理空间,居者有其屋”的口号中持币等待,后果自不用说,你懂的。

以上几个故事中主人公的社会悲喜剧就发生在你的身边,它们似乎强烈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中国楼市——做不了战略家,你完全可以做个“战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