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点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点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教学问题情境,那么什么才是最佳的教学情境?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创设教学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教学问题情境应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三、教学问题情境设计要具有实践性。

【关键词】生活实际;教学情境;学习兴趣;理解与应用;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想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但在具体实施时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创设的生活情境只是走过场,为情境而情境,情境脱离教学实际、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有点牵强。2、创设的生活情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是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不是学生熟悉的。3、创设的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没直接联系的。这样的教学情境没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也不能便于学生操作、理解、学习。下面我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如何避免以上问题和最佳教学情境应该具备三个条件或者说要达到三个目标。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出有趣的数学情境:

1、使学生能明确数学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必然使学生学习具有目标性,学习的兴趣倍增,如果学习很长时间学生还问:学这些到底有什么用啊?就难免产生困倦感和厌学感。如在教学《列举所有等可能的结果》这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情景:在一所医院的产房里同时住进了三个孕妇,她们生下的小孩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1)全是男孩;(2)二个男孩一个女孩;(3)二个女孩一个男孩;(4)全是女孩。(双胞胎除外)如果要你预测她们生产的情况,你认为哪一种可能性最大?这个问题顿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这个也可以预测吗?”、“应该是两男一女吧?”。这时我笑着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就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这中间到底包含着怎样的数学知识,结果到底如何呢?学生们都想探个究竟,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2、挖掘展现数学本身的魅力和趣味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奇妙、思维的快乐。如在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尽可能插入有趣的数学故事、游戏、笑话、图文、卡片等,使学生由此得到学习兴趣。如学习平方差公式后,教师举例,101×99=(100+1)(100-1)等为例展示数学“速算”现象。再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课中,教师并未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硬生生地讲解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什么叫点的坐标。而是创设了这样的教学问题情境问题:小明到电影院看电影,聪明的小明拿着自己的票(4排5号)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而小李拿着自己的票(5排8号)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你能帮它找到座位吗?如果小王不小心把票撕了,只剩下了一个号码,它还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在平面内准确的定位要有两个量。

3、创设问题串的数学情境,面对好中差学生,使他们都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感,自信心。很难想象,一个总是遇到解题障碍的学生会对数学发生兴趣。

二、教学问境应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要结合数学活动,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活动中学数学,要围绕所要学习的主题,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能够表现重要数学意义的教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同时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进行《圆的对称性》的教学时,这样来设置课堂教学:1、让学生动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任画一条直径,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2、思考讨论: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③、画图时,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4、让学生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这样,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逐步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再如,在《勾股定理》一节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a、b,斜边为c,则a2+b2=c2 ”规律后,教师为学生们准备了八个直角边分别是a、b,斜边为c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摆拼三角形的方法来证明所发现的这个规律。实践证明,学生们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大家坐在一起互相探讨,积极地动手动脑,得出了许多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懂得了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胜利的喜悦。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学起来当然轻松,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愉快的教学当中得到了锻炼。

三、教学情境设计要具有实践性

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问题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问题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问题情境中去了。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概念,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这是纲领性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确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角与角的相等、不等、两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我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经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左右。我再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左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呢?请同学们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构成了一个怎样的角?”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说理方法时,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总之,数学情境创设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好教学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更中丰富多彩,生机盎然,使数学教学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2]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师大出版社

[3]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师大出版社

[4]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研究》湖南师大出版社